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染色
  • 8篇染色体
  • 4篇分带
  • 2篇遗传学
  • 2篇蚤类
  • 2篇染色体组
  • 2篇染色体组型
  • 2篇蜚蠊
  • 2篇细胞
  • 2篇昆虫
  • 2篇化学物
  • 2篇减数
  • 2篇减数分裂
  • 1篇淡色库蚊
  • 1篇德国小蠊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独立思考能力
  • 1篇性别决定
  • 1篇学法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军区总医...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14篇何麟
  • 5篇陈晓光
  • 2篇曹丽萍
  • 2篇刘国章
  • 1篇裘宇容
  • 1篇黄跃进
  • 1篇潘星华
  • 1篇曹丽萍

传媒

  • 4篇遗传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昆虫知识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年份

  • 1篇1994
  • 2篇1991
  • 5篇1990
  • 5篇1989
  • 1篇198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研究被引量:3
1990年
采用表面铺展法结合银染技术制备联会复合体标本,在光镜、电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褐斑大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结构及演变符合一般规律;SC的相对长度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吻合性;电镜下可观察到SC侧线本身的双股结构;分类描述了核内的几种颗粒,并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陈晓光何麟
关键词: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
犬弓首线虫染色体减数分裂初步观察
1989年
采用短期培养和空气干燥技术在国内首次对犬弓首线虫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初步观察,描述了该虫染色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前、中期的各期形态,并将结果与国外作者的实验进行了比较。
黄跃进何麟
关键词:犬弓首线虫染色体减数分裂
全文增补中
有瓣类二蝇种(Diptera:Sarco-phagidae and Calliphoridae)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被引量:2
1991年
研究了两个有瓣蝇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核型为2n=12,8M+2SM+2m,XX/XY,性染色体为微小的点状;C带主要分布于常染色体的着丝粒和次缢痕,性染色体Y普遍深染而X淡染;G带数(2n)为88条。铜绿蝇核型为2n=12,12M,XX/XY;常染色体以中央型C带为主,性染色体呈不同程度的深染;G带数(2n)为107条(雄)或110条(雌)。两蝇种染色体均存在多个随体,C带带型呈分散、杂合、多态或不稳定性。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有瓣蝇类演化的细胞遗传学机制。
潘星华何麟
关键词:有瓣蝇类
我国人体寄生虫及病媒昆虫染色体研究概况被引量:8
1989年
自1980年以来,关于人体寄生虫及其病媒昆虫染色体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国内逐步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为便于此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广泛开展,我们查阅了国内有关的期刊和文献。据不完全统计,人体寄生虫染色体研究报道涉及的期刊达35种。发表有关论文114篇。其中综述3篇。
刘国章何麟
关键词:寄生虫昆虫染色体
环磷酰胺等三种化学物诱发褐斑大蠊染色体畸变分析
1989年
染色体的畸变分析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的遗传毒理学方法,可用来探讨诱变物对生物遗传系统的影响。目前人们多利用鼠类、赤麂及人的培养细胞来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其它材料很少见,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种重要的卫生昆虫,也是一种较好的遗传学研究材料,其分布广泛,与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能否利用它作为一种污染的监测因子呢?我们利用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Burmeister 1838)进行了初步尝试。
陈晓光何麟
关键词:染色体环磷酰胺
全文增补中
三种蚤酯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被引量:9
1991年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PAGE)对印鼠客蚤、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和秃病蚤蒙冀亚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蚤类酶谱存在差异,3种蚤约有20—22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印鼠客蚤约显示14条带,主带5-6条;猫蚤显示9条带,主带4条:秃病蚤亦显示9条带;主带4—5条带。3种蚤间有共同的主带和次级酶带,亦有各自特异的标志酶带。吸血前后的雌、雄成虫酶谱基本一致,而成虫与幼虫间略有差异。所以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和特异性,是蚤类分类鉴定的一个分子遗传学指标。
曹丽萍何麟
关键词:酯酶同功酶遗传学
蜚蠊的染色体研究进展被引量:3
1989年
蜚蠊染色体研究国外开展较早,1907年Wassilieff首次报道了德国小蠊的精细胞染色体。此后,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学者们对多种蜚蠊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报道。国内在1984年才由李本文等报道了德国小蠊的核型,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对国内外的文献结合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综述于下。
陈晓光何麟
关键词:德国小蠊染色体研究细胞染色体性别决定着丝粒
蚤类染色体的制片方法及分带技术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首次介绍了蚤类染色体的空气干燥制片方法和分带技术。以蚤成熟三龄幼虫和成蚤生殖腺为材料,采用体外短期培养、空气干燥、Giemsa染色技术制片,具取材容易、操作简便、中期分裂相多且染色佳、标本不需封片即可长期保存等优点,克服了以往醋酸地农红压片法染色体分散不佳、杂质多、染色易褪色及标本需封片才能保存等缺点。在印鼠客蚤等四种蚤的染色体研究中均获得满意效果,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尤以生殖腺染色体制片成功率为100%。在此基础上还摸索建立了蚤类染色体的C-分带、G-分带和银染技术。
曹丽萍何麟
关键词:染色体分带
四种蚤染色体组型及C分带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首次在国内报道了住鼠客蚤、猫栉首蚤指名亚种、人蚤和秃病蚤蒙翼亚种的染色体组型和 C分带研究结果.1.印鼠客蚤2n=18=10 m+6sm+2st,XX/YY.2.猫蚤2n=12=10m+2sm,XX/YY,核型特点为2号染色体的多态性和3号与6号染色体间发生不对称性易位。3.人蚤核型特点是:(1)染色体数目多态现象,变异范围8-12,以9-12者多见,XX/YY 性染色体决定机制.(2)染色体结构重组,第2号和第5号染色体罗伯逊不对称易位.(3)2号染色体短臂异染质片段增生.4.秃病蚤2n=18=6m+12sm.结果表明:前三种蚤的 C 带有明显的种的特异性.
曹丽萍何麟
关键词:蚤类染色体组型
试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体会被引量:1
1985年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把着眼点放到培养自学能力上,即培养学生钻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辅导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来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教研室在84年对医疗系二年级学生实行这种方法,体会如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看、多做,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选编的教材也注意增加新内容,新进展,注意突出重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启、读、练相结合.“启”是启发、引导,“读”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
何麟
关键词:自学辅导教学法独立思考能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