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岭

作品数:95 被引量:293H指数:10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37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28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文化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8篇DEM
  • 18篇地形分析
  • 15篇格网
  • 15篇并行计算
  • 13篇数字地形
  • 13篇数字地形分析
  • 13篇数字高程
  • 12篇地形
  • 11篇高程模型
  • 10篇数字高程模型
  • 7篇栅格
  • 7篇DEM构建
  • 7篇GIS
  • 6篇地理信息
  • 6篇地形特征
  • 6篇沟谷
  • 5篇应用型人才
  • 5篇网点
  • 5篇规则格网
  • 5篇采样点

机构

  • 70篇滁州学院
  • 34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安徽省经济研...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江苏省信息安...
  • 1篇南京市测绘勘...
  • 1篇宁波市规划与...
  • 1篇泰州学院
  • 1篇安徽建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马钢(集团)...

作者

  • 95篇江岭
  • 53篇王春
  • 44篇赵明伟
  • 40篇杨灿灿
  • 27篇汤国安
  • 15篇宋效东
  • 9篇刘学军
  • 6篇张鲜鲜
  • 6篇阳建逸
  • 6篇刘凯
  • 4篇王妮
  • 4篇祝士杰
  • 4篇窦万峰
  • 4篇张刚
  • 3篇陈泰生
  • 3篇孙京禄
  • 3篇王靖
  • 3篇杨昕
  • 2篇戴仕宝
  • 2篇谢轶群

传媒

  • 10篇地球信息科学...
  • 8篇地理与地理信...
  • 7篇测绘通报
  • 4篇滁州学院学报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测绘科学
  • 3篇地理信息世界
  • 2篇2012高校...
  • 1篇金属矿山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湖泊科学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测绘工程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创新创业理论...
  • 1篇江西测绘

年份

  • 2篇2024
  • 8篇2023
  • 14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10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1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IS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实践教学是培养地理信息科学(简称GIS)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我国GIS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众多困难与问题,本文从校企协作共建实践环境、循序渐进编排教学内容、双师同堂强化教学管理、资质认定保障教学质量等四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形成切实可行的GIS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王春钟文军江岭顾留碗
关键词:GIS实践教学
基于HASM的黄土侵蚀地形重建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基于当前的地形信息对其地形进行重建可有效估算侵蚀量。该文基于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首先建立了黄土高原流域地形重建模型,并以多期人工模拟小流域为实例数据,从微观(坡度)和宏观(等高线)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侵蚀阶段模拟小流域的地形重建结果,该地形重建结果具有较高精度,且处于侵蚀发育中期的小流域重建结果要优于处于侵蚀发育晚期的小流域重建结果。最后,以高程相对误差为指标定量分析了小流域地形重建的精度,结果显示,两个时期小流域重建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5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9%和2.73%,表明基于HASM方法的黄土流域地形重建方法是可行的。
赵明伟江岭王春孙京禄
关键词:黄土地貌
面向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建模的地形因子并行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建模的地形因子并行计算方法,属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过程:(1)确定数据划分策略,根据并行节点数目,采用行带缓冲区划分方法对原始地形数据进行等行划分,同时每个子数据块包...
汤国安刘凯江岭蒋如乔黄骁力
文献传递
基于数据粒度模型的容错并行算法研究
分析了传统检查点容错机制和基于机群并行计算的特点。提出了数据粒度模型的概念,基于该模型,设计了容错并行算法。检查点策略可以获得较低的系统开销以及恢复开销。通过量化客错粒度与并行计算中的数据拉度,给出了容错并行算法的详细流...
宋效东汤国安窦万峰刘学军江岭
关键词:数字地形分析并行计算容错机制
文献传递
一种面向道路DEM构建的建模高程点筛选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道路DEM构建的高程点筛选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高程点映射到道路边线形成初期道路三维线;S2,对每一条道路边线,根据其存储节点顺序确定路头和路尾,并根据边线与其他道路边线相交情况区分丁字路口...
赵明伟张凯莉江岭杨灿灿王春徐燕
文献传递
规则格网DEM局地坡面凸凹性精度分析
2020年
DEM地表形态精度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对DEM数据的生产和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局地坡面形态的凸凹性角度,剖析规则格网DEM格网点位置、格网分辨率对DEM局地坡面凸凹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DEM质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首先阐述了DEM局地坡面凸凹性的基本概念,研究建立了规则格网DEM的局地坡面凸凹性量化分析方法,并以黄土丘陵5、10、15、25、……、155 m DEM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局地坡面凸凹性随DEM格网点位置和格网分辨率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对于本研究中的1:5万DEM,10 m(跃变率≤0.3%)是其最佳的格网分辨率阈值,当DEM实际格网分辨率高于该阈值时,实际DEM与最佳格网分辨率DEM具有近乎相同的局地坡面凸凹性,主要在正地形与负地形的过渡区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坡面凸凹性变化;当DEM实际格网分辨率低于该阈值时,实际DEM的局地坡面凸凹性,会随着DEM格网点布设位置和DEM格网分辨率发生较大的不确定性变化。
王春徐燕江岭江岭
关键词:凸凹性地表形态黄土丘陵
多模型协同下的城郊地区DEM构建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使其呈现形态多样化、不连续等特征,此时传统的DEM构建方法难以满足这些区域DEM精度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模型协同构建DEM的思路,首先按照形态特征和语义信息对地形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地形区域,选择、设计适宜的方法分别进行DEM构建,最后将不同区域构建DEM结果融合拼接形成区域完整的DEM结果。本文选择江苏省南京市城市郊区某区域为实验区,以1:500比例尺地形图为基本数据源进行DEM构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经典DEM构建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多模型协同的DEM构建方法能够有效表达实验区域不同的地形特征,特别是对于人工改造的地形(如道路、边坡等区域),本文方法构建的DEM其形态精度优势显著;同时,基于验证点法的高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构建DEM的高程精度亦优于传统DEM构建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态规则而高程信息相对稀少的区域,以边坡区域为例,经典DEM构建法平均误差均超过5 m,而本文构建结果平均误差为0.26 m,精度优势非常明显。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多模型协同的DEM构建方法适用于人类活动改造或显著影响的区域的DEM构建。
赵明伟金永林江岭王春杨灿灿徐燕
关键词:DEM地形图语义信息高程精度
缓冲区分析综合模型构建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针对现有缓冲区分析常重影响范围轻影响力值、重静态缓冲轻动态缓冲、重缓冲半径轻约束条件,缺乏顾及多方要素的缓冲区分析综合模型的问题,该文基于分析对象、距离属性及约束条件3个基本要素构建了缓冲区分析综合模型,设计了缓冲区分析综合模型的实现方法,并从河面宽度、哨岗监控以及噪音扩散不同应用视角验证了综合模型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缓冲区分析综合模型可有效综合多种缓冲要素的复合作用,适用于多样化的缓冲区分析应用需求。
凌德泉毕硕本左颖李婧晗江岭
关键词:缓冲区分析
应用型本科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索被引量:4
2019年
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针对应用型本科GIS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当前课程体系设置、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状况和企业对GIS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需求,对培养方案中GIS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GIS专业人才起到参考作用。
曾微波王春江岭
关键词:GIS课程设置
数字地形分析并行计算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地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量呈现数量级增长,且DEM应用领域中流域模拟、减灾应急、区域生态等大型地学问题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数字地形分析(DTA)串行计算模式已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新型硬件构架(单机多核、多机多核、集群等)计算机资源的能力,更是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区域规模与计算时效需求。本文在数字地形分析并行计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数字地形分析粒度模型、数字地形分析数据与任务调度方法、数字地形分析并行可视化及数字地形分析算法并行策略等方面研究了数字地形分析并行计算关键理论与技术,进而研发了面向新型硬件构架的新一代GIS的数字地形分析并行算法库和中间件,并已集成到国产高性能GIS平台——Hi GIS中,对推动我国GIS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汤国安江岭刘凯
关键词:数字地形分析数字高程模型并行计算高性能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