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 作品数:34 被引量:19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纤溶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的规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原发病将86例患者分三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n=43),原发性肝癌组(n=58),急性肝功能衰竭组(n=27)。于术前及术中检测凝血、纤溶、血常规及生化等系列指标,观察各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酸碱失衡的变化,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凝血/纤溶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肝硬化组术前凝血状态的总体水平介于肝癌组与急性肝衰组之间,突出特点是术前血小板计数(PLT)明显减少,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各凝血指标逐渐恶化,再灌注30min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峰值,纤维蛋白原(FIB)于无肝期达最低点,与术前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凝血指标术前基本正常,术中变化幅度较其他两组小(P<0.05)。急性肝衰组术前PT、APTT、INR延长显著,与其他两组比较,凝血状态最差(P<0.05),但恢复较快。FIB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无肝期除外。三组患者Hb、白蛋白(ALB)与TCO2无肝期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肝硬化组术中ALB水平较其他两组低,无肝期与再灌注30min为著(P<0.05)。三组患者术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D-二聚体(D-Dimer)逐渐升高,再灌注期1h达峰值(P<0.05)。相关分析提示MELD评分与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r=0.638,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特性因原发病的不同而各异,根据各自变化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控,有助于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减少全身病理生理紊乱及术中出血,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 马焕先周宁新陈永亮段伟东梁斌
-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凝血功能纤溶
-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05年
-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对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及手术期间股静脉横截面积、流速及流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1)与术前麻醉状态(BASELINE期)相比,单纯给予气腹(PP期)后,股静脉横截面积由(0.72±0.31)cm2增至(1.08±0.31)cm2(P=0.004),流速由(14.23±11.96)cm/s降至(5.50±2.63)cm/s(P=0.017),流量由(596.49±477.95)ml/min降至(340.41±166.14)ml/min(P=0.018);与PP期相比较,气腹及头高脚低位(PP和RT期)时,股静脉横截面积增大[(1.32±0.14)cm2,P=0.039]、流速降低[(4.40±1.75)cm/s,P=0.034],流量[(346.69±142.66)ml/min,P=0.067]则未见明显降低;与BASELINE期相比,手术后(PO期)股静脉横截面积恢复至术前状态[(0.86±0.15)cm2,P=0.222],股静脉流速[(11.35±8.02)cm/s,P=0.412]、流量[(566.94±348.55)ml/min,P=0.840]也基本得以恢复。(2)彩色多普勒血流结合脉冲多普勒的检测结果显示,28例患者中21例可见股静脉内的血流停滞,其中15例出现返流现象。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由于气腹和头高脚低位体位(reverse Trendelenburg position,RT)的双重作用,股静脉内血流缓慢,甚至会出现短暂的血流停滞、返流等现象,因此,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利早期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
- 梁斌黄晓强黄志强刘荣夏红天
-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检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股静脉深静脉血栓
- 胆道修复手术在Mirizzi综合征大范围胆管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修复手术在伴有大范围胆管缺损Mirizzi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1月作者所在单位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治疗的3例伴有大范围胆管缺损者的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国内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10年间有关修复方法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报道5篇,对检出的159例病例资料按Csendes分类,对其外科冶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例胃瓣修复病例中,CsendesⅢ型2例,Ⅳ型1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分别随访2年、3年、1年,平均随访2.5年,无胆管狭窄及胆管炎症等并发症发生。国内文献检索159例中,CsendesI型93例,采用单纯胆囊切除58例,胆囊大部切除+剩余黏膜电凝消融35例;Ⅱ型40例,瘘口直接修补29例,带血管蒂胆囊瓣修补9例,脐静脉瓣修补2例;Ⅲ型20例,带血管蒂胆囊瓣修补9例,脐静脉瓣修补1例,带血管蒂胃瓣修补3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7例;Ⅳ型5例,均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胆瘘1例,消化道出血1例,胆管狭窄1例,均治愈。结论对于存在胆囊胆管内瘘的Mirizzi综合征患者,应根据瘘口大小及修复材料,进行个体化的修复治疗。对于伴有较大缺损的胆管损伤,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胆道疗效确切,宜作为首选。
- 梁斌黄晓强王敬夏红天刘博向昕董家鸿黄志强
-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胆管修复外科手术
- 肝糖原贮备对热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糖原贮备对热缺血再灌注肝细胞凋亡及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热缺血模型。实验分组:术前24h静脉注射25%葡萄糖组,2ml/只,每6h1次,高糖饮食(H组);术前禁食24h,饮水不限(L组);正常饮食对照组(N组)和假手术组(S组)。缺血45min,再灌注2、24h取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同时进行肝酶学检测、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细胞凋亡及蛋白表达:(1)24h细胞凋亡百分率。S组N组(P<0.01)。2.肝酶学指标: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
- 陈文斌陈永亮卢灿荣梁斌高丽杰
- 关键词:肝细胞凋亡肝糖原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流式细胞术
- 血清透明质酸在梗阻性黄疸肝损伤模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 2011年
-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的改变在梗阻性黄疸肝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n=30)和假手术组(n=30)。每组又根据术后不同时间点(1 d、3 d、7 d、14 d、21 d)分为5个小组(6只/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比色法、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等方法,观察各组动物体内血清透明质酸、肝功能、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聚集情况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①胆总管结扎组各时间点所测得的血清透明质酸(serum hyaluronicacid,HA)、血清谷丙转氨酶(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②与假手术组相比,胆总管结扎组于术后3 d肝脏组织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增多(P<0.05)。胆总管结扎组内血清透明质酸的变化与肝脏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中性粒细胞聚集程度呈正相关性(rMPO=0.469,P<0.01;r中性粒细胞=0.398,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过程中所出现的血清透明质酸增高与肝脏内所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对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
- 梁斌任昌安李文星阎慧明商中华韩曙光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肝窦内皮细胞透明质酸中性粒细胞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被引量:2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围手术期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8例手术前后4个不同的时期(BL、PP、PP&RT、PO)的股静脉横截面积、流速及流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①与术前麻醉状态(BASELINE)相比,单纯给予气腹(PP)后,股静脉横截面积由(0.72±0.31)cm2增至(1.08±0.31)cm2(P=0.004),流速由(14.23±11.96)cm/s降至(5.50±2.63)cm/s(P=0.017),流量由(596.49±477.95)ml/min降至(340.41±166.14)ml/min(P=0.018);与PP期相比较,气腹及头高脚低位(PP&RT)时,股静脉横截面积增大[(1.32±0.14)cm2,P=0.039]、流速降低[(4.40±1.75)cm/s,P=0.034)],流量则未明显降低[(346.69±142.66)ml/min,P=0.067]与BASELINE期相比,手术后(PO)股静脉横截面积恢复至术前状态[(0.86±0.15)cm2,P=0.222],股静脉流速[(11.35±8.02)cm/s,P=0.412]、流量[(566.94±348.55)ml/min,P=0.840]也基本得以恢复。②脉冲多普勒的检测结果显示,21例可见股静脉内的血流停滞,其中15例出现反流现象。结论LC术中由于气腹和头高脚低位体位(reversetrendelenburgposition,RT)的双重作用,股静脉内血流缓慢,甚至会出现短暂的血流停滞、反流等现象。
- 梁斌黄志强黄晓强刘荣夏红天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股静脉深静脉血栓
- 去胆管肝叶肝组织形态及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大鼠肝叶胆管栓塞结扎后肝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探讨去胆管肝叶的保留价值。方法应用氰基丙烯酸酯对仅保留肝右叶和方叶的大鼠行右叶胆道栓塞并结扎,制备去胆管肝叶,肝方叶不处理或行门静脉结扎作去门脉肝叶自身对照。通过分肝静脉血化验检查、组织学观察探讨肝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及自身未处理肝叶相比,去胆管肝叶萎缩不明显,超微结构变化不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去胆管肝叶肝细胞富含线粒体、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PAS染色显示肝糖原代谢也无明显差别。分肝静脉血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减低。结论去胆管肝叶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纤维化,仍保留有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分泌及营养物质代谢功能,提示去胆管肝叶具有保留价值。本实验为临床特殊情况下结扎或切除胆管而保留相应的肝脏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
- 焦华波肖敏黄志强李成刚梁斌高丽杰王燕生
- 关键词:胆管结扎肝功能超微结构
- 胆管癌术后胆瘘患者腹腔感染的诊断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胆管癌术后发生胆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86例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疑似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及时采集血液及引流液进行培养及腹部CT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18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胆瘘31例,胆瘘合并腹腔感染12例,感染率6.5%;该12例患者送检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3株,其中粪肠球菌5株占38.4%、大肠埃希菌2株占15.4%、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15.4%;粪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80.0%;12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多、感染风险高,故对胆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应予充分重视,对于术后出现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 李晓峰吕少诚万涛张雯雯刘同友梁斌何蕾史宪杰
- 关键词:胆瘘腹腔感染
- 术前应用全氟丁烷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术后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考察术前应用全氟丁烷超声造影(S-CEUS)在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及术后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拟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可疑肝细胞癌患者4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6例,年龄(56.51±11.9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S-CEUS,观察并记录病变二维超声、超声造影血管相及Kupffer相特点。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两组:MVI组和非MVI组。患者术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肝脏增强核磁共振检查,以确定肿瘤是否复发。依据术后6个月肝细胞癌是否复发分为两组:无复发组和复发组。分析肝细胞癌MVI及术后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例肝细胞癌患者中有2例患者存在2个病灶,余40例均为单发病灶,共44个病灶。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MVI组14例,非MVI组28例。中位随访时间6(3,6)个月,复发组8例,无复发组34例。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肿瘤内部多支血管(OR=5.762,95%CI:1.597~20.785,P=0.007)、动脉期增强后扩大>10%(OR=10.186,95%CI:3.647~28.447,P=0.037)、Kupffer相病变周边高增强环>5 mm(OR=17.340,95%CI:6.124~49.095,P=0.040)是肝细胞癌MVI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结果表明,CDFI显示肿瘤内部多支血管(RR=7.519,95%CI:1.086~52.051,P=0.041)、Kupffer相病变周边高增强环>5 mm(RR=10.623,95%CI:1.265~89.218,P=0.030)是术后6个月肝细胞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CEUS在术前评估肝细胞肝癌MVI及术后短期复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姜波费翔范小伟苏明梁斌胡丙洋万涛唐浩文张雯雯李芳卢实春罗渝昆
- 关键词:多普勒
- 胆囊癌手术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胆囊癌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62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例,女85例;平均年龄(61±11)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T1a期9例,T1b期10例,T2期28例,T3期103例,T4期12例。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T1a期9例行单纯性胆囊切除;T1b期以上153例,其中根治性手术81例,姑息性手术45例,腹腔探查术27例。获得术后随访140例,中位生存时间12(9~15)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1.4%、25.0%、22.1%。T2b期楔形切除与Ⅳb +Ⅴ段切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5)。T3期清扫6枚以上淋巴结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33.3%,明显高于清扫6枚以下淋巴结患者的4.5%(χ^(2)=4.17,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TNM分期、R0切除是T1b及以上分期胆囊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8,3.23;P<0.05)。结论肝Ⅳb +Ⅴ段切除可使T2b期胆囊癌患者获益,局部清扫6枚以上淋巴结可使T3期患者获益。TNM分期、R0切除是T1b及以上分期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 冯健张航宇梁斌张浩赟吕少诚赵向前
- 关键词:胆囊肿瘤外科手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