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 威尔赫姆的精神三变——《只争朝夕》主人公尼采式解读
- 2017年
- 小说《只争朝夕》一书描写了主人公威尔赫姆大半生的经历,也是他的精神蜕变历程。本文运用尼采的精神观精神三变理论,解读威尔赫姆的精神如何由骆驼阶段转换到狮子阶段,再由狮子阶段转换到婴儿阶段的精神蜕变,冲破精神束缚,最后达到精神自由的目的,在精神困境中得到精神蜕变。
- 潘琳尹燕
- 关键词:只争朝夕
- 黑人与白人的对抗与对话——评托尼·莫里森《爵士乐》
- 2008年
- 小说《爵士乐》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活在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黑人的精神状况。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度以及奴隶制废除后,白人主流思想意识中的种族歧视是造成黑人精神苦闷的主要原因。然而,痛苦并非黑人的宿命。相反,在痛苦中黑人反思自我并最终找到了自我。
- 尹燕
- 薇拉·凯瑟与海明威写作风格的比较
- 2013年
-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提倡在比较文学中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多文本的内在美学价值进行探索,对比研究应运而生。从比较的视野出发,研究薇拉·凯瑟与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异同:一个提出"不带家具的房间"理论,而另一位提出了"冰山的原则"。两位同为20世纪美国文学界的杰出作家,都勇于创新,都主张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写作风格,但两者简约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
- 任冰尹燕
- 关键词:写作风格
- 《漂浮的歌剧》中的虚无主义意识被引量:1
- 2012年
- 虚无主义是一种被动的世界观,它以"痛苦"、"无用"思想为核心,并和东方的佛教思想有某种渊源。它表现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孤独感、无用感、愤怒感和希望破灭感。在现实的社会中,这种意识表现为游离于身边的一切,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对生活缺乏兴趣和追求。
- 王新春栾涛尹燕
- 关键词:虚无主义孤独感
- 狂欢中的华裔女性声音——评《华人阿五》、《女勇士》、《喜福会》
- 2011年
- 本文应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华裔美国文学史中的三部重要作品《华人阿五》、《女勇士》、《喜福会》进行分析,指出三部小说为东方、西方及封建男权专制这三种声音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场所。小说中的第一代与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打破了无语状态,发出了自己声音。这些声音中有对封建男权专制的控诉,有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与融合。而在各种声音的对话中,小说获得了最终的意义。
- 尹燕
- 在英语教学中文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加强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十分必要。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必要手段。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习并感受语言外壳下所包含的文化,而文学作品则具有这样的作用,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作为技能的语言,同时更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将其培养为复合型人才。
- 尹燕郭颖崔江宁
-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素质英语教学
- 《彼得兔的故事》和《玫瑰与野兽》之人与动物关系问题
- 2022年
- 文学、文化批评领域正在经历伦理批评的回归,动物伦理问题成为伦理批评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重读《彼得兔的故事》和《玫瑰与野兽》这两本经典儿童书,对动物伦理中人与动物的边界问题和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这两个故事都打破了人与动物的边界,既表现了动物身上的“人性”,也表现了人身上的“动物性”。人与动物之间不再是“同者”和“他者”的关系,而是“共在”的、尊重的关系。
- 尹燕
- 关键词:动物伦理
- 多元文化中第一代华裔的他者思想——《谁是爱尔兰人?》叙事伦理
- 2017年
- 根据Liesheth Korthals Altes,Nussbaum,Chinua Achebe三位学者对叙事伦理伦理的思考,本文对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从叙事伦理角度进行解读。根据Korthals Altes叙事伦理探讨世界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供解决办法的观点,本文指出《谁是爱尔兰人》中第一代华裔在美国面临着后代伦理选择困境。根据Nussbaum的文学评论有责任考虑伦理问题以使社会更加公正的观点,本文认为多种族的美国,各族裔应该尊重他族文化,这是社会应追求的公正之一。本文另一个思想来源于Chinua Achebe,他的思想启发了本文对于多种族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第一代华裔在族裔伦理选择问题上的思考,即第一代华裔应选择开放地对待异族,不歧视异族。
- 尹燕
- 关键词:伦理选择任碧莲
- 两种声音的对话与抗衡——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引量:1
- 2008年
- 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小说解读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力的手段与角度。巴赫金对话理论认为小说是多种声音对话的场所。本文即应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阐释,小说中霍尔顿的声音同主流价值观、培养年轻人的教育制度、基督教信仰、遵守主流意识形态的年轻人等声音进行对话,使人们听到了主流声音之外的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也使人们认识到了丰裕社会的表面下潜藏的危机及其原因。
- 尹燕
-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抗衡
- 史蒂文森诗歌反抗主题的研究
- 2022年
- 本文以华莱士·史蒂文森诗歌《星期日上午》与《基韦斯特海的秩序》为例,对二十世纪初社会中的“反抗”进行了解读。两首诗以女性对旧秩序的反抗为主题。《星期日上午》中,女主人公对传统思想提出质疑,但反抗声音比较弱。《基韦斯特海的秩序》中,女性的反抗声音变强,直接表达了反抗思想。史蒂文森以女性为书写对象,目的在于通过书写那个时期最具反抗思想的代表性群体探讨那个时期社会中的反抗思想,通过宣布女性沉默时代的结束和女性从他者身份转变为中心群体说明现代社会整体的变化。
- 尹燕
- 关键词:反抗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