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文前

作品数:62 被引量:974H指数:18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经济管理
  • 21篇社会学
  • 7篇历史地理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流动人口
  • 8篇影响因素
  • 8篇公路
  • 8篇高速公路
  • 7篇人口
  • 7篇城市
  • 6篇意愿
  • 6篇县域
  • 6篇交通流
  • 5篇城市网
  • 5篇城市网络
  • 5篇城镇化
  • 4篇中国流动人口
  • 4篇人口迁移
  • 4篇县域经济
  • 4篇路网
  • 4篇公路网
  • 4篇公路网络
  • 4篇高速公路网
  • 4篇高速公路网络

机构

  • 41篇福建师范大学
  • 27篇南京师范大学
  • 24篇上海大学
  • 23篇教育部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河南财经政法...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南京市临江高...

作者

  • 61篇柯文前
  • 29篇朱宇
  • 27篇林李月
  • 14篇陆玉麒
  • 12篇陈伟
  • 9篇俞肇元
  • 8篇王晗
  • 6篇杨青
  • 5篇马颖忆
  • 2篇靳诚
  • 2篇黄玲
  • 2篇任秀燕
  • 2篇李在军
  • 2篇管卫华
  • 2篇陈博文
  • 2篇赵珍珍
  • 1篇丁金宏
  • 1篇孟德友
  • 1篇周侃
  • 1篇沈惊宏

传媒

  • 9篇地理学报
  • 9篇地理研究
  • 7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经济地理
  • 5篇地理科学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地域研究与开...
  • 3篇人文地理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人口与经济
  • 1篇地理教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南方人口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地理学核心问...

年份

  • 8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部三大经济区城市流动人口的多维度社会融入及其地区差异被引量:22
2018年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及其35个城市流动人口各维度社会融入指标和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地区流动人口的融入状况在各个维度不均衡,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社会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制度维度融入程度最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心理维度融入居前列,但社会维度融入位列最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维度融入程度最高,公共服务维度融入不足。此外,就整体而言,三大地区流动人口的工作强度大、交往对象固化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意愿多数仍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三大地区都存在落实居住证/暂住证制度和流动人口享有城镇医保等方面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并共同制约着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流入城市。为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中予以关注。
夏贵芳朱宇林李月柯文前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中国地级市间流动人口永久定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21年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永久定居意愿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内在驱动力。论文从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出发,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有着整体水平偏低、空间不均衡的特点;永久定居意愿流形成以上海市、深圳市和北京市为主,内陆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辅的多极格局;随着永久定居意愿的增强,对城市的选择愈发聚焦在少数几个一线城市。(2)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级市与流出地级市间的工资与失业率的差距显著影响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女性、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短距离迁移、停驻时间长以及举家迁移等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永久定居意愿;流入城市的住房开始取代就业成为定居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变量。
丁悦林李月朱宇柯文前肖宝玉
关键词:地级市流动人口新型城镇化
基于高速公路流的区域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29
2018年
在"流空间"理论的影响下,强调要素连接性和空间关联性的城市网络成为指示区域空间关系的核心视角,探讨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将能为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苏省2014年日平均的高速公路流数据为依托,刻画城市网络的宏观格局与层级特征,利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城市网络进行空间剖分并挖掘潜在的关联结构。研究发现:(1)江苏城市网络宏观格局的空间构造呈现出类似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分散性特征,可大致辨别内部发育出多个不同的子网络系统;(2)城市节点和联系轴线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城市等级的重要性与节点本身的社会经济属性、地理区位等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轴线层级与地理距离具有明显的空间交互叠加作用;(3)社区发现算法对网络的空间剖分共识别出包括苏锡常社区、宁镇扬泰社区、通盐社区、连云港社区、宿淮社区和徐州社区等6个在空间上相连且边界清晰的"城市社区",具有一体化效应、邻域效应、行政区效应、袭夺效应和置换效应等五个具有典型性的区域效应;(4)依据社区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可凝练出双核—多核交叉型、双核—单核交叉型、单核—多核交叉型、单核—单核集中型、双核—多点分岔型、单核—多点分散型和多核—多点分散型等7类空间关联结构。
柯文前陈伟杨青
关键词:城市网络交通流
两栖生计下中国流动人口城镇购房意愿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1年
流动人口的城镇购房意愿和空间偏好直接关系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比研究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购房意愿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城镇购房意愿具有层次性和两栖性特征,还有小部分流动人口拥有多地城镇购房意愿。②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购房意愿在空间上形成“此高彼低”互补的分布特征。在人口流入地区和以跨省流动为主的东南区域,流动人口流入地城镇购房意愿低但流出地城镇购房意愿高;而在人口流出地和以省内流动为主的区域,情况恰与此相反。③城镇购房意愿主要受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和城市住房市场因素的影响,但不同要素对两类城镇购房意愿的影响各异。受教育年限、管理技术人员、不完整家庭化流动、家庭生命周期和城市房价仅对流入地城镇购房意愿有显著影响;已在城镇购房和流动次数仅对流出地城镇购房意愿有促进作用;户口性质、制造加工业人员、流动范围、本地居留时间和城市规模则在两类意愿中起着相反方向的影响效应。
林李月朱宇林坤柯文前
关键词:流动人口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及政策应对被引量:52
2020年
人口迁移流动形式是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特征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中后期后,准确判断和把握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论文基于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考察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进程和特点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已发生转变,并突出表现为人口回流现象不断增多、省际和省内人口迁移流动此消彼长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城流动显著增加,人口的城-城间流动将渐成常态化;流动人口户籍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其城乡两栖生计的重心向城镇转移;住房驱动下的流动人口就地、异地城镇化渐成趋势等。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人口回流推动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不足;城—城流动向东部少数省市聚集的态势明显;以户籍城镇化主导的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面临多重障碍等问题与挑战。最后,从流动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构建、城市治理方式转变、中西部小城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林李月朱宇朱宇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人类时空间行为数据观测体系架构及其关键问题被引量:13
2015年
大数据的行为研究具有丰富的数据源,但在数据的尺度、信度、精度、粒度和研究边界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且涉及隐私、可预测性等广泛争议。依据"信息获取方式确定—信息获取手段整合—信息类型划分—信息解析与要素提取—行为属性与要素集成"的思路,构建了整合高精度、全要素和多视角的行为数据观测体系架构。梳理与论述了行为研究中行为变化的尺度依赖特征,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数据的区分与综合,行为数据需求与个体隐私边界界定及行为数据的解析、匹配与整合等关键问题。尝试从科学问题的边界界定与数据需求、多源数据采集与整合方法、多要素行为数据解析与集成方法及应用驱动的行为数据应用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对行为数据的综合采集与集成处理进行界定。
柯文前俞肇元陈伟王晗赵珍珍
福建省区域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选取福建省67个县(市、市辖区)10项与交通通达水平相关的指标,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区域交通通达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SPSS软件,基于因子分析原理,综合测度各地区的交通通达水平;将所得结果运用ArcGIS9.2软件进行等级划分,分为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三个级别区域。在整体把握福建省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原因。
柯文前黄章斌黄玲
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及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为例被引量:20
2016年
高速交通网络作为地区社会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塑造的显著力量,具有关键指征作用。在江苏省内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2004年1月-2012年12月连续时空尺度上的三维动态OD数据支撑下,引入非负张量分解的时空分析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特征和时空结构分析基础上,尝试提炼其理论模型。结论如下:1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时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分别为2004年1月-2005年4月、2005年5月-2008年6月和2008年7月-2012年12月,对应的空间结构由倒"T"字型向倒"下"字型,再向倒"不"字型演变。2阶段性演进是整体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尺度上表现为趋势的分段而在小尺度上则为波动结构变化,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现正处于网络提升充实阶段。3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归纳演绎了一个由路网离散分布—局部网络建构—区域初步连通—区域发育成网—网络提升充实—网络一体化的6阶段理论模型。
柯文前陆玉麒陈伟丁毅辉杨青
关键词:阶段性演进高速公路网络
1995-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22年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1995—2015年中国地(市)间人口O-D迁移流和迁移率,结合GIS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2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人口迁移由相对不活跃、局部地区参与的"低活性时代",逐步走向相对活跃、绝大多数地区参与的"高活性时代"。(2)人口迁移地域类型的时空演化过程呈现出各活跃型地(市)不断扩散,而非活跃型地(市)大幅缩减的特点。(3)人口迁移网络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两侧迁移流"东密西疏"且差异悬殊,这一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顽健性。(4)在人口省内迁移持续增强,以及跨省迁移中沿海三大城市群吸引力的"此消彼长"和西南地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场结构表现为: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群内部分化和影响范围减弱,中部地区(除湖北省)未能演化出以省为单元的独立社区,西部地区则是西北相对稳定而西南持续变动。
柯文前朱宇朱宇陈晨林李月林李月
关键词:人口迁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联合国人口司国际移民存量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9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增速加快,迁移路径更加多样化(;2)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呈集中性特征,迁移目的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来源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以及亚洲大部分国家(;3)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临近效应、国际地缘政治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4)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明显的社团结构特征,可分为独联体社团、中东欧社团、中东社团、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社团、北非-海湾-南亚-东南亚社团、中国内部社团。
吴丽君朱宇颜俊柯文前林李月
关键词:国际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演变社会网络分析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