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洪泉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卫生厅课题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特点
  • 1篇动脉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网
  • 1篇血肿
  • 1篇乙素
  • 1篇异常血管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血肿
  • 1篇增殖
  • 1篇症状
  • 1篇症状不典型
  • 1篇上矢状
  • 1篇上矢状窦
  • 1篇上矢状窦旁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白求...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作者

  • 5篇于洪泉
  • 2篇许冰
  • 2篇赵刚
  • 2篇张宇
  • 1篇张显峰
  • 1篇葛鹏飞
  • 1篇张宇
  • 1篇罗毅男
  • 1篇师朋强
  • 1篇徐松柏
  • 1篇谢天
  • 1篇齐玲
  • 1篇钟越
  • 1篇王育波
  • 1篇赵贵芳
  • 1篇吕鹏

传媒

  • 5篇中风与神经疾...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被引量:3
2011年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连,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大约占颅内所有血管畸形的5%~13%[1],其中18%~35%位于脑干[2],
师朋强葛鹏飞罗毅男于洪泉
关键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点异常血管畸形血管
TRAIL协同五味子乙素对脑肿瘤干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五味子乙素(SchB)对脑肿瘤干细胞(BTSCs)生长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脑肿瘤细胞,采用CD133免疫磁珠法获得BTSCs,噻唑蓝(MTT)法检测TRAIL与SchB单独或联合作用后BTSCs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TRAIL作用于BTSCs均可抑制其增殖,与对照组比较,30μg/ml和1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不同浓度SchB作用于BTSCs时,亦均可以抑制其增殖,与对照组比较,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不同浓度TRAIL联合100μg/ml SchB可以明显地抑制BTSCs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TRAIL浓度30μg/ml和1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TRAIL与SchB均可以抑制BTSCs的增殖,且两者可发挥明显的协同作用。
王东东张宇张玉影赵贵芳吕鹏钟越于洪泉齐玲
关键词:TRAIL五味子乙素脑肿瘤干细胞增殖
双侧颈和椎动脉奇网伴颅内多发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2019年
颅内微血管网(Rete Mirabile,RM),又称奇网,RM是一个由吻合血管组成的精细网状结构,取代了母体动脉[1]。这在低级的哺乳动物,如猫、羊及猪等比较常见[2]。发生于人类时,RM通常累及颈动脉和椎动脉,此时,颈内动脉或者椎动脉正常的连续性解剖结构在颅底处消失,被经硬膜异常发育的动脉网所取代。
吕品鑫于洪泉王育波赵刚
老年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原因及其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本院2003年1月~2006年9月间行经病理证实的老年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48例,全部经术前CT、MRI检查及手术治疗。术后及时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常规腰穿检查颅内压及复查头部CT。结果术后颅内压增高40例(83.3%),术后CT显示脑组织水肿较术前加重32例(66.7%)。术后出现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致神经功能障碍18例(37.5%),其中经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的治疗观察1~2w内完全恢复12例(66.7%),4例(22.2%)出院后复查时完全恢复,2例(11.1%)出现脑梗死。无死亡病例。结论老年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易造成神经功能缺失,术中皮质引流静脉的保留及保护能有效的减轻术后局部脑水肿的发生;术后早期应用扩容、抗血管痉挛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可有效防治术后脑水肿及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
于洪泉张宇许冰赵刚张显峰
关键词: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脑水肿血管痉挛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w以上出现症状的血肿,多见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血肿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有包膜形成。血肿一旦形成,会逐渐增加,大部分均需手术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血肿形成后早中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晚期最终血肿大部分或全部机化,
于洪泉徐松柏许冰谢天张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影像学特点机化症状不典型包膜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