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莹

作品数:60 被引量:26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梗死
  • 8篇影像
  • 7篇豆状核
  • 7篇豆状核变性
  • 7篇肝豆状核
  • 7篇肝豆状核变性
  • 7篇病理
  • 6篇蛋白
  • 6篇动脉
  • 6篇肉毒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毒素治疗
  • 5篇肉毒毒素
  • 5篇细胞
  • 5篇家系
  • 5篇大脑
  • 4篇血管
  • 4篇炎症
  • 4篇炎症性

机构

  • 60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南京军区南京...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第五人...
  • 2篇江门市中心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梧州市红十字...
  • 1篇泰和县人民医...
  • 1篇三亚市人民医...

作者

  • 60篇王莹
  • 19篇洪华
  • 17篇梁秀龄
  • 14篇陈红兵
  • 13篇李玲
  • 13篇曾进胜
  • 9篇丰岩清
  • 8篇李洵桦
  • 7篇黄帆
  • 7篇陈曦
  • 7篇王鸿轩
  • 7篇国宁
  • 6篇杨智云
  • 6篇陶玉倩
  • 6篇范玉华
  • 5篇石铸
  • 5篇廖焕权
  • 5篇徐琳
  • 4篇张为西
  • 4篇刘德志

传媒

  • 9篇中国神经精神...
  • 9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4国际...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3篇2002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报道一例
目的 四肢无力、萎缩及感觉异常为神经肌肉疾病常见表现,然而由于神经肌肉疾病种类众多,临床表现各异,临床上常难以明确诊断.近期我院收治一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家系,家系中母亲及7个子女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肌肉无力、萎缩及感觉异常...
戴佳颖王莹李骄星刘大伟吴新浪李洵桦张成梁秀龄姚晓黎曾进胜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时MRA所见“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对脑梗死范围和分布以及NIHS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闭塞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所见"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prominent laterality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LPCA)"与脑梗死范围和分布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 50例MCA M1段闭塞所致急性肭梗死患者根据MRA表现分为PLPCA阳性组(24例)和PLPCA阴性组(26例),对两组患者NIHSS评分、脑梗死范围评分以及脑梗死在MCA各供血亚区的分布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 PLPCA阳性组危险因素个数≥3的患者比例(9/24对18/26,P=0.046)、NIHSS评分(5.4±4.4对10.4±4.9,t=-3.690,P=0.001)和脑梗死范围评分(1.92±1.10对2.88±1.37,t=-2.745,P=0.008)均显著低于PLPCA阴性组.PLPCA阳性组脑梗死累及MCA中部分支供血区(6/24对19/26,P=0.002)和后部分支供血区(2/24对15/26,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PLPCA阴性组,累及后部分水岭区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LPCA阴性组(6/24对1/26,P=0.045),而发生MCA完全梗死的比例显著低于PLPCA阴性组(0/24对6/26,P=0.023).结论 MCAM1段闭塞时,如果MRA观察到PLPCA,预示梗死范围较小和NIHSS评分较低,梗死较少累及MCA中、后部分支供血区,而易出现后部分水岭梗死.
陈红兵洪华张仁良李玲王莹盛文利曾进胜刘新峰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大脑后动脉脑血管循环
肝损伤Balb-c小鼠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亚致死放疗剂量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索肝损伤Balb-c小鼠适合的亚致死性放疗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用于肝病动物模型提供预处理方案。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供体鼠为48只雄性Balb-c小鼠,受体鼠为24只雌性Balb-c小鼠。24只雌性受体鼠以2-乙酰氨基芴法建立肝损伤模型,根据γ射线照射剂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γ射线8Gy,7Gy,6Gy和5Gy照射组,每组6只。放疗后当天接受带有CM-Dil荧光标记的供体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每只受体小鼠移植骨髓干细胞1.0×107个。移植后追踪12周,观察受体鼠的一般情况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检测干细胞示踪剂CM-DiI(积分吸光度值)和供体雄性Sry基因(Sry与β-actin扩增产物积分吸光度比值)在受体鼠肝脏中的表达,以明确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存活情况。结果:放疗后γ射线8Gy照射组小鼠在放疗后4~10d内全部死亡,γ射线7Gy照射组死亡4只,共14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受体鼠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情况比较:γ射线7Gy照射组移植后第1周时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明显,4周后完全消失;γ射线5,6Gy照射组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轻微,持续3周消失。②各组受体小鼠肝脏中的CM-DiI分布情况比较:γ射线5,6,7Gy照射组CM-DiI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2.86±0.72,2.65±0.55,2.53±0.42,3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各组受体小鼠肝脏中雄性Sry基因的表达情况比较:γ射线7,6和5Gy照射组Sry与β-actin扩增产物积分吸光度比值分别为0.194±0.015,0.213±0.031,0.208±0.027,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鉴于外周血细胞被供体细胞取代量随着放疗剂量增加而增加的理论,肝损伤Balb-c小鼠模型用于细胞移植研究的适合亚致死性放疗剂量是6Gy。
陈曦丰岩清王莹石铸黄东锋黄劭敏梁秀龄
关键词:肝疾病干细胞移植放射治疗剂量
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探讨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MRI表现分为两组,组1:梗死累及脑桥表面(28例),组2:梗死位于脑桥内部(22例)。比较两组的梗死灶大小和分布、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病变等情况。结果组1和组2主要病因分别是基底动脉分支病变(64%)和小血管病变(64%)。组1脑桥梗死灶平均最大径值大于组2(P<0.001)。组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多于组2(P<0.001)。组1梗死累及多个脑桥动脉供血分区患者多于组2(P<0.01)。组1偏侧瘫痪或/和偏侧感觉障碍患者多于组2(P<0.05)。结论梗死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桥脑梗死的病因以基底动脉分支病变为主,与基底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其梗死范围较孤立单侧脑桥内部梗死大。
陈红兵王莹李玲范玉华余剑洪华
关键词:脑梗死脑桥基底动脉
血尿辅助检查的临床思维
2002年
李志坚李建明王莹
关键词:血尿临床思维
振摇对腹膜表面层和腹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腹腔振摇对腹膜表面层和腹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振摇组(n=6);振摇组大鼠麻醉后经腹部插入静脉留置针,由留置针管注入25mL含[125I]-白蛋白的4.25%的葡萄糖透析液,在电摇床(100r/min)上行腹膜动力学试验;对照组大鼠则行常规腹膜动力学试验。腹膜动力学试验完毕后,取对照组和振摇组大鼠的腹膜组织,经含1%四氧化锇(OsO4)的氟化碳(FC75)固定液固定后,行电镜检查,经Bouin液固定后行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振摇组大鼠的腹膜通透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腹腔液体重吸收率明显增加,经毛细血管的超滤率明显下降,淋巴重吸收率明显增加,净超滤量明显下降,小分子溶质转运明显增高。电镜检查结果显示,振摇组的腹膜表面层明显薄于和疏松于对照组,腹膜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振摇使腹膜通透性增高,同时破坏了腹膜表面层,提示腹膜表面层在控制腹膜通透性中起重要作用。
刘思明叶任高彭文兴李鵔王莹汪涛
关键词:振动腹膜透析
基因干扰Sirtuin3后对缺氧预处理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基因干扰Sirtuin3(SIRT3)后对缺氧预处理的影响。【方法】使用空白载体pGCSIL-GFP进行预实验,筛选适合的感染复数(MOI)。正式实验使用pGCSIL-PUR-SIRT3转染PC12细胞。成功构建空白载体(empty vector)及SIRT3-/-稳定细胞株后,将两种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氧预处理+缺氧组(Hyp+OGD);单纯缺氧组(OGD);MTT测定细胞活性。ATP荧光检测试剂盒测定胞内的ATP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内SIRT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的共刺激因子-1α(PGC-1α),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OGD后SIRT3-/-组(0.430±0.009)与Vector组(0.562±0.140)相比,细胞活性下降更明显(P<0.05),经预处理后SIRT3-/-组细胞活性增加,且与Vec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0.05)。OGD后SIRT3-/-组(0.334±0.006)与Vector组(0.453±0.015)相比,ATP下降更明显(P<0.05)。经预处理后SIRT3-/-组ATP水平增加,且与Vec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6>0.05)。SIRT3-/-3组细胞间PGC-1α及MnSOD蛋白的表达与Vector组对应的3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Hyp+OGD及OGD相对于各自control组均上调(P<0.05),且预处理组的上调更明显(与OGD组比较,P<0.05)【结论】干扰SIRT3基因后PGC-1α及MnSOD的表达下降,SIRT3为预处理或缺氧处理上调PGC-1α及MnSOD的其中一条途径,干扰SIRT3后其他的途径仍然在预处理中发挥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李超英胡俊赵嘉王莹陶玉倩李玲
关键词:缺氧预处理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IRNA干扰
疑难性颅内多发病变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疑难性颅内多发病变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疑难性颅内多发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结果 22例患者病理类型分别为:非特异性脑炎6例,脱髓鞘脑病3例,胶质瘤10例,...
欧紫琳王莹范玉华李智杨智云曾进胜
文献传递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参与缺氧预处理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参与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PCI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缺氧预处理组、预处理+缺氧组、单纯缺氧组。通过噻唑蓝细胞活力测定及DAPI核染色法判定细胞的损伤程度;MitoSOX荧光染色法测定线粒体内活性氧簇的含量;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SIRT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的共刺激因子-1α(PGC-1α)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添加重组SIRT3蛋白探讨其与PGC-1α及MnSOD的关系。结果缺氧后细胞的活性减少达51.0%,而预处理+缺氧组细胞的活力回升至74.7%,4组间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P〈0.01)。预处理+缺氧组活性氧簇含量较缺氧组下降,4组细胞间活性氧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328,P〈0.01)。4组间SIRT3、PGC-1α及MnSOD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1.765、302.694、160.480,P均〈0.01),缺氧预处理及缺氧刺激均可上凋3种蛋白的表达,预处理+缺氧组较缺氧组蛋白表达的增加更明显。添加重组SIRT3蛋白后能上调SIRT3、PGC-1α及MnSOD的蛋白表达,模拟缺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结论缺氧预处理可产生细胞保护作用,缺氧预处理后SIRT3可能通过PGC-1α上调MnSOD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簇的生成,进而发挥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李超英李玲赵嘉魏欢李娜王莹陶玉倩
关键词:缺氧缺氧预处理活性氧转录因子热休克蛋白质类超氧化物歧化酶
大脑中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病灶的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CA主干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 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陈红兵张仁良刘德志李玲王莹曾进胜洪华
关键词:脑梗死梗塞大脑中动脉疾病特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