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燕

作品数:37 被引量:48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药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中药
  • 10篇药材
  • 8篇中药材
  • 7篇栽培
  • 6篇植物
  • 6篇菌根
  • 6篇苍术
  • 5篇药用
  • 5篇药用植物
  • 5篇土壤
  • 5篇菌根真菌
  • 4篇丹参
  • 4篇药材栽培
  • 4篇中药材栽培
  • 3篇道地
  • 3篇药材产地
  • 3篇皂苷
  • 3篇中药材产地
  • 3篇胁迫
  • 3篇化感

机构

  • 2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2篇中国药材公司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生...
  • 5篇中国中医研究...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文山学院
  • 2篇国家教育部
  • 2篇中国中药公司
  • 1篇河北中医学院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热带作...
  • 1篇北京市农业局

作者

  • 37篇曾燕
  • 24篇郭兰萍
  • 21篇黄璐琦
  • 9篇杨光
  • 6篇赵润怀
  • 6篇陈保冬
  • 6篇孙宇章
  • 5篇陈美兰
  • 4篇周洁
  • 4篇肖苏萍
  • 4篇林淑芳
  • 4篇吕冬梅
  • 3篇蒋有绪
  • 3篇田壮
  • 3篇吴照祥
  • 3篇郝志鹏
  • 3篇陈敏
  • 3篇王继永
  • 3篇周海燕
  • 2篇张瑞贤

传媒

  • 7篇中国中药杂志
  • 6篇中国现代中药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禽业导刊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水利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 1篇菌物学报
  • 1篇中国国际兽医...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全国第二届中...
  • 1篇中国生态学学...

年份

  • 4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2
  • 1篇199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燥方法与采收期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晒干法,考察采样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分别采用阴干、烘干、晒干、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五种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干燥,比色法分析花中总黄酮含量,HPLC法分析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野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芹菜素七种成分的含量。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每周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同时收集自然脱落的黄芩花,观察相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微波干燥法利于保留总黄酮、野黄芩苷和黄芩苷,阴干法利于保留芹菜素,真空干燥法利于保留黄芩素。干燥方法的差异对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影响不大;采收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总黄酮、野黄芩苷和芹菜素在七月底八月初均出现了峰值,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在第一次采样点含量最高,之后急剧下降进入平稳期。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在整个采集期内含量均比较稳定。与直接采摘的黄芩花相比,自然脱落的紫花和白花中总黄酮、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和黄芩素含量均较低。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在所有实验中未检出到。结论:微波干燥法对于保存黄芩花中的药效成分效果较其他方法好,自然晒干法比较方便和经济。在黄芩盛花期的7月底到8月初集中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其质量佳,成本低。
肖苏萍何春年曾燕田壮赵润怀王继永宋国虎韩志斌杜越娟田东凤
关键词:采收期黄酮成分
中药材产地加工过程传统与现代干燥技术方法的分析评价被引量:78
2013年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材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为了干燥后有利于运输和贮藏,更是依据各中药材不同理化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以促使其与功效相关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转化与生物转化,形成和赋予中药材所特有的药性的过程。因此,先贤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中药材产地加工干燥技术和方法,并被现代研究证实这些传统加工技术方法大多是科学合理和适宜的。然而,随着中药材生产过程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建立科学合理、集约高效的适宜干燥技术方法和设备,是实现中药材产地加工规范化、规模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是在对我国目前中药材产地加工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现代干燥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中药材产地加工科学的评价方法和适宜的技术体系,为推进我国中药材产地加工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赵润怀段金廒高振江曾燕钱大玮宿树兰周海燕
关键词:中药材分析评价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黄芩叶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6种主要黄酮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芹菜素、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比较自然晾晒、室内通风阴干、烘箱鼓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等5种干燥方法处理黄芩叶的优劣。结果:采用微波干燥的方式黄芩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含量23.00%;野黄芩苷在黄芩叶中含量较高,其中以微波干燥最高(3.62%),真空干燥最低(2.77%);微波连续加热会导致总黄酮和野黄芩苷含量下降。结论:从成本、有效成分含量和实际操作综合分析,黄芩叶应采用自然晒干或自然晾干的方法。
何春年肖苏萍田壮曾燕赵润怀彭勇肖培根
关键词:总黄酮野黄芩苷
植被变化对产水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7
2002年
植被变化将使其水文效益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植被变化对产水量影响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评价了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尚未开展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昌明曾燕
关键词:植被变化产水量水资源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现状及几个关键问题的商榷被引量:32
2014年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解决中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之一,对促进中药市场的优质优价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定在30年以前,中药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已经与现代市场不符。该文综述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文献,认为与单一或少数化学成分相比,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规格等级的内涵;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使用对象、涵盖范围、功能定位、与需求多样性的协调、与药典标准的关系、尺度等问题进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应着重解决中药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映主要品质差异,中药材商品规格划分权重应视具体品种而定,等级不应只看大小。该文认为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以涵盖切片;以三七为例介绍了规格等级标准范例,对中药材生产、管理和中药经济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杨光曾燕郭兰萍黄璐琦金艳郑玉光王永炎
关键词:生物活性
一种提高栽培中药材抗病性的生物防治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栽培中药材抗病性的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AMF)作为生防菌,通过在中药材栽培之前进行菌根化苗处理来提高栽培中药材的抗病性。按照本发明的公...
黄璐琦陈美兰郭兰萍杨光陈敏杨立曾燕林淑芳
文献传递
溶液培养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植物溶液培养的原理、方法。分析溶液培养的特点、优势对于药用植物研究的意义。指出溶液培养法将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
曾燕黄璐琦郭兰萍孙宇章
关键词:药用植物
文献传递
丛枝菌根侵染强度与三七生物量和药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侵染强度对药用植物生物量三七皂苷成分的影响. 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三七种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生长2年后,随机采集100株三七,分株测定菌根侵染强度、地下部生物量和...
曾燕郭兰萍王继永杨光黄璐琦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皂苷成分
文献传递
植物溶液培养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展望被引量:1
2007年
介绍了植物溶液培养的原理、方法,列举了溶液培养在农业、林业领域的研究实例,分析了运用溶液培养法研究元素及环境胁迫影响药用植物生理、药用植物激素生理效应及其快繁、化感作用方面的可行性与优势。指出溶液培养法将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
曾燕郭兰萍黄璐琦孙宇章
关键词:药用植物
不同温度对茅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方法:设置低温组(T_1)、适宜温度组(T_2)、高温组(T_3)3组,各重复8个,生长6个月,收苗。采用t检验比较生物量;GC-MS分析、鉴定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BIOLOG微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检测苍术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此观察苍术挥发油组分及根际环境的综合变化。结果:①不同温度下生长的苍术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温度下苍术根茎挥发油中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0.01%的组分相差较大。三者共有组分有7个。其中T_1处理鉴定出17个组分,T_2处理鉴定出21个组分,T_3处理鉴定出21个组分;挥发油总含量(mL·g^(-1)):T_1(23.0597)
曾燕郭兰萍陈保冬李红岭林淑芳吴志刚
关键词:苍术温度胁迫生长发育挥发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