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军

作品数:122 被引量:213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9篇心房
  • 47篇房颤
  • 45篇心房颤动
  • 35篇消融
  • 30篇静脉
  • 24篇肺静脉
  • 22篇阵发
  • 22篇阵发性
  • 21篇射频消融
  • 18篇阵发性心房颤...
  • 16篇起搏
  • 15篇电生理
  • 15篇电图
  • 15篇心电
  • 15篇心电图
  • 14篇电隔离
  • 13篇动作电位
  • 13篇心律
  • 13篇复极
  • 12篇心律失常

机构

  • 9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5篇大连市中心医...
  • 7篇扬州市第一人...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大连市友谊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1...
  • 1篇贵阳市第四人...
  • 1篇沈阳市第五人...
  • 1篇瓦房店市第三...

作者

  • 121篇李世军
  • 92篇杨延宗
  • 82篇高连君
  • 73篇林治湖
  • 52篇夏云龙
  • 50篇杨东辉
  • 48篇张树龙
  • 33篇尹晓盟
  • 32篇刘少稳
  • 13篇董颖雪
  • 13篇庞占琪
  • 11篇杨健
  • 11篇王涛
  • 10篇刘金秋
  • 10篇王琳
  • 10篇王莹琦
  • 10篇刘莹
  • 9篇赵宏伟
  • 8篇岳庆雄
  • 8篇李亚文

传媒

  • 26篇中国心脏起搏...
  • 9篇中华心律失常...
  • 8篇海南医学
  • 6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中华医学会心...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3篇临床心电学杂...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国际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第二十五届长...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19篇2006
  • 6篇2005
  • 26篇2004
  • 6篇2003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间断使用达比加群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不间断使用达比加群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90例接受RFCA的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RFCA,观察组采用不间断使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对照组围术期采用不间断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给予负荷量肝素后15 min、术中实测最小、术中实测最大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值,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负荷量肝素15 min、实测最小、实测最大的ACT值分别为(310±27)、(274±15)、(375±24)s,均大于观察组的(290±17)、(263±18)、(358±2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间断使用达比加群在房颤患者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低于华法林,可作为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杨健王涛庞占琪李世军
关键词:达比加群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华法林
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不同消融终点的评价
2003年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夏云龙迟贤国杨延宗李世军杨东辉高连君刘少稳林治湖
关键词:射频消融典型心房扑动消融终点
左房应变功能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房应变功能,探讨其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因非瓣膜性房颤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181例,按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40例)和非脑卒中组(141例);比较两组临床、左房应变功能等参数,应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左房整体纵向应变(LA GLS)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卒中组患者年龄、心率、CHA2DS2-VASC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房内径(LAD)、左房容积(LAV)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均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其左房射血分数(LAEF)、LA GLS均低于非脑卒中组(P<0.05)。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LAEF、LA GLS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相关(P<0.05),LAD、LA GLS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05)。CHA2DS2-VASC评分、LAD联合CHA2DS2-VASC评分、LA GLS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33、0.862、0.9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房应变功能指标LA GLS联合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杨官辉周瑜胡倩李丽娜李世军王涛岳庆雄
关键词:房颤左心房脑卒中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起源于右上肺静脉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术被引量:3
2005年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应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特别是左心房房速的消融成功率有了极大提高.起源于右上肺静脉的左心房房速,由于有其独特的电生理特点,目前对其报告的文献较少.本文报道1组起源于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的方法.
张树龙于忠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术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点左心房房速
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被引量:4
2004年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李世军杨延宗夏云龙杨东辉刘少稳高连君林治湖
关键词:电生理学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预防性治疗特发性心室颤动成功一例被引量:1
2007年
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针对该类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室颤的发作由室性早搏(室早)触发所致,而针对室早消融后可消除或减少室颤的发生。本文对一例通过射频消融频发室早成功治疗室颤的患者进行报道。
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李世军杨延宗
关键词:特发性心室颤动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频发室早心脏性猝死
阵发性心房颤动后心跳长间歇与窦房结恢复时间的关系及肺静脉隔离对其影响
目的检测由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反复发作所导致心跳长间歇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并分析肺静脉隔离对其影响,以探讨房颤终止后发生心跳长间歇的可能机制及该类患者最佳治疗方案。
张树龙迟贤国赵宏伟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
文献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大静脉肌袖电活动特征的临床研究
2004年
  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一直缺乏有效药物,使得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渐受重视,尤其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多数阵发性房颤与来肺静脉和/或腔静脉壁心肌袖(myocardial sleeve)的自发电活动对心房的触发有关,利用外科和导管消融技术隔离大静脉肌袖来根治房颤的方法更加受到关注.然而对大静脉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类型、特征以及触发房颤的形式等的研究较少.……
杨延宗高连君刘少稳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心房肌的复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心房肌的复极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诱发及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MAP)对在体犬左、右房肌的复极时间及房颤的诱发进行研究,以探讨心房肌对阵发性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潜在机制.……
刘莹杨延宗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刘巍林治湖黄永麟
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生理性 (DDD)与非生理性 (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4 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窦患者分成 2组 :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共 2 2例 ;B组为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共 2 5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 1、6、12、2 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A组 19例达到随访终点 ,3例 (15 .8% )稳定的窦性心律 ,9例 (4 7.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7例 (36 .8% )发生慢性房颤 ;B组 2 3例达到随访终点 ,14例 (6 0 .9% )稳定的窦性心律 ,7例 (30 .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2例 (8.7% )发生慢性房颤。 [结论 ]DDD起搏治疗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显著优于VVI组 (P <0 .0 5 )。
李世军薛连喜杨兰王莹琦杨延宗林治湖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非生理性起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