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婷
- 作品数:44 被引量:134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预防医学科研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日本血吸虫病疫苗联合免疫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日本血吸虫病疫苗联合免疫方法及应用,属于血吸虫病防治领域。该免疫方案中首先采用含优化后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SjTPI.opt)的重组腺病毒疫苗(rAdV-SjTPI.opt)经肌肉途径进行初次免疫...
- 戴洋王晓婷赵松唐建霞
- 文献传递
- 组分抗原斑点金标免疫渗滤法检测血吸虫短程抗体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检测血吸虫病人短程抗体的斑点金标免疫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方法将血吸虫可溶性虫卵组分抗原(107~121 kDa)包被于混纤膜上,以胶体金标记的抗人IgG为二抗,建立组分抗原-DIGFA。用该法检测慢性血吸虫病人、健康人、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和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同时与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DIGFA比较。结果检测54份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组分抗原-DIGFA敏感性为94.4%,SEA-DIGFA敏感性为96.3%,两种方法检测50份正常人血清的特异性均为100%。检测19份卫氏并殖吸虫病人血清和30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SEA-DIGFA敏感性分别为26.3%和10.0%,组分抗原-DIGFA均未检出阳性反应。结论应用组分抗原-DIGFA检测血吸虫短程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其他吸虫病几乎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优于SEA-DIGFA。
- 王晓婷朱荫昌华万全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组分抗原
- 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DNA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 2006年
-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pcDNA3.1组(对照组),每鼠经两侧股四头肌注射100μg pcDNA3.1质粒DNA,每侧50μg;TPI组,每鼠肌注100μg pcDNA3.1-TPI质粒DNA;TP组,每鼠肌注100μg pcDNA3.1-T-linker-P质粒DNA;PT组,每鼠肌注100μg pcDNA3.1-P-linker-T质粒DNA。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剂量和方法相同,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4周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45±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5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2 d及感染前2 d尾静脉采血,间接ELISA检测特异IgG及IgG1I、gG2a水平。末次免疫后3周,每组取2只小鼠制备脾细胞,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脾细胞经ConA和rSjCTPI刺激后培养上清中的IL-2I、L-4和IFN-γ水平。结果TP组和PT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34.76%和36.14%,显著高于TPI组(P<0.05)和对照组(P<0.01);减卵率分别为51.20%和50.79%,与TPI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P组和PT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水平均升高(P<0.05),IgG2a/IgG1的比值分别为4.23和4.34。脾细胞经ConA和rSjCTPI刺激后,IL-2水平TP组和PT组较对照组均升高。结论复合表位DNA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力,效果优于rSjCTPI疫苗。
- 娄培安许永良李洪卫王晓婷桑兴旺赵松何洪江朱荫昌
- 关键词: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副肌球蛋白
- 日本血吸虫VC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不同生活史期的mRNA表达水平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从原核表达日本血吸虫含缬酪肽蛋白(VCP)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生活史期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虫卵RNA,逆转录为cDNA,PCR扩增日本血吸虫VCP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15b;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并采用包涵体纯化方法获取重组蛋白,产物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提取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雌虫、雄虫、虫卵RNA,DNase消化,纯化后逆转录为cDNA,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VCP基因在上述生活史期的表达水平。结果 PCR扩增获得日本血吸虫VCP基因,经重组质粒表达和包涵体纯化成功获得重组蛋白。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日本血吸虫VCP基因在尾蚴中的mRNA表达水平最高,在童虫、虫卵、雄虫、雌虫中表达水平较低。结论获得日本血吸虫VCP基因编码的重组蛋白;日本血吸虫VCP基因mRNA在尾蚴阶段表达水平最高,在童虫、虫卵、雄虫、雌虫中表达水平较低。。
- 王飞王晓婷戴洋徐颖邢云天曲国立戴建荣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 抗弓形虫靶向抗菌肽的构建及其效应的初步评价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单链抗体S1与爪蟾抗菌肽(magainin)的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观察纯化的靶向抗菌蛋白抗弓形虫感染的效果。方法根据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单链抗体S1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从噬菌粒S1/pIT-2中扩增到S1基因;以其为模板,加入接头抗菌肽序列,采用重叠PCR法扩增得到S1基因与爪蟾抗菌肽的融合基因(S1M),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构建成S1与爪蟾抗菌肽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S1M/pET-32c;测序验证后转化E.coliBL21,以IPTG诱导表达,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融合蛋白S1M,SDS-PAGE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和纯化的融合蛋白S1M;分别采用体内和体外试验观察纯化的靶向抗菌蛋白抗弓形虫感染效果。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地将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单链抗体S1与爪蟾抗菌肽的融合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SDS-PAGE显示IPTG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S1M大小约为43kDa,与预期的大小相一致,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变性条件下Ni2+亲和柱纯化获得S1M重组融合蛋白;体内和体外试验证实,经靶向抗菌蛋白处理过的弓形虫对小鼠的致病能力下降,应用靶向抗菌蛋白的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提高。结论以抗弓形虫速殖子人源单链抗体作为靶向分子,以爪蟾抗菌肽作为效应分子,构建成功的靶向抗菌蛋白通过体内、外试验证实,具有一定的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虽然还不能完全杀灭弓形虫,但是在弓形虫生物治疗药物的研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弓形虫病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司进朱荫昌曹利民王晓婷梁幼生管晓虹
- 关键词:弓形虫单链抗体抗菌肽靶向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环子孢子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对肝细胞靶向作用的观察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进行表达纯化,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肝细胞的结合能力,探讨其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3D7株环子孢子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出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载体pGEM-T中,通过基因测序加以证实;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B)对纯化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反应性检测;采用免疫组化(IHC)技术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不同组织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成功扩增到1263 bp的全长CSP基因,该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经诱导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Mr)约62×103大小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Ni2+亲和柱纯化获得重组CSP融合蛋白;WB表明,重组CSP融合蛋白能被疟原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重组CSP融合蛋白能够与肝癌和正常肝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则未见反应。结论CSP是疟原虫子孢子表面主要的蛋白,重组环子孢子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 司进曹利民朱荫昌王晓婷高琪梁幼生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肝细胞靶向作用
- 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估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对于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寄生虫病防控意识及检测水平的效果。方法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分别对学员进行理论和镜检技能考核。结果共有13个市13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无学员缺考。总成绩平均分为118.36分,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学员总考核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苏北地区学员成绩显著高于苏中(P<0.001)和苏南地区(P=0.016)。理论考核平均分为79.05分,及格率为92.4%;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学员理论考核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P<0.01),苏北地区学员成绩显著高于苏中(P<0.001)和苏南地区(P=0.009)。镜检考核平均分为39.32分,及格率为89.4%;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学员镜检考核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7,P=0.09)。7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3,P<0.01);其中卫氏并殖吸虫卵检出率最高,为75%;血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虫卵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1.5%和54.5%;鞭虫、未受精蛔虫、华支睾吸虫和带绦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71.2%、65.9%、72.7%、72.0%。结论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了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意识及病原学检测水平,为下一步开展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 倪碧娴徐祥珍王晓婷沈明学戴洋金小林
- 关键词:寄生虫病
- 日本血吸虫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的制备和鉴定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并对其抗原性进行鉴定。方法用生物信息学软件(BioSun)预测已报告的日本血吸虫Sj22.6、Sj14-3-3、Sj26等3个B细胞表位片段的基因序列(P2、P6、P7),用随机顺序法连接3个片段,克隆入高效融合表达载体pET-32c(+)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重组子。阳性克隆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纯化,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该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3个目的表位基因片段按P2-P6-P7和P6-P2-P7的顺序连接为2条复合表位片段(表位间由6个氨基酸组成的柔性接头连接),成功克隆入pET-32c(+)。其重组子均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400的融合蛋白。亲和层析纯化的融合蛋白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为单一条带(Mr20400),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这2条重组复合表位蛋白均可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而不与健康者血清反应。结论获得2个具有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潜在价值的复合B细胞表位抗原。
- 章辉朱荫昌司进赵松王晓婷殷旭仁曹利民曹国群华万全徐明梁幼生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 TFH细胞亚群在血吸虫慢性感染免疫病理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 王晓婷刘翠平戴洋胡晓涵蒋觉安张学光
- 江苏省生活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了解江苏省生活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污染状况,为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供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28家水厂,分别采集水源水、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样本(其中水源水采集10 L,出厂水和末梢水各100 L),并进行抽滤、淘洗、离心浓缩、免疫磁分离、荧光染色镜检的处理,检测贾第鞭毛虫包囊及隐孢子虫卵囊的含量。结果累计采集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水样84份,包括水源水、水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各28份。其中,水厂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均未检出贾第鞭毛虫包囊和隐孢子虫卵囊,但在盐城(盐龙湖)、连云港(蔷薇河)、常州(钱资湖)水源水中检出贾第鞭毛虫包囊,阳性率为10.71%(3/28),密度均为1个/10 L;在南京(长江)、镇江(长江)、扬州(京杭大运河)的水源水中检出隐孢子虫卵囊,阳性率为10.71%(3/28),密度均为1个/10 L。结论江苏省部分地区水源水中可检出贾地鞭毛虫和隐孢子虫,存在一定的安全用水隐患,须进一步加强水源卫生监管,加强饮用水的监测,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
- 倪碧娴沈明学徐祥珍王晓婷戴洋金小林
- 关键词: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饮用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