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松刚

作品数:15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颈椎
  • 4篇椎弓
  • 4篇椎弓根
  • 3篇前路
  • 3篇椎体
  • 3篇内固定
  • 3篇颈椎前路
  • 3篇脊柱
  • 3篇骨折
  • 3篇成形术
  • 2篇术后
  • 2篇髓型
  • 2篇他汀
  • 2篇椎管
  • 2篇螺钉
  • 2篇颈椎病
  • 2篇脊髓
  • 2篇脊髓型
  • 2篇脊髓型颈椎病
  • 2篇关节

机构

  • 9篇山东大学
  • 8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15篇王松刚
  • 8篇张佐伦
  • 6篇潘新
  • 5篇孙建民
  • 4篇王大川
  • 4篇袁泽农
  • 3篇杨允
  • 3篇蒋振松
  • 2篇李昊
  • 2篇胡坚莉
  • 2篇刘长营
  • 2篇张立平
  • 1篇王峰
  • 1篇王峰
  • 1篇刘新宇
  • 1篇聂林
  • 1篇王大川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05
  • 5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他汀类药物对小鼠颅骨的局部作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小鼠颅骨骨形成和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洛伐他汀组,分别在小鼠头皮下右侧颅骨表面注射PBS、辛伐他汀(15mg/ml)、洛伐他汀(15mg/ml)50μl,连续4天,饲养1月后取出颅骨,测量颅骨的平均厚度,并观察颅骨结构。结果:辛代他汀和洛伐他汀分别使颅顶骨厚度增加73%和115%,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他汀药物组右侧颅骨厚度较左侧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左右两侧颅骨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编织骨及新生血管增加,内外板结构发生重建,而洛伐他汀组骨膜下成骨增加,外板结构重建。结论:局部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促进小鼠颅骨的骨形成,并使颅骨结构发生重建。
杨允张佐伦张立平胡坚莉王松刚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颅骨骨形成
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探讨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动力过屈过伸位和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并对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围外固定、封闭等综合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者行颈前路融合固定。结果:X线检查表明,下颈椎不稳141例,占78%,其中矢状位不稳119例,占66%,轴位旋转不稳95例,占52%,73例患者矢状位和旋转不稳同时并存。保守治疗优良率为92%,手术治疗优良率为100%。结论: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可以发现下颈椎轴位旋转不稳,对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王松刚孙建民张佐伦袁泽农王大川
关键词:颈性眩晕放射摄影术下颈椎不稳
颈椎椎弓根钉导向器置钉法相关解剖学研究和置钉准确性研究
目前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颈椎后路钢丝和颈椎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系统等。颈椎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系统是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中最常应用的内固定技术,但是当患者患有骨质疏松或需要多节段固定...
王松刚
关键词:颈椎解剖学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沂南分院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3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周、15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椎管矢状径、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ROM)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术后3周、15个月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3周及15个月的JOA评分、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轴性疼痛发生率12%。术后ROM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长营孙伯香聂林潘新王松刚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成形术骨板内固定
糖尿病患者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随访结果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颈椎椎板成形术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接受了颈椎椎板成形术的20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糖尿病患者的配对资料。比较两组的术后JOA评分和并发症。评价糖尿病组JOA评分恢复率与标志糖尿病严重程度指标的关系。结果两组JOA总分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糖尿病组术后下肢感觉功能较对照组差。糖尿病组恢复率与术前HbA1含量呈负相关。术后糖尿病组3例患者出现浅层刀口并发症,而对照组未出现刀口并发症。结论①虽然颈椎椎板成形术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总体恢复旅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术后下肢感觉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②恢复率与术前HbA1含量负相关性表明,若想取得良好的手术结果,术前应控制糖尿病至少2到3个月。③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刀口并发症。
王松刚袁泽农张佐伦
关键词:颈椎椎板成形术糖尿病随访研究
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内置入cage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观察
2022年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内置入cage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脊柱科诊断为Ⅲ期Kümmell病且采用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内置入cage加后路脊柱稳定技术治疗的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9~78岁,平均68.9±6.2岁。统计患者术前、术后3d及随访半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同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半年的Cobb角和矢状面骨折椎体椎高比(前缘/后缘)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3d(6.00±1.31分)及术后半年随访(1.25±1.04分)的VAS评分较术前(7.75±1.04分)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后3d[(47.00±6.68)%]及术后半年随访[(10.25±5.70)%]时的ODI较术前[(64.63±6.35)%]明显恢复(P<0.001)。术后3d时的Cobb角(13.93°±3.69°)较术前(36.89°±11.09°)明显减低(P<0.001),并且术后半年随访时(13.15°±3.88°)较术后3d时无统计学差异(P=0.689)。术后3d矢状面骨折椎体椎高比(前缘/后缘)(0.94±0.03)较术前(0.57±0.17)明显恢复(P<0.001),且术后半年随访时(0.93±0.03)较术后3d时无统计学差异(P=0.463)。8例患者均术后疼痛得到缓解、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满意和后凸畸形有显著改善,且随访期间椎体高度丢失较小[(3.18±2.66)%]。结论: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内cage置入具有脊柱后凸矫正和促进骨性融合等优点。因此,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内置入cage治疗Ⅲ期Kümmell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邱成王连雷郜献雷李昊潘新韩莎莎刘新宇王松刚
关键词:椎弓根CAGE脊柱融合
同种异体皮质骨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皮质骨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应用异体皮质骨替代自体髂骨移植治疗 5 7例颈椎疾病患者 ,平均随访 2 3 1个月 ,对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及植骨愈合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脊髓功能评分平均增加 5 5分 ,手术疗效优良率为 84 2 %;颈椎前凸保持良好 ;术后5个月内出现植骨并发症 3例 (占 5 2 %) ,其中 2例行二次手术 ;术后 5~ 6个月拍片及骨扫描示植骨融合 ,随访 1年以上患者骨性融合率达 10 0 %(19/ 19)。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可替代自体髂骨植骨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重建。
杨允张佐伦孙建民王大川王松刚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同种异体皮质骨
洛伐他汀促进成骨细胞增殖、BMP-2表达和矿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洛伐他汀作用于体外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化学染色观察对成骨细胞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 ;用免疫细胞化学单标计数测定成骨细胞增殖率及染色吸光度测定BMP 2的表达的变化 ;BMP 2和BrdU免疫双标染色吸光度测定新生成骨细胞BMP 2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成骨细胞矿化结节的数量和面积、细胞增殖率及BMP 2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 0 5 ) ;实验组新生成骨细胞BMP 2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洛伐他汀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BMP 2的表达和矿化结节的形成 ,从而发挥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杨允张佐伦胡坚莉孙建民王大川王松刚张立平
关键词:洛伐他汀成骨细胞增殖BMP-2矿化骨形态发生蛋白
开放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开放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时机与方法。方法自2006-05—2011-01收治开放性跟骨关节内骨折36例(37足),除1例(1足)行急诊截足术外,5足行距下关节融合术,31足分别于损伤后10 d内、10~21 d、3周后行骨折内固定,其中11足行解剖钛板螺钉内固定术,20足行克氏针结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术。3例行皮瓣转移术。结果除1例截肢外,其余35例(36足)获得随访8~18个月,平均12个月。5足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行走功能恢复理想,无明显不适。关节面整复内固定31足示关节面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宽度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按Maryland评分评价足部功能:优12足,良14足,可5足,优良率83.9%。结论正确处理伤口软组织、避免感染、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关节面良好复位可能是提高开放性跟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刘长营孙伯香潘新王松刚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开放性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
颈椎前路术后再手术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再手术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8月行颈椎前路再手术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减压不彻底1例,相邻节段复发1例,入路不当1例,减压区再狭窄1例,复位不良1例,螺钉位置不当2例。结论:入路正确、减压彻底、植骨牢固、融合节段合适、内植物位置良好可有效避免颈椎前路再手术。
王松刚张佐伦蒋振松袁泽农孙建民王大川王峰
关键词:颈椎并发症再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