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超量扩张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女性胸部大面积挛缩瘢痕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介绍利用超量扩张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女性胸部正中大面积挛缩瘢痕的手术方法,探讨其在应用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2014年,笔者使用本方法对16例烧伤后胸部正中大面积瘢痕的女性患者进行修复。使用800ml长方形扩张器扩张单侧背阔肌肌皮瓣,超量扩张2.5倍以上。扩张完成后,取出扩张器,以皮下隧道方式将扩张肌皮瓣转移至胸部,修复胸部正中瘢痕。供区一期缝合。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良好.平均皮瓣面积为28cm×22cm。扩张器扩张及手术过程中出现个别并发症,经积极处理,未对最终手术结果照成影响。术后患者功能外观改善明显,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回缩率低,效果稳定。供区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背部畸形或肩关节活动障碍。结论:单侧超量扩张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女性胸部正中大面积瘢痕临床效果好,组织量充足,供区隐蔽,是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皮瓣血运稳定,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推广。
- 田佳范金财白永强刘立强甘承杨增杰焦虎陈文霖殷竹鸣韩兵薛兵建
- 关键词:背阔肌肌皮瓣
- 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后远期草绿色链球菌感染一例被引量:1
- 2012年
- 一般谈到扩张器术后感染多指一期埋置扩张器后组织扩张过程中发生的感染,这也是组织扩张术的主要并发症。可为原发性的,也可继发于血肿、扩张赢外置或扩张器外露后,一。般表现为扩张器区的疼痛、局部发红、皮温高、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但是近期笔者发现1例患者存二期扩张器取出皮瓣转移修复术后2月出现局部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反复静脉输注抗乍豢尢明显好转,特报道如下。
- 付思祺范金财刘立强田佳甘承焦虎冯苏云陈文霖
- 关键词:链球菌感染修复术后扩张器外露组织扩张术白细胞计数静脉输注
- 三种不同血管吻合方式对游离皮瓣移植成活影响的比较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总结近7年来我科所行的48例肩胛(肩胛旁)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对所应用的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进行评价。方法:利用肩胛(肩胛旁)游离皮瓣修复瘢痕及缺损,术中采用三种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其中20例采用显微镜下缝线法吻合,18例采用手术放大镜下缝线法吻合,10例采用国产73-Ⅱ型血管吻合器吻合。对其中35例成人肩胛(肩胛旁)皮瓣游离移植病例按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显微镜血管吻合组、放大镜血管吻合组、血管吻合器组,比较皮瓣缺血时间、血管吻合总时间、并发症率等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48例游离皮瓣移植中,术后出现血运相关并发症8例,积极处理后,坏死2例,总皮瓣移植成功率95.7%。对显微镜血管吻合组、放大镜血管吻合组、血管吻合器组中皮瓣缺血时间及血管吻合时间分别为进行两两统计学比较,吻合器组与两个缝线组之间P值均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缝线组之间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血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7.27%,21.43%,0%。三组在统计学比较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73-Ⅱ型血管吻合器吻,相比传统缝线法吻合可明显减少皮瓣缺血时间,缩短血管吻合时间。通过完善的术前设计、精细的手术操作、妥善的术后处理可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成活率。
- 田佳范金财陈光宇刘立强焦虎甘承冯苏云
-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血管吻合创伤修复瘢痕
- 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进行全颊部美学修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利用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进行全颊部瘢痕一次性美学修复的可行性及优势,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2013年,笔者对18烧伤后全颊部瘢痕的患者(23侧颊部)进行美容性修复。使用200ml或300ml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皮肤,扩张完成后,取出扩张器,并将附加切口向耳后及后发际线延伸,以旋转推进的方式利用扩张皮瓣修复全颊部大面积瘢痕。供区一期缝合。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良好.平均皮瓣面积为9.8cm×7.8cm。扩张器扩张及手术过程中出现个别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处理,未对最终手术结果照成影响。术后常规随访,平均随访年限为2.3年,皮瓣回缩率较低,供区外观功能良好,附加切口隐蔽,效果稳定。结论: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为全颊部瘢痕的修复提供了颜色、质地、形状高度相似的组织,符合美学单位修复概念。以旋转为主、辅以推进的转移方式使皮瓣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垂直方向上的张力减小,供区形态功能得以保全。本方法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颊部瘢痕修复方法。
- 田佳范金财刘立强甘承杨增杰焦虎陈文霖殷竹鸣
- 关键词:扩张皮瓣美容修复
- 瘢痕疙瘩自身免疫疾病特征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为治疗靶点的研究
- 研究背景: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缺乏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一直是临床治疗难题。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在诱发瘢痕疙瘩、及其逐渐发展为以细胞外基质过度堆积为特点的纤维化疾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这与很多自身免疫疾...
- 焦虎
- 关键词:瘢痕疙瘩自身免疫疾病选择性剪切
- 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培养毛乳头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毛乳头细胞被广泛用于组织工程毛囊和皮肤构建。探讨用含血清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keratinocyte medium,KM)和普通培养基(normal medium,NM)培养毛乳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及KM培养的毛乳头细胞是否可用于组织工程毛囊研究。方法采用两步酶消化法从除皱术时切下的头皮标本中分离培养毛乳头,接种后分别采用KM和NM培养毛乳头细胞并传代。记录毛乳头最早贴壁时间及细胞迁出时间,接种5d时统计毛乳头贴壁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计数第3代细胞每皿聚集体个数;记录细胞最大传代次数;细胞融合成膜后对消化的细胞膜片行HE染色观察。取第3代细胞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荧光染色和ALP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ALP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并统计ALP蓝色阳性区域面积。结果KM组毛乳头最早贴壁时间及细胞迁出时间分别为24h及64h,早于NM组的48h及80h。5d时KM组及NM组毛乳头贴壁率分别为54.17%及36.78%。NM组细胞体积较KM组大。NM组第3代细胞每皿形成(3.06±1.12)个聚集体,KM组每皿形成(9.25±1.73)个聚集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组细胞融合后细胞膜片行HE染色可见细胞呈多层性;NM组细胞不能多层性生长,未行HE染色观察。NM组细胞最多可传7代;KM组最多可传15代。MTT检测显示KM组细胞增殖迅速,7d后KM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两组第3代细胞α-SMA均为阳性。ALP染色显示,NM组第6代细胞中仅少量细胞表达ALP,阳性区域面积为(987±146)μm2;KM组第14代细胞ALP染色仍为阳性,阳性区域面积为(8757±558)μ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乳头细胞在含血清的KM中增殖迅速,聚集生长明显,传代次数增多;用含血清KM培养毛乳头细胞用于组织工程毛囊构建是可行的。
- 焦虎范金财刘立强康宁田佳甘承冯苏云严笠谷聪敏
-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细胞培养
- 躯体变形障碍与美容患者选择被引量:2
- 2009年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对美的大肆宣传,人们变得越来越在意外貌。有报道74.3%的学生关心自己的外貌^[1];普通人群众中10%的男性和15.6%的女性对外表非常不满意^[2]。在美国从1997年到2004年美容手术增长了119%^[3]。与此同时医疗纠纷也在迅速增长,有时由于求美者存在心理障碍一台成功的美容手术并不能使其满意,常常引起医疗纠纷,甚之暴力流血事件^[4]。
- 焦虎范金财
- 关键词:躯体变形障碍美容患者美容手术医疗纠纷心理障碍生活水
- 双下肢皮下脂肪注射"溶脂药物"后皮肤破溃一例被引量:3
- 2012年
- 随着“无创或微创美容医学技术”在整形外科的位置逐渐提高,中胚层疗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肉毒素用于面部轻微皱纹和咬肌肥大等;透明质酸类皮肤填充剂“瑞蓝”用于面部凹陷填充和面部皱纹等,让患者感受到“一针变年轻”的快速效果。
- 付思祺范金财刘立强田佳甘承焦虎冯苏云陈文霖
- 关键词:中胚层疗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T-29细胞所形成的裸鼠肿瘤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结肠癌细胞HT-29所形成肿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将裸鼠分为3组:HT-29组、BMSC组、BMSC+HT-29组。分别将相应细胞悬液注射到裸鼠皮下,测量形成肿块体积,7周后取材、称重并HE染色;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上皮标志基因E-CADHERIN表达。体外实验将HT-29细胞与BMSC隔离共培养,观察HT-29细胞形态,RT-P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体内实验中BMSC组未见肿块形成,HT-29+BMSC组形成肿块质量和体积与HT-29组无明显差异,但肿块分化水平较低,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体外隔离共培养后HT-2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亦发生相应改变。结论 HT-29细胞形成肿瘤的分化程度可能与BMSC微环境诱导HT-29细胞发生EMT有关。
- 巩福星焦虎董平严笠尹艳花肖苒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T-29细胞共培养EMT微环境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FGF1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及其受体(FGFRs)的动态表达,探讨FGF1在hBMSCs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取第3代细胞分别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并染色鉴定。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成骨和成脂标志基因以及FGF1/FGFRs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分化前后FGF1的表达。Real-time PCR及油红O染色鉴定外源性FGF1对hBMSCs成骨与成脂分化的影响。结果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和成脂分化后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结果呈阳性;FGF1和FGFRs在诱导过程中呈动态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FGF1主要在细胞质中分布,成骨诱导3 d后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增加;相比对照组,加入外源的FGF1组7 d后脂滴数量明显减少,成脂标志基因表达受到抑制(P<0.01),而加入外源的FGF1 3 d骨桥蛋白(OPN)表达升高(P<0.05)。结论 FGF1能够抑制hBMSCs的成脂分化,并且可能通过促进骨桥蛋白表达而提前hBMSCs的成骨矿化。
- 董平焦虎李秋晨吕晓岩尹艳花肖苒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