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国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战时
  • 3篇文学
  • 3篇抗战
  • 3篇抗战时期
  • 2篇文艺
  • 2篇毛泽东
  • 1篇大众
  • 1篇大众话语
  • 1篇地理变迁
  • 1篇延安文艺
  • 1篇延安文艺整风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表征
  • 1篇战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话语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三年大变样
  • 1篇苏区
  • 1篇条理

机构

  • 9篇河北省社会科...

作者

  • 9篇王维国
  • 1篇何宪民

传媒

  • 2篇河北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建筑科技...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199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启蒙话语的转换与形成被引量:2
2004年
启蒙话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学话语,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人的发现”、“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五四时期“文学革命”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使启蒙话语实现了由思想政治领域向文学领域的转换。
王维国
关键词:启蒙话语文学革命
“大众话语”的转换与生成被引量:5
2004年
“大众话语”的核心内涵是 :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大众生活 ,同工农群众相结合 ,通过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大众一方面来 ,移到无产阶级一方面来 ,才能最终有所作为。文学领域的“大众话语”由政治领域转换而来 ,它在 2 0世纪 4 0年代中期的解放区文坛生成后 。
王维国
关键词:大众话语毛泽东延安文艺整风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艺术表征——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研究之三被引量:1
2009年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艺术表征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迥然不同的文学创作上,即最适宜这块文学土壤生长的那些艺术品种。各区域文学的主体艺术表征是在行政当局所制定的文艺政策这一大框架下,经过多种文学成分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最后在达到某种平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取自区域统治者、文学家和读者三者需求的平均值,是它们相互妥协、接受和适应的产物。
王维国
关键词:抗战时期艺术表征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研究之二被引量:4
2009年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地理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先后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规约和辖制,明显标志是各区域文学政策的先后出台。这些既排挤和压制异己之文学、又强力推行自己所需之文学的文艺政策,构成了三大区域文学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从此,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板块的主体特征得以凸显,各区域之间的文学界限愈益鲜明。
王维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政策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管理学的贡献
1994年
马克思主义文艺管理学是一种宏观的文艺管理学,其主旨在解决直接影响整个革命事业发展的文艺发展方向和协调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管理思想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并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王维国
关键词:毛泽东条理化
“三年大变样”与河北省城市文化设施建设被引量:2
2010年
城市文化设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载体,具有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提高城镇市民的文明程度、改善和优化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座城市只有具备了比较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为在"三年大变样"中加快河北省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应当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制定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城市文化设施中彰显地域文化蕴涵。
王维国于笑妍高景良王克若李广学刘本台何宪民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重新划分--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研究之一被引量:5
2008年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社会制度及其所属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与表现特征。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地理建构在中国战时政治地理之上,是以各个区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为基石,同时涵纳其他地理因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呈现方式。战时中国文学地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逐渐发展成型,各文学区域的主体艺术表征由各种文学成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对于正视该时期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王维国
关键词:抗战时期政治话语
阶级话语的转换与形成被引量:4
2004年
文章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角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坛阶级话语的形成过程,认为这一话语模式由政治 领域转换而来,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文坛。苏区文学的文学史价值在于它将阶级话语这一 新的文学话语引入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
王维国
关键词:阶级话语苏区
抗日战争与中国文学地理变迁被引量:5
2005年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学地理发生了两个向度的变迁,一是文学中心的广泛流布;二是形成了色彩迥然不同的文学区域。这些变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扩大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领域,改善了文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足的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王维国
关键词:抗日战争文学中心文学地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