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宗奇

作品数:21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环境意义
  • 5篇磁学
  • 4篇环境磁学
  • 4篇沉积物
  • 3篇岩石
  • 3篇年龄
  • 3篇古环境
  • 3篇古环境意义
  • 3篇磁性地层
  • 3篇磁性矿物
  • 2篇地层学
  • 2篇地学
  • 2篇岩石磁学
  • 2篇气候
  • 2篇反演
  • 2篇磁性
  • 2篇ARM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研究
  • 1篇地磁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21篇段宗奇
  • 14篇刘青松
  • 6篇高星
  • 3篇刘建兴
  • 2篇郭志
  • 2篇苏有亮
  • 2篇王卫民
  • 2篇姜兆霞
  • 1篇史恒
  • 1篇徐柏青
  • 1篇周良勇
  • 1篇李桂林
  • 1篇朱立平
  • 1篇葛淑兰
  • 1篇胡鹏翔
  • 1篇王君波
  • 1篇苏凯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3年全...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岩石圈磁结构及动力学
2016年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包含下部岩石层(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和上部沉积物.文章首先总结洋壳的磁性结构,并对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主要包括应用磁异常条带进行年代学、地球深部动力学、大洋洋壳的板块运动学以及热点演化等研究, 详细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南海洋壳的磁性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刘青松刘建兴段宗奇
关键词:洋壳古地磁学地球动力学
海洋磁学
<正>上个世纪古地磁研究的发展,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以及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开展。目前,海洋磁学在地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磁学的研究包括洋壳和上覆沉积物。下部的岩石层可以用来研究板块运动学和地球动力学;而沉积...
段宗奇刘青松石学法
非磁滞剩磁(ARM)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非磁滞剩磁(ARM)是实验室中人为产生的剩磁之一,其获得过程是在一个幅度逐渐降低的交变场中,同时叠加上一个很小的直流场所获得的剩磁.非磁滞剩磁作为岩石磁学重要的剩磁参数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古气候环境演化及古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的研究中.同其他岩石磁学参数相似,非磁滞剩磁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正确认识非磁滞剩磁的性质对于解决复杂的地学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从物理基础出发,系统地论述了非磁滞剩磁的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颗粒的粒径、磁相互作用、交变退磁场幅值的衰减率等),并对比了其与热剩磁(TRM)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介绍了非磁滞剩磁在相对古强度和海陆古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段宗奇高星刘青松
关键词:环境磁学
采用地震背景噪音成像技术反演天山及周边区域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获得了天山及周边区域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数据取自中亚地区50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连续噪音记录,通过互相关计算共获取了约748个高信噪比瑞雷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利用可视化方法测量了周期为6~50s的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据此反演了相速度分布模型和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短周期(6~20s)相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速区域对应于山脉,低速区域对应于沉积盆地,天山造山带下部存在双向俯冲高速异常,其中天山南部的高速异常从塔里木中上地壳向北俯冲,天山北部的高速异常则从中地壳向南俯冲;另外天山造山带中下地壳存在低速通道,该通道为地幔热流的上涌或侵入提供了途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地壳的向北俯冲和哈萨克地台地壳的向南俯冲作用,以及天山下方的地幔热流上涌共同为天山造山带的活化提供了主要动力.
郭志高星王卫民李桂林段宗奇史恒
关键词:地壳结构地幔上涌
宁金岗桑冰芯不溶性微粒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冰芯中所含不溶性微粒与大气粉尘沉降过程密切相关,是重建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本文对宁金岗桑冰芯(56m,公元1864~2007年)样品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溶性微粒的载磁矿物以低矫顽力、准单畴颗粒的磁铁矿为主.在过去的144年中,磁性矿物的粒径无显著变化.但是其含量(饱和等温剩磁指标)变化以~1980年为界,之前变化稳定,之后显著增多.这一现象与青藏高原及北半球的气温变化在大的趋势上具有良好的相似性.我们认为磁性颗粒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着一定的关系.其可能的机制是: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和局地气候不稳定使得冰芯中含有磁性矿物的大颗粒物质增多,而与年降水变化相关的沙尘天气频率相关性较弱.因此,青藏高原冰芯不溶性微粒的饱和等温剩磁可能在趋势上反映了气候变暖,为研究该区大气粉尘的沉降过程提供新参数.
段宗奇高星刘青松徐柏青苏有亮
关键词:岩石磁学气候变暖
西藏纳木错全新世沉积物的环境磁学参数变化机理被引量:2
2012年
青藏高原的高分辨环境记录对于理解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至关重要.湖泊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能够记录沉积环境和古气候信息.纳木错是西南季风过渡区大湖的典型代表,前人在该湖开展了大量地球化学、微体化石、沉积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极大地推动了该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工作.但迄今为止,还缺乏对纳木错湖泊沉积物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纳木错湖芯NC08/01孔全新世以来(11.3calkaBP)的湖泊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与环境磁学研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在明确的气候背景下探讨该湖沉积物磁性参数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纳木错全新世沉积物的磁性参数受到陆源磁性矿物输入、还原溶解作用和磁细菌活动的共同影响.根据各磁学参数系统的变化趋势,可将该研究段样品分为3段:第Ⅰ段(236~199cm,11.3~7.8calkaBP)主要载磁矿物为粗颗粒磁铁矿,粒度均一,含量较高,并与Ti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指示该段磁性矿物受后期溶解作用影响较小,其含量主要反映物源输入信息;第Ⅱ段(198~102cm,7.8~2.1calkaBP),磁性矿物颗粒变细,含量明显降低.在该段,湖面下降,水动力减小,进而输入的磁性矿物粒径也减小,容易受到后期溶解作用的影响;第Ⅲ段(101~0cm,2.1~0calkaBP),磁性矿物以生物成因单畴磁铁矿和陆源碎屑成因磁铁矿为主,磁性颗粒含量的变化与Ti含量不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弱还原环境中,湖泊沉积物磁性矿物的保存状态及磁学性质与其初始粒径密切相关.通过对磁性矿物信息的系统研究(包括粒径和含量变化等)并结合陆源输入指标(如Ti含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湖泊环境氧化还原程度的变化.以上结果为正确解译该湖沉积物的环境磁学指标提供了基础.
苏有亮高星刘青松胡鹏翔段宗奇姜兆霞王君波朱立平DOBERSCHUTZ StefanMAUSBACHER RolandDAUT GerhardHABERZETTL Torsten
关键词:湖泊沉积岩石磁学纳木错全新世
渤海BH08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
本研究对取自渤海中部长度为212.4 m的钻孔BH08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年代学研究.对岩芯以2 cm间距进行了系统交变退磁,结果显示大部分样品在20-30 mT就可以去掉次生剩磁而获得原生剩磁的方向,古地磁研究结果揭示了...
姚政权石学法刘青松刘焱光Juan Cruz Larrasoa(n)a刘建兴葛淑兰王昆山乔淑卿李小艳石丰登方习生于永贵杨刚段宗奇
关键词:磁性地层海面变化
南海IODP 1433A孔磁性地层及磁性矿物在冰期/间冰期存在差异的古环境意义
<正>南海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之间,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作为半封闭的沉积海区,南海具有远高于深海的沉积速率;兼之,南海处于亚洲季风的源区及重要影响区域,其沉积物可以记录季风演化历史及海平面的变化...
段宗奇刘青松赵西西盖聪聪
关键词:古气候学磁性地层磁性矿物冰期间冰期
文献传递
湖光岩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物源及环境意义的再认识
<正>亚洲季风的演化历来是古气候学界所关注的重要科学命题。重建其演化历史需要高'保真率'且连续的材料,湖光岩是雷琼新生代火山区的一个典型的玛珥湖,位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运移范围内,该湖内形成和保存的高分辨率的沉积物成为反演...
段宗奇刘青松杨小强高星苏有亮
文献传递
2008年10月6日当雄Ms6.6级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4
2010年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M_s6.6级地震.震中位于亚东谷露近南北向裂谷带北段,是该活动构造带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我们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宽频带地震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通过波形拟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为183.3°,倾角为49.5°,滑动角约为-115°,最大滑动量达130 cm,地震震源的深度为9.6 km,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2.85×10^(18)N·m,破裂持续时间约10 s.根据地震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推测该地震主要发生在亚东—谷露南北向裂谷活动构造带内的一个高角度西倾断层上,是一个以拉张为主且有一定的右旋分量的破裂事件,这与青藏高原现今GPS测量所揭示的该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暗示了青藏高原南部从西向东地表运动从北北东向到南东东向的运动学转变所导致的地壳在近东西方向上的拉张变形特征.
高星段宗奇王卫民郭志
关键词:青藏高原波形反演模拟退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