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作品数:20 被引量:84 H指数:6 供职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被引量:1 2000年 自1983年Warran和Ma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P)10多年来,经国内外广大医务工作者广泛研究,对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有了共识,认为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HP与胃癌(CC)发生发展的关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证实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or,IARC)得出“HP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现将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王淑英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癌 病理 流行病学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GSH-Px/LPO比值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前后血中谷胱甘肽 (GSH)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Se GSH Px)活性与过氧化脂质 (LPO)比值的动态变化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的影响。方法 5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两组 ,前者给常规止血、保肝治疗 ,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滴 (1.2g·d- 1,连用3~ 4周 )。定时空腹采血 ,测定血中GSH水平、Se GSH Px活性和LPO含量 ,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腹水或腹水增多、黄疸或黄疸加深、肝性脑病和病死 4个病情恶化指标的累计频次数。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后常规治疗组患者血中GSH水平、Se GSH Px/LPO比值均明显下降 ,72h达最低点 ,2周后开始回升。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组上述损伤改变较小 ,回升快 ,2周后显著恢复 ,4周后即可达到出血前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组患者 4个病情恶化指标的累计频次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2 4/ 2 7;41/ 3 0 ,P <0 .0 1) ,且与Child Pugh分级有关 ,B级优于C级 (6/ 12 ;17/ 7,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后体内抗氧化能力降低 ,致患者的病情恶化。 赵英仁 叶峰 苌新明 王淑英 许金全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 肝硬化 上消化道大出血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脂质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内镜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 27例患者的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内镜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冯云 张丹 刘亚萍 任牡丹 王春宝 任莉 张娟 贾皑 李红霞 王淑英 和水祥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06年 张小艳 王曙升 王淑英关键词:胃癌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 2001年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 ,试阐明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方法 前瞻性研究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 ,同时研究胃窦部Hp检出率。结果 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分别为 57 69%及 90 % ,胃窦部Hp检出率为 84 6% ;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高于愈合期及疤痕期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球部Hp阳性与阴性者的胃化生发生率大致相同。 结论 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除与Hp直接定植于球部胃化生区 ,造成损害 ,继而形成炎症、溃疡外 。 王淑英 吴玉娥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球溃疡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10年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胃镜检出率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10年来胃镜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出率的变化,探讨疾病的变化趋势及根除Hp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本院1994年1月-1995年12月、2004年1月-2005年12月所有胃镜检查的病例,对比研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内镜检出率。结果2004年1月-2005年12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出率分别为5.53%、10.07%、4.03%,与1994年1月-1995年12月的8.17%、11.21%、6.21%比较显著下降(P<0.05);2004年1月-2005年12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34±14.91)岁(、46.94±15.60)岁、(62.05±11.08)岁,分别高于1994年1月-1995年12月的(47.55±13.40)岁(、44.10±13.35)岁、(60.28±11.70)岁(P<0.05)。结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内镜检出率明显减少且平均发病年龄增大,可能与广泛的根除Hp治疗相关。 张小艳 王淑英关键词: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 CagA^+Hp与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 2000年 目的 :研究CagA+Hp与消化性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粘膜涂片Giemsa染色及RUT确定Hp感染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溃疡边缘PCNA阳性表达情况 ,对Hp阳性者抽取静脉血 1ml按HpCa gAIgG检测盒说明操作检测CagA抗体。结果 :GU患者CagA+Hp的检出率为 72 .72 % ,DU患者CagA+Hp的检出率为 6 8.18%。溃疡边缘上皮PC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显著病变者 ;Hp阳性溃疡边缘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者 (P <0 .0 0 1) ;但CagA阳性溃疡边缘PCNA阳性表达与阴性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Hp相关溃疡CagA+Hp菌株占优势 ,且Hp感染可导致溃疡边比上皮细胞增殖加速 。 王淑英 吴玉娥 周秦蜀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复习近5年国内报道的32例并结合我院收治的2例EG,对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加以分析。结果EG发病高峰为30~40岁,男性多于女性;EG误诊率94.2%~100%;确诊时间2周~13年不等;既往过敏史高达54.8%;发病前多有诱发因素,临床症状多样化、缺乏特异性。误诊可能与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认识;问诊、检查不详细;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化验结果的分析不认真等有关。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故凡出现不能解释的胃肠道症状,尤其个人或家族中有过敏性疾患史者或进食某类食物、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及体征、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内镜检查多点活检病理检查有助诊断。 王淑英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误诊分析 早期胃癌内镜、病理检查特征及其浸润深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病理检查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胃镜下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手术后病理确诊为EGC的72例患者资料,分析内镜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GC的内镜、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相关性。结果 EGC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分化程度、内镜下形态学分型均与浸润深度无相关性。病灶大小直径≥2 cm者,15例侵及黏膜下层,占60.0%,病灶大小与浸润深度存在统计学关联(χ2=22.273,P=0.000,Cramer’s V=0.556);病灶部位与浸润深度存在统计学关联(χ2=17.743,P=0.000,Cramer’s V=0.496),上部侵及黏膜下层占77.78%,而中部及下部仅12例侵及黏膜下层(19.05%)。结论 EGC的病灶部位、病变大小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探索EGC浸润深度相关的内镜及病理表现规律,可为EGC的检出、治疗与预后判断提供进一步指导依据。 顾勇 田秋梅 何利红 王淑英 段炜关键词:早期胃癌 内镜 病理特征 溃疡恶变的再探讨(溃疡边缘病理改变和PCNA表达 ) 2003年 目的 通过研究溃疡边缘组织病理变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表达 ,初步探讨溃疡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以期对溃疡癌变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溃疡边缘PCNA阳性表达情况 ,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胃角溃疡边缘组织表现为CSG、CAG、IM、DYS、GC ,胃角溃疡边缘组织PCNALI %随着病变发展而升高 ,自CSG的 ( 2 3 .93± 14.30 ) %升至癌变时的 79.8%。而十二指肠溃疡边缘组虽有明显的炎症 ,但增殖并没有明显的上调。也未发现异常增生。结论 胃溃疡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其边缘组织不同的炎症及病理变化 ,使细胞增殖不断上调 ,超常的细胞增殖导致癌变的发生。因此可通过对溃疡边缘背景病变的认识 ,选择高危癌变者定期随访以期发现早期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边缘组织 ,虽有明显的炎症 ,但无过度增殖及恶变情况。 王淑英 吴玉娥 周秦蜀 吕其军关键词: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