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红

作品数:1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文学
  • 3篇文学鉴赏
  • 3篇鉴赏
  • 3篇爱情
  • 2篇艺术
  • 2篇文学批评
  • 2篇小说
  • 1篇当代诗
  • 1篇当代诗人
  • 1篇杜拉斯
  • 1篇形而上学
  • 1篇修行
  • 1篇虚空
  • 1篇学艺
  • 1篇学语
  • 1篇言说
  • 1篇艺术经验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观
  • 1篇欲望

机构

  • 17篇江汉大学

作者

  • 17篇吴晓红

传媒

  • 5篇人文论谭
  • 4篇江汉大学学报...
  • 3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被引量:1
2012年
深入理解废名诗论,深入解读废名诗作,真正走近诗人废名,是废名研究中值得开拓的一个课题。本文认为:废名的诗论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超前的眼光,废名的诗作具有深玄思想与新奇的意象,它们揭示了废名诗魂的自由本性,展现了废名自由诗魂的飞翔轨迹。
吴晓红
关键词:废名
自然审美作为美学的起点被引量:1
2006年
自然是人类美感的最直接的教师,自然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根部和源头。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到艺术美,这是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逆转的思路。应重新认识自然美的特性并充分重视其独特价值,确立自然美在美学中的本源地位。
吴晓红
关键词:自然美美学本源
试论文学的语言本性
2011年
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文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理解存在种种误区,针对这一现象,从谁在说、如何说、说了什么三方面分析文学独特的语言本性,可以发现:文学是语言自身言说所显现的世界;文学是以陌生性、想象性的形象符号显示那不可见的存在;文学语言是欲望与智慧合一的诗意言说。
吴晓红
关键词:文学文学语言
现代诠释学中的对话思想被引量:1
2011年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诠释学专注语言作为开端性言说的神秘,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着重于解释理解之谜,巴赫金的存在主义诠释学主张有着独立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三位大师的诠释学思想虽各具不同特点,但在思想的现代性上却一脉相通,即他们都主张诠释学的意义只能在对话中生成。论文通过"谁与谁的对话"、"对话是如何展开"、"对话有何意义"三个问题视域来分别挖掘大师们各自的对话思想的特点与意义,在尊重差异中实现各种诠释学对话思想的互补共存,以此深入理解现代诠释学的内在精神。
吴晓红
关键词: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巴赫金
《荒原》中的现代哲学精神被引量:2
2005年
《荒原》是一部现代史诗,深蕴着一种现代哲学精神。它在诗人敏锐的心理透视下呈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它通过隐喻方式把一种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融于其中。诗人对时代之贫乏的深刻体验与对远逝神性的渴望,对荒诞的清醒意识与一种抗争的精神微光,都体现了海德格尔、加缪等现代哲学家思想的精髓。
吴晓红
关键词:《荒原》T.S.艾略特
形式研究:文学鉴赏不可或缺的环节被引量:4
2002年
形式的自觉就是鉴赏的自觉 ,形式研究的深度就是鉴赏所能达到的深度。应加强文学阅读中的形式意识 ,学会以剖析的。
吴晓红
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阅读文学艺术作品
在自我超越中走向深化的伤痕文学力作——评张贤亮的小说《习惯死亡》
2014年
《习惯死亡》是张贤亮创作的自传体伤痕文学系列的最后一部,也是张贤亮生前多次提及的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本文认为,张贤亮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的偏爱其实源自他艺术家内心的真诚与自信。建基于生命的深创巨痛的人生体验如此真切,建基于禀赋卓异的才情上的艺术探索如此勇敢,《习惯死亡》空前的创造了一个区别此前作品中那受难的崇高的更真实的受难者:在无法愈合和忘却的生命的巨创深痛中,人拥有一切却独独丧失了感觉幸福的那根神经。在《习惯死亡》中,张贤亮以直面生命巨创的艺术家胆识把伤痕文学向更深刻更真实的艺术境地大大推进了一步,成就了他艺术上的巅峰之作,也为共和国的苦难完整的奉献了一颗文学的良心。
吴晓红
关键词:伤痕文学
爱情的虚空的重担——品读鲁迅小说《伤逝》
2016年
《伤逝》是一部沉痛的爱情回忆录,是在人生虚无的背景下对爱情存在意义的反思。《伤逝》也是一部深刻的爱情忏悔录,是在人生虚无的背景下对爱情深层本质的反思。作为爱情悲剧,《伤逝》揭示了爱的价值实现与现代人格建构的内在联系。品读《伤逝》,重温涓生与子君那历久弥新的爱情悲剧,进一步领悟其中包孕丰富的现代爱情思想,有着不可轻视的现实意义。
吴晓红
关键词:《伤逝》爱情
激情与祈祷——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
2009年
本文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宏观比较视野探讨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意在追问原初意义的诗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超越文化差异的原初的诗意精神是诗人的激情与诗人的祈祷。作为人的原初存在的生命欲望,在诗的世界中既呈现为浸透了诗人精神信念的诗的激情,也呈现为充盈着诗人生命激情的诗的祈祷。激情与祈祷是诗的最本然也是最高级的诗性品质,构成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的基本内容。诗人在激情中生命敞开存在最幽深的领域,在祈祷中人能够倾听到最高远处"道"的言说,由此,诗人开拓人类精神存在的深广空间。
吴晓红
关键词:激情祈祷
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性辨析被引量:3
2001年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直观阅读经验的审美反思 ,是反思后的表达 ,是表达中的反思 ;主体性、象征性、语境性、对话性是批评言语的四大特性。文学鉴赏虽是属于前文学批评的直观阅读活动。但它追求一种深度艺术体验 ,与诗意人生相融合 ,在阅读态度、方式、境界上与文学消费有质的区别。
吴晓红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消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