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楚亚杰

作品数:23 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媒介
  • 5篇媒体
  • 4篇社会
  • 4篇公众
  • 3篇社交
  • 3篇社交媒体
  • 3篇网吧
  • 2篇大学生
  • 2篇新闻
  • 2篇信任
  • 2篇疫情
  • 2篇中国公众
  • 2篇社会化
  • 2篇社会化媒体
  • 2篇社会交往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资本
  • 2篇文化
  • 2篇媒介素养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21篇楚亚杰
  • 3篇金兼斌
  • 1篇向倩仪
  • 1篇张瑜
  • 1篇陆晔
  • 1篇沈菲

传媒

  • 3篇新闻大学
  • 3篇今日科苑
  • 2篇新闻记者
  • 2篇全球传媒学刊
  • 1篇青年探索
  • 1篇新闻界
  • 1篇电视研究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中国新闻传播...
  • 1篇中国网络传播...
  • 1篇未来传播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兴知识经纪人与科学传播对话规则的建立被引量:1
2020年
本研究通过考察果壳微信公众号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传播实践,从知识经纪人角度探索一种对话型的科学传播如何展开。研究发现,面对争议性科学议题,以果壳为代表的新兴知识经纪人能够借助广泛多元的对话主体及时展开平等对话,有效履行高级知识管理功能;通过评论管理倡导并展演一种理性对话的科学文化,担当起知识创造者和公众之间的界面;通过对话文体的科学化,促进社会知识能力建设。
楚亚杰胡佳丰张林璇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在线话语参与被引量:1
2018年
社交媒体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新的舞台,除了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还为日益中介化的社会交往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此同时,记录人类数字痕迹的社交媒体数据类型也在不断丰富,为研究方法的改进打开了新的可能性。本研究尝试结合主观报告数据与客观日志数据,考察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媒体使用与在线话语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积极型社会媒体使用(如社交意识、信息获取意识、效能感、内容生产量等)正向预测了大学生的在线话语参与程度;而以使用频次、心理投入程度为代表的被动型社交媒体使用,尽管未能体现统计上的关联,但由于社交媒体对线下交往的特殊作用,其他可能的作用机制仍待探索。
楚亚杰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
查验是否影响信念:以中国公众的新冠疫情认知为例
2021年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及随之而来的不实信息疫情再次引发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待。从大众传播到数字传播,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演变,信息处理策略作为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以应对信息环境的变化。当下以查验为代表的信息处理策略是否能够化解不实信息对科学认知的负面影响?通过一项代表中国网民总体的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媒介使用、媒介信任、先前经历及查验策略对新冠防疫知识和新冠谣言鉴别的影响。研究发现,频繁使用由专业人士把关媒介渠道的网民拥有更高的谣言鉴别力,搜索引擎的使用也正向预测了知识获取和鉴别能力;对专业媒体和平台媒体的信任一正一反地预测了知识获取及谣言鉴别;先前的不实信息经历反向预测了知识获取及谣言鉴别;积极的不实信息应对和消极的辟谣信息传播,均反向预测了知识获取和谣言鉴别力;自我报告的查验偏好正向预测了防疫知识获取,但对谣言鉴别无显著影响。研究确定了查验这一信息处理策略在新冠病毒认知上的有限作用,并对其中的不一致性做出解释。研究建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发展更加可靠的测量工具及重视传播与信念的交互作用机制。
楚亚杰余文婷
关键词:查验信念媒介素养
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中国女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借助这种低技术门槛的参与形式,女性得到更多表达空间,得以建构更为丰富多元的女性形象,拓展了女性话语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化媒体内含的连接力量,女性群体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等方面的凝聚更为紧密,形成一种替代性的支持社群。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政策扶持,一种“短视频+电商”的商业模式为女性提供更有利的就业机会,数字传播技术也从展示与交流的工具拓展为女性实际获益的利器。在充分利用短视频社会化媒体等数字传播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兴利除弊,促进我国妇女事业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楚亚杰王琳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女性发展自我表达
科学传播的公共参与模式分析:以NASA社交媒体表现为例被引量:7
2019年
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呼应并加剧了一种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的转向。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代表的科学机构,借助社交媒体带来的机遇,尝试建构一种新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分析NASA社交媒体表现,讨论“公共参与”型科学传播模式的特征和局限。研究发现,尽管“对话”和“参与”视角为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但受限于传播情境的融合以及概念自身的模糊性,“对话”和“参与”视角存在明显的局限,可能会低估科学机构的传播效力。在此背景下,一种基于科学传播的文化观有望打通科学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物质性等研究之间的关联,从而拓展科学研究的视野。
楚亚杰梁方圆
关键词:NASA公共参与文化观
人们为何相信不实信息:科学传播视角下的认知偏差与信息鉴别力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再一次引发人们对不实信息泛滥的担忧。本研究基于一项面向全国网民的问卷调查(N=3,000),从科学传播视角考察个体认知偏差对不实信息鉴别力的影响。本研究确认了不实信息鉴别当中"达克效应"的存在以及认知偏差对不实信息鉴别的基础性作用。个体客观知识水平正向预测了鉴别能力的高低,但个体感知知识水平则在转基因阴谋论和新冠病毒谣言上反向预测这一能力;与以往研究偏向积极的结论不同,"富"信息环境当中个体越是偏好推敲、查验这样的信息处理策略,其不实信息鉴别力反而越低。
楚亚杰
超越接入: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网吧研究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转型期社会以及急速的城市化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之互动,对问题的考察展开于中国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网吧。研究将网吧视为一种超越技术接入(beyondac...
楚亚杰
关键词:网吧
技术生态与都市日常生活:关于上海网吧的空间想象
<正>信息传播技术的变迁向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提出了挑战,对新传播技术的考察被拉回日常生活的场景。借助人类学的考察视野,聚焦受众、使用情境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与更大社会环境的互动,这一研究取向已经展现出丰富的阐释潜力和...
楚亚杰
文献传递
科学素养、媒介使用、社会网络:理解公众对科学家的社会信任被引量:18
2015年
当下中国,"科学"与"民意"不断碰撞。本研究考察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众科学素养的不同维度,对科学家的总体信任和特定议题(即本文中的转基因议题)上的信任呈现明显差异;对传统媒介中科技资讯的关注程度,对两种信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报道兴趣、社会网络情况,只与总体信任有关;对社会大多数人的一般信任,正向预测了两类信任。本文最后讨论了这些结果包含的理论含义与现实意义。
金兼斌楚亚杰
关键词:社会信任媒介使用社会网络
媒介技术与儿童观变迁
2019年
面对手机、移动互联网及各类数字应用在中国社会各个群体的日益渗透,儿童及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又一次引发广泛的道德恐慌和社会焦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媒介技术变革往往引发类似的担忧。"媒介有害论"的支持者更关注特定媒介内容对身处弱势地位的儿童可能造成的种种伤害;"媒介有益论"则重视新的技术连接对儿童社会化带来的机遇与潜力。两种看似冲突的观点背后却隐藏着类似的"儿童观",体现一种成人权力视角解读并规范技术与儿童关系的努力。在替代性的儿童观看来,这种观点并未厘清关系的实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定位更本质地影响"儿童的未来"。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梳理了针对这一议题的两类主要话语框架,认为考察新媒介技术及其社会后果时,对自身及他人关系的反思不应缺位。
楚亚杰
关键词:媒介技术儿童观大众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