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丹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夏季
  • 4篇环流
  • 3篇日降水
  • 3篇作用量
  • 3篇环流异常
  • 3篇极端降水
  • 3篇降水
  • 3篇北半球
  • 3篇北半球夏季
  • 2篇降水特征
  • 1篇登陆前后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动能收支
  • 1篇多普勒雷达
  • 1篇多普勒雷达特...
  • 1篇雪深
  • 1篇引导气流
  • 1篇融雪
  • 1篇台风

机构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江苏海事职业...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泰州市气象局

作者

  • 8篇柯丹
  • 3篇管兆勇
  • 2篇赵娴婷
  • 2篇汪小康
  • 2篇赵玉春
  • 1篇王晓芳
  • 1篇崔春光
  • 1篇牛生杰
  • 1篇汪玲玲
  • 1篇金大超
  • 1篇王艳玲
  • 1篇杨志彪
  • 1篇陈圣劼
  • 1篇杨军
  • 1篇刘梅

传媒

  • 3篇暴雨灾害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华中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利用1961-2010年夏季(6-8月)华中区域239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分析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及环流异常,并与其他等级降水事件进行比较,同时还研究了极端及其之...
柯丹
关键词:环流异常北半球夏季
文献传递
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环流异常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夏季(6—8月)华中区域239个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对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及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9百分位阈值为23.585 mm/d,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极端日降水事件明显偏多,且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华中地区极端降水多发期。极端日降水事件由具有从低层到高层呈斜压结构的异常环流控制,其南侧的水汽通过孟加拉湾与中国南海地区的异常反气旋外围呈阶梯状输送至华中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的波作用量通量向华中地区的辐合有利于华中地区上空波动扰动的产生和维持,同时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亦与华中地区的大气净加热及华中周边大范围区域中的净冷却形成的加热场梯度有关。这些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且极端事件的发生与华中地区气旋性环流异常、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形强迫、以及华中地区与周边非绝热加热梯度异常关系密切。
柯丹管兆勇
关键词:环流异常北半球夏季
宜昌峡口区夏季暴雨天气分型及多普勒雷达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区域雷达拼图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边缘Ⅰ型、副高边缘Ⅱ型、低槽东移型、低涡暖切型和低压型。(1)副高边缘型中,副热带高压北抬至湖北境内,雷达回波带呈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分布。I型中,宜昌南侧和北侧生成的强回波逐渐向宜昌峡口区汇合。Ⅱ型中,主要受强回波东移影响。(2)低槽东移型中,副热带高压位于长江以南,雷达回波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回波也呈东北—西南向东移影响宜昌峡口区。(3)低涡暖切型中,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雷达回波带呈准东西走向,强回波较少出现。(4)低压型中,低层西南或华南存在低压横槽(倒槽),受闭合低压东北侧气流影响,强回波相继向西北方向移动。(5)副高边缘型和低槽东移型中,强回波的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较高。
赵娴婷赵玉春汪小康柯丹王晓芳
关键词:天气分型
1980—2012年春末夏初江淮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位于两湖盆地之间;7月北移,淮河以南频数较高。20世纪80—90年代江淮气旋活动频数偏少,强度偏弱;21世纪初期的10 a间气旋活动频数偏多,强度偏强。气旋活动频数多发年与少发年500 h Pa均出现稳定的长波环流结构,但仍存在显著差异。多发年两个南支槽向南伸展直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少发年仅出现孟加拉湾南支槽。多发年,对流层低层华南至江淮地区存在气旋式环流辐合异常中心,高层则出现辐散异常。西风带上的异常扰动沿着副热带急流向东亚地区传播能量,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王艳玲管兆勇金大超柯丹
关键词:江淮气旋春末夏初气候特征大气环流
2020年江淮地区梅雨异常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利用江苏、安徽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实况探空资料,结合ERA5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0年江淮地区梅雨异常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 2020年江淮地区梅期偏长,梅雨期间雨量显著偏多,强降水过程频繁,覆盖范围广;梅雨雨带基本以30°-32°N为中心,在28°-34°N的范围内经历了4次为期约双周的持续性南北振荡。(2)低纬度稳定的副热带高压维持,高纬度前期稳定的双阻形势,后期多浅槽波动是造成超长梅雨的关键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造成梅雨期持续强降水的关键因素,偏多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3)强降水位于江淮北部时,冷涡中心一般位于120°E以西,且向偏东或东略偏北方向移动;当冷涡位于120°E以东或南下明显时,降水南压。(4)梅雨期间副高经历了4次双周振荡、9次波动性北跳,伴有12次冷涡活动,副高北抬时段和冷涡南落东移时段两者的同期反位相叠加长时间维持,为江淮地区超长梅雨的形成和雨带的南北摆动维持提供了较好的系统配置。
杨梦兮刘梅柯丹陈圣劼
关键词:梅雨副热带高压冷涡低空急流
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对2013年8月13—19日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的移动特征和结构强度变化进行了诊断,初步分析了"尤特"登陆后准静止维持的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尤特"登陆后低压环流在华南持续较长时间,且15—17日环流中心稳定少动。(2)副高在"尤特"北侧形成高压坝,并从"尤特"东侧向低纬扩展,"尤特"被高压环流包围可能是其稳定少动的原因之一;此阶段环境引导气流明显减弱,也使"尤特"移动缓慢。(3)环境垂直风切变在登陆后迅速变小,对"尤特"低压环流的维持有积极作用。(4)"尤特"登陆后仍与水汽通道紧密相连,充沛的水汽利于环流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的分布,影响"尤特"环流中对流的分布。(5)在准静止维持阶段,涡动动能的增加利于"尤特"环流的维持,其增加主要是由于动能制造项的增强,并且高层水平通量辐合作用的增强以及区域平均动能向涡动动能的转化也都为其提供动能。
赵娴婷赵玉春崔春光汪小康柯丹
关键词:引导气流动能收支
基于常规气象资料融雪模式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4
2010年
以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潜热、感热传输以及下垫面的热传导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建立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预测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变化的融雪模型。利用2009年1—3月以及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湖北恩施雷达站的积雪观测数据进行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都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当下垫面导热系数λg<0.5时,下垫面对雪深的影响很小;当λg≥0.5时,积雪融化速度随λg的增大而加快,说明下垫面的热传导是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柯丹汪玲玲牛生杰杨军杨志彪
关键词:积雪深度能量平衡
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
利用1961 2010年夏季(6 8月)华中区域239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对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及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夏季极端日降水量...
柯丹管兆勇
关键词:环流异常北半球夏季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