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甄姣
- 作品数:18 被引量:186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海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环境因子和外源刺激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的影响
- 近年来,贝类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病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贝类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贝类的免疫防御系统在疾病防御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贝类免疫学的研究对解决贝类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环境因子...
- 樊甄姣
- 关键词:栉孔扇贝环境因子鳗弧菌
- 文献传递
- 环境污染对贝类免疫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养殖环境污染是造成贝类不同程度的规模性死亡的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环境污染因子,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对贝类免疫活性影响的研究,并对其机理做了初步分析。
- 樊甄姣刘志鸿
- 关键词:贝类环境污染免疫活性
- 鳗弧菌注射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7年
- 测定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注射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射后5、24、48和72h各免疫指标都有明显变化;胞内ROS含量在24、48和72h明显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形成抛物线趋势,在48h达到最高;血清中CAT活性均有升高趋势;肝脏中ACP活性在24、48和72h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栉孔扇贝体内ALP活性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且在注射后24h活性达到最高,而后有所下降。结果表明,鳗弧菌对栉孔扇贝免疫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 樊甄姣杨爱国吕振明刘志鸿
- 关键词:栉孔扇贝鳗弧菌活性氧酶活性
- 两种重金属离子对黄口荔枝螺的毒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研究重金属Gu2+和Cd2+对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的毒性作用,并研究海水温度和螺的规格对毒性作用的影响。在预试验基础上,采用急性攻毒和联合攻毒方法。试验结果:Cu2+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4 mg/L和0.17 mg/L,而Cd2+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1.10 mg/L。等浓度联合毒性试验表明: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86 mg/L和0.16 mg/L,在72 h和96 h的S值分别为1.33和1.07,AI值分别为-0.03和-0.07。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温度升高毒性增强;螺的规格对Cu2+的毒性作用影响不大。结论:Cu2+的毒性比Cd2+强,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温度对重金属的毒性有明显影响,而螺的规格对毒性影响较小。
- 吕振明樊甄姣吴常文顾少俊
- 关键词:镉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
- Cu^(2+)对栉孔扇贝体内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8
- 2004年
- 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酶活性的变化,并同时用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其对栉孔扇贝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在0.02 mg/L、0.05 mg/L、0.1 mg/L 3种质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体内ACP和AK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随着Cu2+浓度增加,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当Cu2+质量浓度达到0.2 mg/L时这2种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这些数据说明Cu2+对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有明显影响。
- 樊甄姣杨爱国刘志鸿
- 关键词:CU^2+栉孔扇贝活性氧酶活力
- 野生金乌贼蛋白质和脂肪酸成分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7
- 2009年
-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俗称乌鱼、墨鱼、乌子、针墨鱼,属头足纲(Cepha Zopod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据《本草纲目》记载,乌贼肉具有活血化淤、补气、补血、滋阴之功效;经常食用可聪明延智、延缓衰老、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但有关其肌肉蛋白质和脂肪酸成分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和评价其营养成分,以期为金乌贼的人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樊甄姣吕振明吴常文周晓敏
- 关键词:金乌贼氨基酸脂肪酸营养评价
- 中国沿海鳓不同地理群体16SrRNA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为阐述过度捕捞后中国现存鳓(Ilisha elongata)资源的种质状况,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青岛、舟山、厦门和广州4个鳓地理群体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变异进行研究。通过对4个鳓群体共45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个长度为657bp的同源序列。4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2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达4.88%,其中插入或缺失位点10个;45个个体中检测出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达0.81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达0.003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达2.016。结果表明,中国现存鳓种群仍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对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检测表明,青岛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两个类群间存在1个固定位点的核苷酸差异,分化系数(Fst)达0.3852(P<0.01),基因流(Nm)为0.7980;而舟山、厦门和广州这3群体内部则无显著遗传分化(P>0.01);AMOVA检测显示,69.48%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内部,而30.52%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间;聚类分析结果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也证实上述鳓群体的地理分化。推测青岛群体的分化可能与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平面变化有关。
- 吕振明许逸天吴常文樊甄姣张建设
- 关键词:16SRRNA基因
- 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温度20℃,盐度25)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范围为0.52~0.67mg/(g·h),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范围为0.062~0.071mg/(g·h)。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谢高峰出现在早8:00。温度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16—28℃,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时达到最高值,但在32℃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降低。
- 夏灵敏樊甄姣吴常文吕振明许逸天
- 关键词:曼氏无针乌贼耗氧率排氨率温度
- Vc对栉孔扇贝体内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6年
- 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Vc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体内5种参与免疫防御反应的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c注射剂量为20μg/g和40μg/g时,在注射后12、24和48h,两实验组栉孔扇贝体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都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同时本实验发现,Vc对40μg/g实验组中各种酶的活性刺激与20μg/g实验组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本研究表明,Vc可有效增强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且因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 樊甄姣刘志鸿杨爱国戴继勋任建峰董迎辉
- 关键词:VC栉孔扇贝水解酶抗氧化酶
- FISH技术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染色体识别中的运用初探被引量:6
- 2010年
- 核糖体间隔序列(ITS)是扇贝基因组中进化较快的基因片段,研究利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核糖体间隔区ITS-1基因的序列差异,构建了虾夷扇贝的种特异性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探针,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两种扇贝杂交子代的染色体识别和遗传变异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杂交和洗脱条件下,两扇贝ITS-1基因20.3%的差异已足够使虾夷扇贝ITS-1探针产生明显种特异性,探针只在虾夷扇贝分裂相第3对和第5对亚端部染色体或间期细胞上产生稳定的4个杂交信号,但在栉孔扇贝上并不产生明显的杂交信号;采用该探针对两扇贝的正反交子代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子代染色体分裂相均产生半数的杂交信号,与杂交种含半数的虾夷扇贝亲本染色体相符,杂交信号在杂交种染色体上的数目和位置保持恒定,并未产生明显的变异;该结果证实了两扇贝的杂交为真正的精卵结合意义的杂交,子代对双亲遗传物质的继承仍以单倍染色体组的叠加为主;同时研究也表明ITS-1探针可有效地运用于杂交子代中特定染色体识别和跟踪过程中,对今后扇贝遗传变异系的识别和鉴定及进一步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吕振明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樊甄姣
- 关键词:扇贝荧光原位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