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军杰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化人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打工
  • 1篇多样化人才培...
  • 1篇学生打工
  • 1篇研究脉络
  • 1篇遗产
  • 1篇以美育人
  • 1篇以文化人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类
  • 1篇育人
  • 1篇院系
  • 1篇知识图
  • 1篇中国式现代化
  • 1篇少数民族
  • 1篇少数民族人才
  • 1篇思政

机构

  • 6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6篇王军杰
  • 1篇京生
  • 1篇宋敏
  • 1篇闫建敏
  • 1篇张焰
  • 1篇陈钧

传媒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时事(时事报...
  • 1篇科教导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07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艺术类院系"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探索被引量:2
2021年
在专业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为新时代高等院校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艺术类院系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现有艺术类院系"课程思政"内涵以及现状进行梳理与评估,归纳出相关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特色性、浸润式的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陈钧王军杰
程序、事件与过程分析:千户苗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观察
西江千户苗寨苗族世代口传心授的吊脚楼营造工艺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各种因文化遗产之名的事件开始陆续在西江千户苗寨上演,我们将这些事件的发生统称为'文化遗产过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千户苗寨以及与之相关...
王军杰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族群认同
文献传递
立足“两个服务”,实施“三维联动”,构建四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4
2017年
中央民族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近年来学校直面新挑战和新任务,通过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三维联动"机制,将探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与人才培养具体改革实践有机结合,将学校传统特色长线学科与社会急需应用型学科有机结合,立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形成了"民族语零起点人才培养模式""民族语+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多样化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创新之路。
宋敏张焰京生闫建敏王军杰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脉络与前沿演进--基于CNKI论文(2011~2020)的知识图谱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本文以Citespace等软件统计分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近十年的高产作者和机构,综述了高影响力文献。发现:1.“三交”研究自2011年始并于2014年起持续升温至年发表量超百篇,积累了一批理论探讨和个案实证成果;2.文献来源学科以“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为主,高影响力文献月均被引量达2.914次,但暂未形成专业化的发文机构合作网和核心作者群;3.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形成了“民族工作”“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相关聚类热点;4.预测“三交”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包括作为两个命运共同体内外融通的路径、作为民族史整理发掘宣传的重点、作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的手段、作为后扶贫时代共同繁荣发展的支撑、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平台等。
徐姗姗王军杰
关键词:文献计量法
大学生打工——敢问路在何方
2002年
曾几何时,在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交流市场上,许多企业在其应聘要求上增加了这样一条: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这对处于低谷的大学生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给自己将来的求职增加点筹码,许多大学生在假期以及课余时间当起了“打工仔”。
王军杰
从“村BA”看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创新的互构实践被引量:1
2024年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新时代,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呈现新样态,成为助力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举办的“村BA”及其以赛兴农、助旅、扶产等一系列实践为例,观察西部民族村寨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赓续中华文脉的过程,分析民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互洽互构的过程以及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进而解读“村BA”火遍全国的成功密码及其为何堪称“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挖掘其中体现中华文明赋予现代化建设以底蕴、物质条件现代化又赋予中华文明以力量的基层经验。
徐姗姗王军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村寨文化创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