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晶

作品数:10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理
  • 4篇肿瘤
  • 4篇临床病理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影像学表现分...
  • 2篇原发性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神经内分泌
  • 2篇神经内分泌肿...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胃腺
  • 2篇胃腺癌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省计划生...

作者

  • 10篇梁晶
  • 5篇刘尚梅
  • 4篇鲁海珍
  • 3篇赵燕风
  • 3篇徐昕
  • 3篇王小艺
  • 3篇王明荣
  • 3篇高巍
  • 2篇吴宁
  • 2篇蔡岩
  • 2篇罗巍
  • 1篇张雯杰
  • 1篇吴玉鹏
  • 1篇欧阳汉
  • 1篇韩亚玲
  • 1篇刘秀云
  • 1篇吴小凤
  • 1篇袁燕玲
  • 1篇石素胜
  • 1篇朱正

传媒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老年
  • 1篇中国肿瘤
  • 1篇放射学实践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子宫浆膜下腺瘤样瘤1例病理报告
2005年
罗巍石素胜梁晶吴小凤
关键词: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
8号染色体倍性改变在原发性胃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2013年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胃腺癌8号染色体倍性改变,对比胃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探讨其与胃癌病理诊断及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文献报道的胃癌中非整倍体出现频率较高的8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27例胃腺癌、32例癌旁组织及5例远端胃黏膜组织进行了检测。复阅相应癌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所测样本的非整倍体发生率及其临床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的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68.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8号染色体倍体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及病理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5例癌旁组织检测出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三体),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轻度慢性炎症,其中2例伴有轻度肠上皮化生。远端胃黏膜组织8号染色体均表现为正常倍体数(二体)。[结论]8号染色体倍体改变为胃癌的诊断提供了候选分子细胞遗传学指标,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遗传学改变之一,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提示意义。
鲁海珍高巍梁晶蔡岩徐昕王明荣刘尚梅
关键词:胃腺癌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
11号20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4年
目的 探讨11和20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在胃腺癌早期病理诊断和预后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9例胃腺癌肿瘤、癌旁黏膜、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进行11和20号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分析11和20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腺癌肿瘤、癌旁、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中11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83.7%、40.8%和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87.8%、53.1%和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腺癌肿瘤组织中1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 <0.05).胃腺癌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中1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患者性别和大体分型均有关(均P <0.005).胃腺癌癌旁黏膜、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学形态主要呈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结论 检测11和20号染色体倍体改变可能有助于胃腺癌的早期诊断,并可能成为提示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高巍刘尚梅鲁海珍梁晶王明荣徐昕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非整倍性
12例肾上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初诊未治、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的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原发性,10例继发性)。10例继发性病例中8例为双侧肾上腺受侵,2例为单侧受侵;8例表现为肾上腺肿物,2例为肾上腺增厚。8例边界清楚。4例伴有坏死或囊变。无伴有出血、钙化、脂肪者。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于静脉期肝实质。8例伴多脏器受侵。9例伴淋巴结肿大,受侵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腹腔及腹膜后。其中3例行PET-CT检查,肾上腺病变均伴有明显摄取增高,中位SUVmax为24.5。2例原发病例均为双侧肾上腺受侵,肿物密度混杂,内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肝实质。结论肾上腺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以双侧受侵、边界清楚的低血供肿物为多见。继发病例常伴有多脏器、多组淋巴结受累。PET-CT有助于肿瘤定性诊断和观察有无淋巴结及其他脏器受累。
王小艺吴宁赵燕风梁晶张雯杰
关键词:肾上腺淋巴瘤CTPET-CT
胃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 分析原发于胃(含贲门)不同类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原发于胃(含贲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法检测生长抑素、突触素、嗜铬素A、CD56、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D57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率占同期胃癌的1.5%,其中神经内分泌瘤G1级、G2级、G3级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所占比例分别为16.0%(12/75)、1.3% (1/75)、53.3% (40/75)和29.3% (22/75).神经内分泌瘤G1级患者中,41.7%(5/12)为多灶性病变,并伴有周围胃黏膜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54.7% (41/75)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在贲门.神经内分泌瘤G1级、MANEC和G3级的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5.0% (9/12)、72.7% (16/22)和25.0%(10/40),1例G2级患者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发生在贲门,恶性度较高.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活检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低,术前活检诊断困难.
梁晶刘尚梅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嗜铬素A
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探讨肠道不同组织学类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其中神经内分泌瘤1级(G1级)89例,神经内分泌瘤2级(G2级)13例,神经内分泌癌(G3级)10例(包括小细胞癌3例,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7例),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2例。以SP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相关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结果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33:1,肿瘤多位于直肠,以息肉样隆起型肿物为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gA、Syn、CD56、NSE、CD57、S100、PGP9.5、AE1/AE3、CK8、CDX2和CEA的阳性率分别为43.O%、97.4%、75.4%、95.6%、72.8%、36.0%、84.2%、91.2%、98.2%、32.5%和31.6%。Syn和cgg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9.1%,Syn、CgA与CD56、CD57以及PGP9.5任一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00%。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92.9%。G1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8.9%;G2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6.9%;7例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2和78个月死亡,2例失访,3例分别随访4、8和10个月,至今无瘤生存;3例小细胞癌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8和24个月死亡,1例失访;2例MANEC术后分别随访84和60个月,至今无瘤生存。不同组织学类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性别比例、原发部位、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合并肿瘤类型、pT分期、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转移与肿瘤大小(Z=-6.334,P〈0.001)、组织学类型(r=31.175,P〈0.001)和浸润深度(x2=63.567,P〈0.0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转移的重
高巍刘尚梅鲁海珍梁晶袁燕玲刘秀云
关键词:肠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预后
糊涂的“癌”
2021年
老刘是个年近70的仔细人,最近查体发现了左肺肿瘤,从检查到住院手术自己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安排得妥妥贴贴。手术很顺利,可是,到了出院这一天,老刘却犯愁了。原来老刘手里拿了三份病理报告,术前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报告"鳞状细胞癌",术中冰冻病理报告"分化差的非小细胞癌",术后病理报告"腺鳞癌"。只有一个肿瘤,怎么诊断了三个病,老刘越看越糊涂。
梁晶
关键词:非小细胞癌住院手术病理报告腺鳞癌支气管镜活检
10例肝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肝脏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初诊未治的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原发性,6例继发性),表现为单发肿块型4例,多发结节型4例,浸润型2例。3例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6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4例MRI平扫者,T1WI呈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均匀中高信号,2例DWI扫描呈明显扩散受限,2例行MR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4例有血管穿行肿瘤但无明显受侵征象。7例伴有肝脏区域淋巴结侵犯。原发肝脏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与继发性相仿。结论肝脏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可多种多样,多数呈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强化,血管于肿瘤内穿行而无受侵是肝脏淋巴瘤的较为特征性表现。
王小艺赵燕风吴宁朱正梁晶
关键词:肝脏淋巴瘤CTMRI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I表现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总结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MRI表现,比较上皮样与非上皮样肝脏AML的MRI表现差异。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AML患者15例,11例行MRI检查,其中上皮样AML 5例,非上皮样AML 6例,1例非上皮样AML仅行MRI平扫,其余10例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化学位移成像检出7例肿瘤的脂肪成分,而频率饱和法仅检出3例肿瘤的脂肪成像。无脂肪型中上皮样与非上皮样AML各2例;少脂肪型中上皮样AML 1例,非上皮样AML 3例;富脂肪型中上皮样AML 2例,非上皮样AML 1例;上皮样与非上皮样AML脂肪含量相仿。10例行增强扫描的病例中动脉期强化9例,门脉期强化6例,延迟期强化5例,延迟期环形包膜样强化9例,动态增强曲线8例呈动脉期速升,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迅速减低。结论:上皮样与非上皮样AML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小,MRI检出脂肪含量多寡难以作为肿瘤是否为上皮样AML的诊断标准。在MRI动态增强扫描中,上皮样AML与富血管平滑肌的经典型AML强化形式相似。
赵燕风欧阳汉王小艺叶枫梁晶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胃癌17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胃腺癌17号染色体倍性改变及TP53和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胃癌中异倍体出现频率较高的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99例胃腺癌、18例癌旁组织及5例远端胃黏膜进行分析。复阅相应肿瘤患者癌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构建组织微阵列,对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TP53和TOPⅡα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胃癌和癌旁组织的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发生频率及TP53和TOPⅡα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8.6%、45.5%、84.7%和0、12.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58例检测到17号染色体异倍体的胃癌组织中,TP53表达阳性26例,TOPⅡα表达阳性49例。TP53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癌旁黏膜中的表达率高于无不典型增生的癌旁黏膜(P=0.009)。高、中分化腺癌的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发生率(69.8%)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50.0%,P=0.048)。贲门部胃腺癌的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发生率高于幽门部(P〈0.05)。肿瘤≥5cm患者的TP53表达高于肿瘤〈5cm者(P=0.034)。TOPⅡα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数目≤6枚患者和pTNM分期早的患者中表达较高(P=0.010,P=0.003)。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及TP53和TOPⅡα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7号染色体异倍体及TP53、TOPⅡα蛋白表达的检测对胃腺癌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鲁海珍吴玉鹏罗巍韩亚玲蔡岩徐昕梁晶刘尚梅王明荣
关键词:染色体原位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