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淑琴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9篇冬小麦
  • 4篇选育
  • 4篇基因
  • 4篇基因型
  • 3篇小麦产量
  • 3篇麦区
  • 3篇环境互作
  • 3篇基因型×环境...
  • 2篇冬麦
  • 2篇冬麦区
  • 2篇早熟
  • 2篇区试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冬小麦新品种
  • 1篇性状
  • 1篇优质冬小麦
  • 1篇栽培
  • 1篇试验点
  • 1篇熟制

机构

  • 13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山东省农业科...

作者

  • 13篇陈淑琴
  • 7篇蒋春志
  • 6篇路香彩
  • 3篇张耀泉
  • 2篇吴祥云
  • 2篇张存良
  • 1篇武金铭
  • 1篇赵瑞祥
  • 1篇杨平平
  • 1篇高义昌
  • 1篇黎建华
  • 1篇孙振山
  • 1篇刘洪岭
  • 1篇毛沛
  • 1篇石秀玉
  • 1篇范和君
  • 1篇霍艳爽
  • 1篇兰巨生

传媒

  • 4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种子
  • 1篇科技成果纵横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
  • 1篇河北农业情报

年份

  • 1篇2000
  • 4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4
  • 3篇1992
  • 1篇199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元分析在黄淮冬麦区小麦良种区试中的应用分析
1992年
本文将多元分析法应用于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并与Eberhart和Russell法及G.C.C.Tai(1971)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元分析法不仅提供了基因型各生育阶段对环境的反应敏感性强弱的参数V_1、V_2和V_3,而且提供了各环境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劣的估计值r_1、r_2及r_3。据V_1r_1+V_2r_2+V_3r_3值最大来选各环境地区适宜品种,在生产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Tai(1975)多元分析法各基因型的复相关系数月均大于0.8,说明该分析是可靠的。并从生产实际中得到了验证。相比之下,Eberhart和Russell法及Tai(1971)法显得较粗放。
张存良陈淑琴殷毓芬孙振山杨平平吴祥云
关键词:稳定性冬小麦
早熟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7号的选育及应用
1998年
冀麦 37号是利用不同遗传背景、不同生态类型的种质材料 ,根据亲本性状互补的组配原则和基因分离、重组及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 ,采用复式阶梯杂交方式经定向选择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抗寒、高产、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深受农民欢迎。先后在河北省冀中南山前平原及山东省德州、聊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两熟制地区示范推广 ,累积推广面积 93.3万 hm2 以上。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名为新冬 2 0号 ,1996年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定名为冀麦 37号 ,199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1998年被河北省科委、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新品种。
张耀泉陈淑琴路香彩蒋春志
关键词:早熟冬小麦选育
小麦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2
1992年
品种稳定性取决于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互作越大品种越不稳定。自Mooers(1921)用线性回归分析GE(品种×环境)互作,30年代Immer(1934)等,又首次用联合方差分析法,分析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品种适应性以来,作物GE互作问题,是评价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性的中心,1936年Finlay等引用回归系数(bi)
陈淑琴蒋春志
关键词:小麦基因型环境互作
区域试验中试验点的质量评估被引量:11
2000年
用 198 4~ 1989年度 6个环境和 1990~ 1994年度 9个环境的资料对试验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评价模型是BrownKD提出的一个线性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
兰巨生陈淑琴蒋春志路香彩
关键词:冬小麦基因型互作效应试验点
早熟、高产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7号”
1998年
陈淑琴
关键词:冬小麦亩产
高产、稳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冀麦5418
刘洪岭黎建华陈淑琴武金铭范和君路香彩石秀玉赵瑞祥高义昌
品种是根据基因分离、重组和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把冬春、远缘等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通过多次组配、选择、创新而育成的。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分蘖中等,大蘖多,高位小分蘖少,主茎优势不明显,与主要分蘖趋于同步发育,幼穗...
关键词:
关键词:冬小麦选育
我省小麦种植品种的回顾与展望
1991年
我省小麦常年种植3700万亩左右。搞好品种布局,对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麦品种布局回顾70年代以来,我省小麦品种布局有几次较大的调整。70年代中期,冀麦1号和泰山1号等在冀中南高水肥麦区代替了石家庄54,使小麦亩产提高50公斤左右。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陈淑琴路香彩
关键词:小麦栽培
适宜两熟制种植的早熟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7号的选育及应用被引量:2
1998年
根据遗传学原理,将6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经过组配—选择—再组配—再选择以及辐射等方法,使多个早熟材料的早熟基因以及其它目标性状逐步重组、累加,选育出集早熟、抗寒、高产、优质于一体的冀麦 37号新品种。该品种一般产量为 6 000~7 500 kg/hm^2,与对照相当,高的可超过 9 000 kg/hm^2。熟期较对照早 4~5 d,能为下茬多提供积温 100~130℃。它的育成填补了河北省冀中南两熟制种植区早熟冬小麦品种的空缺。在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 930 000 hm^2。1995年新疆定名为新冬 20,1996年河北省认定为冀麦 37号。199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淑琴路香彩张耀泉蒋春志毛沛霍艳爽
关键词:冬小麦选育两熟制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性状与产量性状通径分析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2
1994年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明确了农作物产量由产量构成因素决定,理论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决定度为100%。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产量的直接性状,而其他通过产量构成因素间接影响产量的性状为间接性状。间接性状不存在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只能通过产量构成因素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张存良殷毓芬吴祥云陈淑琴
关键词:通径分析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性状
黄淮北片冬麦区小麦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992年
本文用Eberhart and Russell(1966)的模式和G·C·C Tai(1979)的模武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度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 and Russel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1979)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陈淑琴蒋春志
关键词:基因型环境互作冬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