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强

作品数:62 被引量:264H指数:1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22篇理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化学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介孔
  • 9篇氧化硅
  • 9篇感器
  • 9篇传感
  • 9篇传感器
  • 8篇微球
  • 6篇自组装
  • 6篇二氧化硅
  • 5篇电化学
  • 5篇电极
  • 5篇污染
  • 4篇形貌
  • 4篇生物传感
  • 4篇生物传感器
  • 4篇微米
  • 4篇介孔材料
  • 4篇孔材料
  • 4篇孔道
  • 4篇环境监测
  • 4篇活性剂

机构

  • 53篇清华大学
  • 16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国家纳米科学...
  • 4篇浙江清华长三...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海南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重庆理工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科纺织研究...
  • 1篇百事基材料(...

作者

  • 62篇蔡强
  • 17篇施汉昌
  • 15篇何苗
  • 14篇朱维耀
  • 9篇李恒德
  • 8篇龙运前
  • 8篇曹孟菁
  • 6篇陈向强
  • 5篇彭策
  • 5篇于明旭
  • 5篇齐娟娟
  • 4篇李娃
  • 4篇张雪玲
  • 4篇张雪龄
  • 4篇张伟
  • 3篇周小红
  • 3篇李凤云
  • 3篇牟鸣薇
  • 3篇李嘉
  • 3篇王颂

传媒

  • 10篇高等学校化学...
  • 8篇环境科学
  • 5篇功能材料
  • 3篇分析化学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材料导报
  • 2篇2004年中...
  • 1篇毛纺科技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Chines...
  • 1篇传感技术学报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生物物理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乙醚二元溶剂体系中制备放射虫状介孔氧化硅被引量:8
2007年
在水-乙醚双溶剂体系中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放射虫状介孔氧化硅微球.通过SEM、TEM、XRD以及孔分布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氧化硅产物反映了在不稳定的水-油界面合成的形貌特征,具有多级孔结构和空的内腔以及两种类型径向取向的介孔结构外壳.
赵翔林浩祥崔凯姚有为蔡强冯庆玲李恒德
关键词:介孔氧化硅表面活性剂孔结构
脲醛树脂为碳源制备介孔碳/二氧化硅及碳化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低聚脲醛树脂为有机碳源前驱体、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硅源、表面活性剂F127为模板剂,采用溶剂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合成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研究了碳化温度对于介孔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比表面积、孔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失重分析仪(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气吸/脱附等对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各样品的晶面间距缩小,孔径数值也逐渐变小。碳化温度为850℃时,所得介孔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孔径较小且孔径尺寸分布较集中。
王颂牟鸣薇彭策李娃李凤云蔡强李恒德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介孔碳介孔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碳化温度
混合表面活性剂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微球
本文探索了一种制备单分散均匀亚微米级介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在有机溶剂水溶液体系下,正硅酸乙酯通过表面活性剂CTAB-十二胺进行有机无机自组装水解生成了粒径分布在200-1700nm范围内的二氧化硅介孔微球,并且通过改变表面...
邱健全蔡强李恒德
文献传递
电子鼻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36
2011年
电子鼻是一种模拟生物嗅觉工作原理的新形仿生检测系统,通常由交叉敏感的气体传感器阵列和适当的模式识别算法组成,可用于检测、分析和鉴别简单或复杂气味。作为新近发展的检测方法,它具有通用、快速、多功能、使用简单、低成本、便携、可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优势,在食品加工、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和医学诊断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在线连续在线监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电子鼻也显示了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子鼻技术的概念、原理、发展历史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电子鼻技术在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等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进展,并指出电子鼻在可定位在大样本初筛、突发污染应急快速筛查和污染源排放报警性监测等方面。
方向生施汉昌何苗蔡强
关键词:环境监测电子鼻传感器阵列模式识别
一种制备载单分散银纳米介孔氧化硅抗菌粉体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载单分散银纳米介孔氧化硅抗菌粉体的方法,属于抗菌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制备方法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碱性条件下利用双注的方法,来制备抗菌粉体,所得粉体粒径在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
张伟蒋兴宇蔡强齐娟娟
文献传递
一种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为单体,通过蒸馏沉淀法,多元共聚得到的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免疫医学,化妆品制造,尤其是三次采油领域,可以用于对低渗透...
朱维耀蔡强张雪玲曹孟菁龙运前于明旭
文献传递
自组装法制备SiO_2-PMBAAm-PAM复合微球及其水化膨胀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首先在stber方法的基础上制备出了尺寸均一的单分散的SiO2微球。在乙腈溶剂中,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m)和丙烯酰胺(AM)作为聚合物单体,通过自组装技术成功制备出了较规则球形且粒径分布集中的SiO2-PMBAAm-PAM核壳结构聚合物复合微球,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将优化制备出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水化膨胀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矿化度增大,复合微球的膨胀倍率减小;随着pH值增大,复合微球的膨胀倍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中性环境中膨胀性能最好。
曹孟菁朱维耀蔡强刘天奇韩宏彦张雪龄
关键词:水化膨胀自组装
用于水质自动分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被引量:3
2007年
生物传感器是检测和控制水中有毒污染物的重要技术。随着传感机制研究的日益成熟,开发集成分析系统并普及应用环境生物传感器是可能的。因此,本文以水中污染物自动检测为目标,研制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极、电化学流动池、流动分析器件、微弱电流检测器和数据采集处理单元。在软硬件设计和实验体系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生物传感器检测精度的弱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并以HRP酶传感器为例,试验了应用该系统进行H2O2的自动检测。研究表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系统能达到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自动化程度高,可以用于水质自动检测。
蔡强何苗施汉昌陈向强岳兰张理兵黄琦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电化学仪器化环境监测
毫米级轻质高强度多孔二氧化硅球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7
2015年
以F127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在液体石蜡/水(W/O)体系中通过自组装合成了毫米级轻质高强度多孔二氧化硅球.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氮气吸附-脱附分析仪及纳米压痕仪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产物是直径为(1.40±0.20)mm的球形颗粒,球内存在大量多级孔洞,从2 nm到几十纳米的多级孔径并存,样品的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为498.00 m2/g.另外,毫米级多孔二氧化硅球的表观密度为0.44 g/cm3,硬度与弹性模量分别为549.00 MPa和9.19 GPa.
李娃李凤云史志胜黄珏蔡强张伟
基于脑电信号频谱分析的疼痛机理研究
2013年
疼痛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感觉之一,痛觉本质的研究和机理性研究为疼痛的有效治疗和积极控制提供必要的保证。本文通过在12例志愿者左肩部注射当归注射液和等渗生理盐水,建立一种有效的人体疼痛刺激模式,并借助脑电信号频谱分析,提取了在这两种刺激前后脑电信号的四个频段(δ、θ、α、β)能量百分比特征,研究疼痛对大脑信息的调制作用和中枢机制。研究发现,在疼痛刺激过程中,脑电δ波呈上升趋势,而θ、α、β波呈下降趋势,疼痛对这四个频段的调制区域略有不同,但主要都集中在左额区,左颞区,左中央区,左顶区以及左右枕区,表明这些区域受痛信息调制最显著。
童基均亢艳芹张光磊刘进蔡强
关键词:脑电频谱分析疼痛机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