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廷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放疗
  • 4篇肿瘤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术后
  • 3篇图像
  • 3篇图像配准
  • 3篇配准
  • 3篇腺癌
  • 3篇放射性
  • 2篇图像引导
  • 2篇图像引导放疗
  • 2篇疗法
  • 2篇放射疗法
  • 2篇肝肿瘤
  • 2篇保乳
  • 2篇保乳术
  • 2篇保乳术后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疗

机构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邢台医学高等...

作者

  • 8篇王建廷
  • 5篇翟福山
  • 3篇王安峰
  • 3篇王晓红
  • 2篇曹晓辉
  • 2篇熊伟
  • 2篇刘明
  • 2篇王晶
  • 1篇包超恩
  • 1篇包朝恩
  • 1篇刘兵
  • 1篇周庆祥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河北医药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分割放射治疗不同瘤床补量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性损伤的评价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大分割放射治疗中瘤床同步补量与序贯瘤床补量两种技术发生急性和(或)晚期乳房相关放射性损伤、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的差异性,以提高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在医院行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109例女性患者,根据瘤床补量技术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行瘤床同步补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对照组行全乳调强放射治疗(IMRT)后序贯瘤床电子线补量放射治疗。对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皮肤及皮下组织放射性损伤、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和2年后美容效果以及近期疗效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放射治疗后109例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为≤1级(占91.7%),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皮肤及皮下组织放射性损伤主要为≤1级(占86.2%),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和2年后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7.2%(95/109)和90.8%(99/109),2年局部肿瘤控制率、无疾病生存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放射性损伤、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和2年后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8%(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5.1%(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7,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较好,应用瘤床同步补量技术更能够降低2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可优先选择该方式治疗。
王建廷邵瑞雨王晶李娜熊伟王晓红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
肝脏肿瘤不同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对比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比较四种肝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及肝组织的剂量学分布,探讨最佳的布野模式。方法:共研究15例行调强放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制定两种共面野计划和两种非共面野计划。评估的剂量学参数包括:PTV的适形指数(CI)和均匀指数(HI),正常肝脏接受≥40、30、20、10体积的百分数(V40、V30、V20、V10),正常肝脏的平均剂量(MDTNL)以及脊髓和肾脏的剂量分布。结果:非共面野调强计划相对于共面调强计划而言,可在不影响靶区剂量分布的情况下,明显降低正常肝脏组织的平均剂量,对肝脏的V10、V20、V30具有明显优势,而对肝脏V40,脊髓和肾脏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影响。结论:在肝脏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非共面野调强计划可能在减少肝组织的受照剂量,降低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危险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要雪品翟福山王建廷
关键词:肝脏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
右乳腺癌术后内乳放疗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患者行内乳电子线放射照射的近期疗效及放射性肺炎的风险因素研究。方法 选择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且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患者100例,其中N2期66例,N3期34例。所有患者接受规范的新辅助或术后辅助化疗、靶向及内分泌治疗。放疗方案右侧锁骨上下区采用调强X线放疗,右侧胸壁野及右侧内乳区采用电子线,放疗剂量均为50 Gy/25次。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探索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患者清扫腋窝淋巴结的中位数为22枚,而淋巴结阳性的中位数为7枚。中位随访39.5个月,区域淋巴结复发1例,胸壁复发2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1例。1级放射性肺炎38例(38%),2级放射性肺炎2例(2%)。Logistic分析显示,放疗后2级淋巴细胞降低是导致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因素。结论 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内乳区电子线放疗安全可行,并未额外增加不良反应。放疗后发生2级及以上淋巴细胞降低是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李娜王晓红王建廷王雨薇邵瑞雨周洋
关键词:放射疗法
不同给药时间对奥拉西坦在防治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放射治疗是目前头颈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伴随的放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防止或减轻放射性脑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奥拉西坦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对防治放射性脑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1]。奥拉西坦是作用于中枢网状结构的拟胆碱能益智药,可以刺激特异性中枢神经通路,选择性激活大脑皮层功能,改善大脑新陈代谢[2]。
王安峰周洪波翟福山刘兵曹晓辉包朝恩王建廷
关键词:放射性脑病
肝癌图像引导放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受呼吸动度影响,肝癌的摆位误差较大,肝癌图像引导放疗是将放疗机与影像设备结合在一起,监测和校正治疗时由于器官运动和摆位不确定造成的误差,从而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周庆祥王建廷翟福山
关键词:肝肿瘤图像配准摆位误差
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3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保乳切除术的1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70例患者按7∶3分为模型组(119例)和验证组(51例)。根据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将模型组患者进一步分为损伤组(89例)和无损伤组(30例)。比较损伤组和无损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有糖尿病史,肿瘤T分期为T 2期,三阴性乳腺癌,放疗形式为序贯瘤床电子线补量放疗,以及较高的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血红蛋白(Hb)水平是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这些指标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模型组,该模型预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95%CI:0.890~0.974),灵敏度为97.14%,特异度为86.24%;对于验证组,该模型预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AUC为0.926(95%CI:0.880~0.966),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90.40%。结论BMI、糖尿病史、肿瘤T分期、三阴性乳腺癌、放疗形式、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Hb水平均是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建廷邵瑞雨王晶李娜熊伟王晓红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大分割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肝癌千伏级 CBCT 引导放疗配准方法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肝癌千伏级 CBCT 图像与计划 CT 图像配准的不同方法。方法离线下由4位观测者在加速器控制室内分别完成121幅 CBCT 图像与计划 CT 图像的配准,配准方法包括手动配准、常规软组织配准、常规骨性配准、肝脏配准、椎体配准,其中后4种方法均使用配准软件自动配准。对配准软件的稳定性进行检测,然后比较4位观测者使用同种自动配准方法结果,以此评估使用该方法可重复性。以4位观测者手动配准肝脏外轮廓结果平均值为基准,与其他配准方法结果比较。使用 McNemar 检验差异。结果若保持配准条件不变,自动配准结果完全一致。常规软组织、骨性配准方法可重复性较好,椎体配准次之,肝脏配准最差。但肝脏配准结果与手动配准结果最接近,差值在3 mm 内百分率分别为左右方向84.3%、上下方向77.7%、前后方向92.6%。结论使用配准软件自动肝脏配准可用于肝癌图像引导,但每次图像引导时均需有经验医师、技师共同参与,自动配准完成之后应根据肝脏外轮廓手动校正。
王建廷刘明翟福山王安峰曹晓辉包超恩
关键词:图像配准
肝癌分次放疗间位置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 (kV级CBCT)图像引导放疗技术评估肝癌患者分次放疗间位置的变化。方法15例肝癌患者,每例患者在放疗前行CBCT扫描,每周1~3次,共获取121幅 CBCT图像。离线下以肝脏、椎体外轮廓分别为参照物完成CBCT图像与计划CT的配准,将配准结果定义为分次放疗间肝脏及椎体位置的变化,将两者配准结果的差值定义为肝脏相对于椎体位置的变化,分别予以评估。结果分次放疗间在三维方向,肝脏位移的绝对值以上下方向最大6.3 mm (0~19.3 mm)、左右方向次之2.3 mm(0~16.0 mm)、前后方向最小1.5 mm (0~7.6 mm)(P<0.001);椎体位移的绝对值以上下方向最大6.0 mm (0~18.0 mm)、左右方向次之3.0 mm (0~16.0 mm)、前后方向最小2.0 mm (0~10.0 mm)(P<0.05);肝脏相对于椎体位移的绝对值以上下方向最大4.8 mm (0.1~19.3 mm)、左右方向次之2.0 mm (0~8.6 mm)、上下方向最小1.4 mm (0~10.3 mm)(P<0.001)。若通过配准椎体校正患者位置,放疗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肝脏位移的绝对值可能增大,可能性分别为39.7%、42.1%、43.0%。结论椎体不适于作为肝癌图像引导放疗的参照物。
王建廷王安峰刘明翟福山
关键词:肝癌图像引导放疗图像配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