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青
- 作品数:83 被引量:108H指数:5
-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当代美学的人生论转向与中西美学会通——以徐复观为中心被引量:2
- 2012年
- 一
在标榜艺术终结的后现代语境中,西方传统的美学面临着衰落。当代西方美学重新思考审美功能,其美学的转向是以重新考量美与生活的关系为重点,而道德乃是其中的难点:美与善如何能够在人生中获得统一迄今仍然是美学致力于解决的难题。在西方美学的当代转向中,美学家对传统美学的批判集中在对康德关于审美无功利性这个作为其美学基石的观点的颠覆上。
- 刘毅青
- 关键词:中西美学当代美学人生论徐复观会通西方美学
- 郑板桥画论的美学意义被引量:1
- 2001年
- 郑板桥力主创新 ,反对拟古 ,摹古 ,强调气、神在艺术中的呈现 ,突出主体的创造力。他画论的主要美学思想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崇尚“真气” ,“以造物为师” ;二、求“真意” ,“会心得神” ;三、“胸无成竹” ,得“真趣”。
- 刘毅青
- 关键词:真气真意郑板桥美学意义审美主体
- 艺术真实的存在论阐释——兼论王元骧对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
- 2005年
- 在对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中,王元骧通过把审美反映论引入到一个动态的系统和活动层面,达到了一种存在论的深度。这使得他对艺术真实的理解与从存在论产生的对艺术真实的理解能够互相阐释。
- 刘毅青
- 关键词:艺术真实现象学意向性存在论
- 中国诗学解释中的人格解释学
- "文如其人"是中国传统诗学里面对文学作品与作者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看法,从解释学的角度看,这包含了一种很朴素的理解方式,即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要诉诸对作者人格的理解。我们很容易指出,"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对作者与作品关系作了简单的...
- 刘毅青
- 文献传递
- 书画同源对文人画的影响被引量:1
- 2003年
- 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很大 ,历来的文人画的画家都在探索以书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何以有水墨山水的兴盛 ,有文人画的崛起 。
- 刘毅青
- 关键词:书画同源文人画线条笔墨工笔画写意画
- 红学考据:失去想像的文学——徐复观对文学史研究中考据学的检讨
- 2007年
- 徐复观针对红楼梦研究中的考据学方法与台湾的红学界发生过激烈的论战。他指出以科学研究为标榜的红学考据派走向最不科学,最不客观的研究,演变成一种历史的猜谜游戏。进而,徐复观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表示了谨慎的态度,认为这样的研究混淆了文学与历史的界线。他认为,文学是想像的产物,不是历史的记录。文学的职责并不在于忠实的记录历史,充当历史的补充文件,文学的生命在其艺术的表现和充满情感的想像,以及由此创造的艺术形象。
- 刘毅青
- 关键词:红学考据学诗史互证文学想像
- 后现代语境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张力——以叶维廉为视角被引量:2
- 2016年
- 文化认同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过程中遭遇的一大困境,中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其文化认同与现代性之间充满了纠葛。负笈美国研习西方现代诗之后,叶维廉重新接续中国诗学,这也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同,揭示道禅美学的当代意义。从根本上看,审美经验是一种文化经验,审美经验的塑造源自文化的认同感,审美经验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结构,表现为一种文化政治。因此,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彻底批判启发叶维廉重审汉语诗性的价值。后现代给予了基于民族文化重审现代性的同一性的契机,给予了民族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地位,乃至作为对现代性进行审理的思想意义。中国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冲突,在叶维廉通过跨文化的比较中被化解。他从西方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看到了西方后现代思想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兼容性,从而打破"五四"以来中西之间的对立,以中国的现代性诗学沟通古今。
- 刘毅青
-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认同审美经验
- 孔子思想的内在体系——徐复观《论语》研究的解释进路被引量:1
- 2009年
- 不同于西方哲学严格的形式逻辑体系,《论语》看似散乱的格言具有贯穿"人文逻辑"的内在体系。孔子的思想重视行动和实践,知行合一,因此没有通过思辨发展出一整套的哲学体系。孔子没有下定义的习惯,也就没有发展出一套哲学思想的术语。其思想体现在具体的人格方面,是通过日常(当时)词汇表达出来的,但是他的实践人格赋予这些词汇以新的内容。对于这种与人格相关的思想名词,徐复观称之为"质地名词"。而对《论语》的现代阐释必须紧扣其概念和逻辑的特征,唯其如此,才能对孔子思想有较为符合原意的理解。
- 刘毅青
- 关键词:《论语》
- 读者理论的重建——以《锦瑟》的阐释为例被引量:3
- 2013年
- 徐复观在李商隐的解释中提出"追体验"的解释方法启示我们,对经典文本作者意图的探求并没有限制经典的解读空间,而是促成经典解读的动力。与西方哲学解释学与解构文论的理解观不向,我们认为,探求作者意图过程中的考证并不是要求将文本作者与作者本人等同起来;对作者意图的尊重可以防止"过度诠释",使得各种解释成为在一定范围内互相补充的解释,防止了后结构解读对作者意图背弃之后,对文本的任意解释带来的流弊。与传统的考证不同,我们认为,对文学作品而言,对作者身世作知人论世的考证,其目的在于从内在的情感与精神层面走进作者的心灵,这样的阅读乃是从审美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这是文学阅读的理想境界。
- 刘毅青
- 关键词:《锦瑟》作者意图经典文本文学阅读哲学解释学
- 共通经验中的新主体性如何可能——评毕来德《庄子四讲》被引量:5
- 2014年
- 在法语世界有着极高声望的瑞士著名汉学家毕来德,其《庄子四讲》(宋刚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翻译成中文之后,引起了西方汉学乃至汉语学界的极大关注。在该书中,毕来德宣称自己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庄子研究,以还原庄子的本来面目。
- 刘毅青
- 关键词:庄子研究主体性共通西方汉学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