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作品数:8 被引量:40 H指数:3 供职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一种定量评价泥石流胁迫下山区建筑物易损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量评价泥石流胁迫下山区建筑物易损性的方法,属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该方法基于GIS、信息量模型和“格网‑切割”方法,以泥石流活动区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内建筑物为对象,共选择了20个指标进行泥石流胁迫下建... 丁明涛 庞金彪 蒋林宏 吕夏婷 王英杰 王青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注浆微型桩设计计算 被引量:6 2014年 将桩土复合体视为一个整体,简化为连续中厚档板,滑动面以上为弹性板,滑动面以下为刚性板,利用等效刚度原则求到桩土复合体的等效刚度,采用滑动面处位移相等原则,保证桩身在滑动面处的内力和变形位移的连续性以及反应土体的连续性,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微型桩群的实际受力情况。板的计算参数取用岩土体计算参数,进而计算出桩体的变形位移及内力。通过实例求解得到桩土复合体的位移及内力图,与数值计算方法和悬臂桩法计算所得变形位移及内力图变化趋势相同,且变形位移和内力的计算结果偏大,为桩土破坏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储备空间。 王英杰 朱宝龙 郭华伟 俞艳 索玉文关键词:等效刚度法 内力 黑色页岩遇水膨胀机理试验研究 目前,对膨胀性岩土的研究比较常见,宏观的膨胀特性试验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比较成熟。但是对于黑色页岩的膨胀特性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从微观角度进行试验分析。因此有必要在当前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对黑色页岩的膨胀机理和膨... 王英杰关键词:黑色页岩 化学成分 文献传递 黑色页岩遇水膨胀微观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2015年 为研究黑色页岩遇水膨胀特性,开展不同浸水时间黑色页岩X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氮吸附孔径分布等微观试验,得到不同浸水时间条件下黑色页岩矿物成分、微观形貌、崩解特征、晶层间距及晶层膨胀力等膨胀特征微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黑色页岩遇水后,黏土化趋势显著,矿物组成中产生伊/蒙混层矿物;微观结构由较致密的片层状结构逐渐向不规则的团絮状结构过渡,并出现微观崩解现象;内部孔隙的孔径减小,微孔隙比例增加,出现黏土矿物的絮凝充填产生的0.3~2.0μm的微孔隙;针对白云母、伊利石及伊/蒙混层、绿泥石3种典型片状结构矿物系列的001晶面层间距、晶层间膨胀力进行计算得到,白云母系列矿物晶层间距增长最大,晶层间膨胀力增长124.4%,达92 k Pa;绿泥石系列矿物晶层间距增长次之,晶层间膨胀力增长111.8%,达72 k Pa;伊利石及伊/蒙混层系列矿物晶层间距增长最小,膨胀力增长96.4%,为55 k Pa。由此可见,晶层间膨胀作用力的增大会导致黑色页岩遇水容易产生崩解、软化。 朱宝龙 李晓宁 巫锡勇 王英杰关键词:岩石力学 黑色页岩 岷江上游泥石流预警报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岷江上游位于我国第一、二阶级的过渡地带,地势复杂险峻,森林覆盖率较低,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干扰频繁,再加上岩层断裂等地质作用的影响,当遇到连续降雨、大暴雨等灾害天气,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岷江上... 王英杰关键词:泥石流 文献传递 溯源侵蚀作用下昔格达地层土质边坡的稳定性 被引量:3 2014年 对四川省昔格达地层土体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昔格达土体化学成分丰富,含有一定量的易溶盐,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作用下易于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次生矿物,使土体强度降低,导致边坡易于产生失稳现象;溯源侵蚀为河流侵蚀的一种类型,水流的侧向冲刷与重力同时作用于沟谷边坡,加快沟谷边坡的失稳速度。运用水力学、土力学等力学方法对溯源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非饱和土计算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昔格达地层沟坡物理概化模型。模型在考虑了河流的侧向冲刷,沟坡重力作用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动水压力作用对边坡的影响。针对目前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计算并不统一的情况,推导并优化了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计算公式。并结合建立的溯源侵蚀模型对昔格达地层土质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求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61,而采用经典的Bishop法求得相同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12。结果表明,优化的边坡稳定性求解方法得到的稳定安全系数较低。 王英杰 朱宝龙 郭华伟 俞艳关键词:稳定性 非饱和土 昔格达地层 一种定量评价滑坡灾害危险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量评价滑坡灾害危险性的方法,属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该方法基于RAMMS和GIS,以滑坡影响区为研究对象,在RAMMS软件的支持下模拟滑坡的运动过程,获取该滑坡的运动特征参数,应用滑坡压强参数作为滑坡... 丁明涛 黄涛 李昱陆 王英杰 王青风化后红砂岩单轴压缩变形及声发射特性试验 被引量:5 2012年 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对四组(A组进行了温湿循环试验(100℃内),B组常温下干湿循环试验,C组温度循环试验,D组105℃干湿循环弹性波测试)风化后红砂岩和原状样红砂岩的声发射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红砂岩破坏的声发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红砂岩的变形与声发射活动存在较好的对应性,红砂岩的破坏形式都为X状共轭斜面剪切破坏。在弹性阶段,风化较为严重的A组、D组红砂岩声发射数量明显多于原状样和B组、C组。从声发射能量的多少可以判断风化较为严重的A组、D组红砂岩内部裂隙和节理相比B组、C组多。以最大相关系数为标准,不同风化程度的红砂岩载荷-声发射累计数关系都是3次多项式关系。 赵勇刚 朱宝龙 王英杰关键词:风化 红砂岩 声发射 单轴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