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庆登

作品数:26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炎
  • 6篇动脉
  • 6篇血脂
  • 6篇乙型
  • 6篇肾病
  • 6篇颈动脉
  • 6篇斑块
  • 6篇病毒
  • 5篇动脉斑块
  • 5篇炎症
  • 5篇乙型肝炎
  • 5篇特发性膜性肾...
  • 5篇慢性
  • 5篇膜性
  • 5篇膜性肾病
  • 5篇颈动脉斑块
  • 4篇血脂异常
  • 4篇炎症反
  • 4篇肝炎病毒
  • 4篇丙型

机构

  • 20篇北海市第二人...
  • 5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南昌市第九医...
  • 2篇南昌大学

作者

  • 24篇潘庆登
  • 9篇黄永康
  • 6篇钟丽娟
  • 6篇何岳
  • 5篇肖影群
  • 5篇曾春
  • 4篇陈志强
  • 3篇孙龙华
  • 2篇章萍
  • 2篇车达平
  • 2篇卢桂香
  • 1篇钟恢海
  • 1篇黄洁萍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新医...
  • 3篇右江民族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药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新中医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发性膜性肾病与4种常见肾病的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比较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与非典型膜性肾病(A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微小病变性肾病(MCN)、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病(MMPN)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06~2018-01在研究单位接受治疗的411例肾病患者,其中IMN患者245例,AMN患者37例,FSGS患者36例,MCN患者51例,MMPN患者42例。比较5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病率、肾病综合征发病率、肾功能异常发病率以及24 h尿蛋白、白蛋白、尿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IMN组的年龄显著大于FSGS组、MCN组和MMPN组(P<0.05)。IMN组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MCN组(P<0.05),但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低于MCN组(P<0.05)。IMN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病率显著低于FSGS组(P<0.05)。IMN组的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FSGS组、MMPN组和MCN组(P<0.05)。IMN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AMN组,但显著低于FSGS组(P<0.05)。IMN组TC水平显著低于MCN组、FSGS组和MMPN组(P<0.05)。IMN组的LDL和HDL水平均显著低于MCN组和FSGS组(P<0.05)。结论IMN与AMN、FSGS、MCN、MMPN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师应对其差异进行识别以完善治疗方案。
潘庆登叶祖兰曾春宁万如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微小病变性肾病
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
2013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更好地防治此类疾病。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男90例,女102例,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成,并将两组的hs-CRP和年龄进行对比。结果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男性年龄小于女性,而hs-CRP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年龄较女性小,而男性中的hs-CRP明显高于女性。
潘庆登何传雄黄永康陆智东钟丽娟何岳陈志强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炎症反应年龄性别差异
特发性膜性肾病与IgA肾病的临床比较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与 IgA 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 245 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IMN 组)及 98 例 IgA 肾病患者(IgA 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 24 h 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CH)、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将两组年龄、尿蛋白及血脂进行对比。结果:IMN 组男性比例(60.8%)高于 IgA 组(45.9%)(P<0.05)。两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 组年龄、24 h 尿蛋白、CH、LDL、TG 和 HDL 均高于 IgA 组(P<0.01)。IMN 组血清白蛋白低于 IgA 组(P<0.05)。IMN 组男性、女性、合并高血压及未合并高血压患者年龄、24 h 尿蛋白、CH、HDL、LDL 及 TG 均高于 IgA 组(P<0.05)。结论:IMN 中高血压发病率与 IgA 肾病相近,IMN 男性比例高于 IgA 肾病,IMN 患者年龄、24 h 尿蛋白及多项血脂指标均高于 IgA 肾病,IMN 男性、女性、合并高血压及未合并高血压患者年龄、24 h 尿蛋白、CH、HDL、LDL 及 TG 均高于 IgA 肾病,通过对比研究可为临床诊治 IMN 及 IgA 肾病提供参考依据。
潘庆登叶祖兰宁万如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IGA肾病尿蛋白血脂异常
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O.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I.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0尺=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0R=1.699,95%Ch1.184-2.438)、LDL≥3.3mmol/L(DR=1.779,95%Ch1.161~2.726)和TG≥1.8mmol/L(0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mmol/L和TG≥1.8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潘庆登陈志强黄永康陆智东何岳钟丽娟何传雄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LOGISTIC回归分析
非肾病性特发性膜性肾病与非肾病性IgA肾病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非肾病性特发性膜性肾病(NSPN-IMN)与非肾病性IgA肾病(NSPN-IgAN)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医联体单位治疗的肾病病人174例,其中93例为NSPN-IMN(NSPN-IMN组),81例为NSPN-IgAN(NSPN-IgAN组),两组常规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尿酸、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NSPN-IMN组与NSPN-IgAN组高血压发病率(24.73%比38.27%)及性别分布(50.54%比4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PN-IMN组年龄>50岁的比例高于NSPN-IgAN组(39.78%比9.88%,P<0.01),而肾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低于NSPN-IgAN组(4.30%比22.22%,P<0.01)。NSPN-IMN组的年龄[(47.31±13.85)岁比(35.28±12.68)岁]、尿蛋白[(2.12±0.87)g/24 h比(1.18±0.84)g/24 h]、TC[(7.29±2.16)mmol/L比(5.04±0.92)mmol/L]、HDL[(1.82±0.63)mmol/L比(1.48±0.36)mmol/L]和LDL[(4.86±1.88)mmol/L比(3.31±0.68)mmol/L]均高于NSPN-IgAN组(均P<0.01),而血白蛋白低于NSPN-IgAN组[(28.64±7.09)g/L比(40.36±6.58)g/L,P<0.01]。两组尿酸[(376.23±122.14)μmol/L比(364.70±127.41)μmol/L]和TG[(1.90±1.18)mmol/L比(1.61±1.1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PN-IMN组病人的年龄、尿蛋白、TC、HDL和LDL均高于NSPN-IgAN组病人,而血白蛋白低于NSPN-IgAN组。两组的高血压发病率及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NSPN-IgAN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病率高于NSPN-IMN组。
潘庆登叶祖兰曾春宁万如
关键词:尿蛋白血脂肾功能异常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钠影响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血清钠水平的变化。方法:对7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呋噻米和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周后心功能改善效果和治疗前、治疗1周后、1月后血清肌酐和血清钠浓度变化。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1周后、1月后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月后,2组血清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洋地黄、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提高疗效,降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
黄永康潘庆登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胶囊血清钠浓度
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治疗急性左心衰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微量泵静脉注射控制性降压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8例急性左心衰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加呋塞米注射液微量泵静脉注射,1h内达到控制血压目标值;对照组68例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加呋塞米注射液稀释250ml缓慢静滴,逐渐加量调整血压。结果治疗组显效57例,有效12例,死亡1例,显效率81.43%;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30例,死亡3例,显效率51.1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迅速目标值控制性降压对治疗急性左心衰有重要意义。
黄永康何岳潘庆登钟丽娟
关键词:硝酸甘油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合并感染者中的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HBV和HCV在合并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中相互作用的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肝病(包括HBV和HCV合并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病理样本及其血清。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HCV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样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作苏木精-伊红、Masson和网状纤维染色,并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和HBcAg免疫组化,HBVDNA和HCV 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患者重型慢性肝炎(G4)发生率比HBV或HCV单独感染的患者高,分别为62.50%、27.05%和30.56%(P〈0.01)。在HBV和HCV合并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4/32(12.5%),HCVRNA阳性率为24/32(75%),而HBV或HCV单独感染组分别为HBVDNA阳性10r7/122(87.7%)和HCVRNA阳性58/72(80.56%)。结论HBV和HCV合并感染可增加重型慢性肝炎的发生率。在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患者中,HBV和HCV呈相互抑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HCV对HBV的抑制。
潘庆登车达平肖影群孙龙华章萍
关键词:肝炎病毒
HBV和HCV合并感染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研究
2009年
潘庆登车达平肖影群孙龙华
关键词:HBV感染HCV感染相互作用病毒性肝炎患者重型肝炎患者肝炎后肝硬化
阿德福韦酯片联合心肝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片联合心肝宝胶囊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0例),采用阿德福韦酯片及心肝宝胶囊口服作为治疗组,阿德福韦酯片口服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应答、生化学应答的差异。结果:阿德福韦酯片及心肝宝胶囊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高的完全应答率(56.0%vs 39.0%,P<0.001)及肝功能复常率(98.7%vs 95.7%,P<0.05),而其无应答率低于对照组(9.0%vs 20.3%,P<0.001)。两组的部分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vs40.7%,P>0.05)。结论: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及心肝宝胶囊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片对照组。
黄洁萍潘庆登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片心肝宝胶囊合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