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洪

作品数:225 被引量:2,344H指数:2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120篇农业科学
  • 43篇生物学
  • 3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酸雨
  • 31篇亚热带
  • 31篇生态系统
  • 28篇凋落
  • 24篇叶绿
  • 24篇叶绿素
  • 22篇土壤
  • 22篇毛竹
  • 20篇森林生态
  • 19篇凋落物
  • 19篇遥感
  • 18篇胁迫
  • 17篇毛竹林
  • 16篇模拟酸雨
  • 15篇幼苗
  • 14篇植物
  • 14篇土壤呼吸
  • 12篇凋落物分解
  • 12篇凋落叶
  • 12篇森林生态学

机构

  • 189篇南京大学
  • 111篇浙江农林大学
  • 84篇浙江林学院
  • 38篇西南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城...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四川省林业科...
  • 6篇上海多利农业...
  • 5篇滁州学院
  • 5篇不列颠哥伦比...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集美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省林业科...
  • 3篇魁北克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浙江省林业厅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作者

  • 223篇江洪
  • 70篇余树全
  • 32篇周国模
  • 21篇马元丹
  • 20篇宋新章
  • 20篇陈健
  • 18篇张秀英
  • 18篇陈晓峰
  • 15篇舒海燕
  • 13篇肖钟湧
  • 13篇孙文文
  • 12篇马锦丽
  • 11篇宋晓东
  • 11篇王彬
  • 10篇郭培培
  • 10篇方成圆
  • 9篇窦荣鹏
  • 9篇刘玉莉
  • 8篇朱求安
  • 8篇江子山

传媒

  • 34篇生态学报
  • 17篇安徽农业科学
  • 1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浙江林业科技
  • 9篇遥感信息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7篇浙江林学院学...
  • 6篇环境科学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北方园艺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环境污染与防...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地理科学
  • 3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8
  • 6篇2017
  • 23篇2016
  • 12篇2015
  • 15篇2014
  • 28篇2013
  • 17篇2012
  • 21篇2011
  • 30篇2010
  • 44篇2009
  • 17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2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酸雨胁迫对木荷和青冈幼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为了对外界因素引起的土壤环境变化提供预警。[方法]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荷(Schima superb)、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幼苗及无植物对照土壤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酸雨胁迫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不同酸雨梯度的长期胁迫下,土壤脲酶活性变化有很好的季节性规律,表现为夏季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的特点,且不同季节差异在0.01水平显著。土壤脲酶活性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009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春季。在重度酸雨pH 2.5处理下,木荷土壤脲酶活性初期无明显变化规律,后期与CK(pH 5.6)相比无显著差异;青冈土壤脲酶活性变化是促进,无明显变化,试验后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无植物对照开始无明显规律,然后促进,后期显著抑制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在中度酸雨pH 4.0处理下,试验初期无明显变化规律,后期显著促进了木荷土壤脲酶活性(P<0.05),显著抑制青冈土壤脲酶的活性(P<0.05),无植物对照土壤脲酶活性仅在酸雨喷淋的第3年夏季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了解酸雨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需要对各种生态环境、植被、土壤因子长期的测定。
姜小丽原焕英江洪
关键词:酸雨胁迫土壤脲酶木荷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氮沉降的相关文献,从森林植被、土壤生物、凋落物分解、森林土壤和森林碳汇等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郑世伟江洪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
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5年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对环境条件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学者将此技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较多,关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利用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对浙江省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观测。以2013年8月1日到2013年10月1日观测的数据为依据,对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v)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环境温度、土壤5 cm温度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5 cm湿度、环境湿度、平均风速、净辐射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对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有一定差别。
牛晓栋江洪王帆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因素
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树种幼苗对酸胁迫响应的高光谱监测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在为期2a的可控酸雨试验下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树种幼苗的高光谱测定,得到不同梯度酸雨下各树种的叶片光谱反应曲线及相应叶片的生理生化参量。对测定的3种树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一阶导数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加,处于演替前期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的幼苗叶绿素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处于演替中、后期的木荷和青冈幼苗叶绿素含量则呈现减少趋势;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马尾松的红边位置呈现"红移"趋势,其中pH2.5处理下的"红移"趋势较明显;而木荷和青冈的红边位置则呈现不同程度的"蓝移"趋势。较长时期高浓度酸胁迫对先锋树种马尾松的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对演替中期和后期树种木荷和青冈幼苗生长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程苗苗江洪陈健余树全宋晓东王彬谢小赞郭徵江子山
关键词:亚热带树种演替酸胁迫
模拟酸雨对山核桃和杨梅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7
2009年
通过盆栽模拟酸雨淋喷实验,比较了浙江省典型经济植物山核桃和杨梅幼苗光合特性的差异,研究了不同强度酸雨胁迫(pH2.5、pH4.0和pH5.6(对照))对其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酸雨条件下,杨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明显高于山核桃。酸雨胁迫下,pH4.0的酸雨胁迫使山核桃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显著降低,使杨梅的表观量子效率显著升高,而pH2.5的酸雨胁迫使山核桃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显著降低,使杨梅的光饱和点显著升高。从季节反应模式来看,酸雨对山核桃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夏季较春季明显,而对杨梅的影响则春季较夏秋季明显。
鲁美娟江洪余树全蒋馥蔚李佳曹全
关键词:模拟酸雨山核桃杨梅光合生理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未来水分状况趋势分析
2018年
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未来水分平衡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IPCC相关气候模式生成的历史及未来的气候情景数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输入,并考虑CO2浓度的变化,研究了气候变化及CO2浓度倍增效应对中国未来水资源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不同情景的模拟(HC3AA,HC3GG,SresA2,SresB1),未来中国全国平均降水水平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气温水平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蒸散发水平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径流则出现了不同的丰水与枯水的时段;在CO2浓度倍增的情景下,蒸散发量相对于CO2浓度非倍增的情景下的水平要稍低,而径流相对于CO2浓度非倍增的情景下的水平则要稍高,这一点在2050年之后表现更为明显。
杨艳丁菊花江洪彭长辉朱求安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IBIS模型气候变化
杭州市森林火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周国模余树全江洪徐高福白尚斌周宇峰沈振明刘学松温国胜卢凤珠潘伟华
(1)防火树种的选择研究 首先分析了杭州市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利用锥形量热仪对80种杭州市常见乡土树种的防火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结合树种的适应性、萌生能力、生长速度、经济价值、可燃性、燃烧性进行综合评价,选...
关键词:
关键词:防火林带建设造林树种
长三角地区土地覆盖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文章利用MODIS L1B数据和NASA的V5.2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算法反演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空间分辨率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结果与CE-318地基观测数据的进行对比验证,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反演结果精度良好,表明MODIS反演高空间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可行性。利用反演的高空间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覆盖数据,建立两者的交叉列联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的关系:地表覆盖类型的变化驱动着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森林、草原等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值要低于城镇等人为活动较高地区。
彭威江洪肖钟湧徐建辉张林静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太阳光度计MODIS长江三角洲
利用遥感监测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30a的变化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自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还在持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高于全球和北半球平均水平,青藏高原、全球和北半球每年大约平均减少0.23%、0.19%、0.12%.但是自2000年后,下降的速度有所减缓,1979~1989、1990~1999和2000~2008年3个时期每年减少大约分别为0.51%、0.49%、0.31%.30a来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低于240DU的天数有34d.在2005年后,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臭氧总量低值区(低于240DU);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和10月,平均值分别大约为304.59和265.45DU.但是每年的极小值常出现在11月或12月.臭氧总量波动最大和最小分别出现在2月和9月,标准差为17.28和5.88DU;臭氧总量与海拔高度呈反相关,低值区出现在高海拔的上空,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区,与同纬度圈的平均值相比,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大约低了19DU,形成臭氧低谷.
肖钟湧江洪
关键词:卫星遥感臭氧总量青藏高原小波分析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点
2016年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将试验样地按照自上而下分为A、B、C、D四个梯度的采样点。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013年3月—11月期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了不同梯度的土壤温湿度与气体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CO_2和CH_4两种温室气体排放/吸收季节变化特征较一致,即夏季>春季>秋季;N_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其中,CO_2和N_2O表现为土壤的排放源,CH_4为大气的吸收汇。(2)空间上,CO_2通量大小表现为:D采样点>A采样点>C采样点>B采样点;土壤对CH_4吸收速率表现为A采样点>C采样点>B采样点>D采样点;土壤N_2O通量大小依次为:A采样点>C采样点>B采样点>D采样点。(3)温度是影响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CO_2通量重要因子;CH_4的吸收通量随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温度是N_2O通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海拔较高地区,湿度是N_2O通量的重要限制因子。
孙文文江洪陈晓峰舒海燕朱靖张晓山
关键词:排放通量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