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琳

作品数:14 被引量:24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玉米
  • 5篇小麦
  • 3篇冬小麦
  • 3篇需水
  • 3篇需水量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留茬
  • 3篇大豆
  • 2篇地下水
  • 2篇冬小麦-夏玉...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水分
  • 2篇水分消耗
  • 2篇农田
  • 2篇农田生态
  • 2篇农田生态系统
  • 2篇农作
  • 2篇足迹
  • 2篇作物

机构

  • 1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石家庄信息工...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4篇杨晓琳
  • 6篇褚庆全
  • 4篇陈阜
  • 3篇石全红
  • 3篇杜太生
  • 2篇刘巽浩
  • 2篇王宏
  • 2篇徐文修
  • 2篇李增嘉
  • 1篇刘建刚
  • 1篇孟建
  • 1篇罗建美
  • 1篇沈彦俊
  • 1篇黄晶
  • 1篇宋振伟
  • 1篇谢光辉
  • 1篇陈源泉
  • 1篇韩玉
  • 1篇杨萌
  • 1篇隋鹏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法:误区、改进与应用——兼析中国集约农作碳效率被引量:79
2013年
近10多年来,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某些成果。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 误区,主要是碳流路径的短路和指标逻辑起点不一,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与扭曲。该文论述了全环式与半 环式碳流路径的利弊,提出了改进3原则,对当前世界流行的5种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综合、筛选、补充 与改进,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包括碳流路径、指标体系及相应参数的碳足迹方法论,并通过 1950年以来的全国性农田系统碳流分析和现代高效农田的案例加以验证和剖析,与当前流行的一些主流观 点相悖,运用改进的碳足迹法进行的案例研究发现:(1)与多年生林木相似,农田上连年种植的一年生作 物同样具有净固碳作用;(2)1952~2012年期间,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碳 效率仍保持在正平衡状态;(3)尽管农田化合物大量投入,但在农田生态系统内增加的固碳量仍超过耗碳 量,化学合成物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合理应用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可能性。
刘巽浩徐文修李增嘉褚庆全杨晓琳陈阜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
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
华北平原粮食生产高投入高产出导致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代价。传统麦玉两熟制所导致的地下水位日趋下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都严重威胁着农田生态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于2003年在中科院栾城...
杨晓琳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下水位碳足迹
基于ArcGIS的气候变化对黄淮海麦玉两熟农作区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研究
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有重要作用,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标准气象站点50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基于SIMETAW模型和ArcGIS,分析了此区域各亚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的...
杨晓琳崔思远石全红杨萌褚庆全
关键词:气候变化冬小麦-夏玉米
文献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为探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了1995—2020年有关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文献发文量、被引量、高影响力期刊、作者、研究单位、高频词、试验站点,以分析其研究态势,并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可视化与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该模式中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关键节水技术,包括了工程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微喷灌)、生物节水技术(品种选育)与典型农艺节水技术(优化灌溉制度)等,系统分析了各节水技术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的相关发文量在近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缺乏高被引论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发文数量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总发文数的27%、10%和10%,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活跃度;2)从高频词来看,该领域主要聚焦于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光合特性、生长特性、模型模拟等。但相关领域也存在问题,如主要作者、一些研究机构间合作不够密切,田间实验站点分布不均匀且缺少长期稳定的定位观测试验等;3)对于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文献计量研究表明,喷灌、滴灌、微喷灌、选用抗旱节水品种等技术,可降低田间耗水量7%~13%、产量不同程度增加2%~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5%~28%。优化灌溉制度,减少灌溉次数,且根据不同降水年型保证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需水,可降低田间耗水9%~25%,产量降低2%~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6%~9%。综上,为进一步保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安全,应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分考虑周年的水分利用,合理优化周年的灌溉�
刘英博周际陈颖露姚旭擎杨晓琳杨晓琳
关键词:节水潜力
大豆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方法,所述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当年春季对土地进行施肥整地,在4月10‑30日之间播种大豆;步骤2:将步骤1中的大豆留茬收获后施肥整地,在10月1‑15日之间播种小麦;步骤3:...
杨晓琳刘英博熊晋冉杜太生
文献传递
黄淮海农作区玉米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27
2011年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标准气象站点50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基于SIMETAW模型,分析了黄淮海各农作亚区夏玉米、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主要气象因子时间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该地区夏玉米、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平均值分别为321.70和456.70 mm且近50年均呈下降趋势,两者降水耦合度分别为0.780、.72;2)与夏玉米生育期灌溉需要量相比,春玉米生育期灌溉需要量地区差异大且下降更显著,但两者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均呈上升趋势;3)夏玉米、春玉米需水量下降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气候原因为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降水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各因素为显著正相关。
杨晓琳黄晶陈阜褚庆全
关键词:玉米需水量气候变化
基于水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安全评价被引量:31
2013年
水足迹是基于消费基础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指示器,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为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河北省为例,运用产品虚拟水研究方法计算了2010年河北省的虚拟水消费和水足迹。结果表明,2010年河北省水足迹为896.40×108m3,人均水足迹为1 246.04 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度为747.81%,水资源压力指数高达1 054.08%,说明河北省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亟需加快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作物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改善人类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和虚拟水进口,强化节水工作。
韩玉杨晓琳陈源泉隋鹏顾时贵
关键词:水足迹水资源虚拟水
1995—2014年中国农作物秸秆沼气化碳足迹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通过构建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和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沼气化潜力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标准煤燃烧、秸秆直接燃烧及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揭示了秸秆沼气化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秸秆资源量(含田间秸秆和加工副产物)年均值为7.55亿t。2)秸秆沼气化潜力巨大,若将其中37.5%的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平均每年可产1 188.9亿m^3沼气,可替代约0.85亿t的标准煤。3)与秸秆直接燃烧碳足迹相比,秸秆沼气燃烧碳减排效果明显,1995—2014年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年均减少2.08亿t(CO_(2eq)),较秸秆直接燃烧减排46.8%。秸秆沼气化利用能够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潜力巨大。
王艺鹏杨晓琳谢光辉程娅丽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碳足迹
玉米间作大豆滴灌种植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玉米间作大豆滴灌种植方法,所述玉米间作大豆滴灌种植方法包括:当年春季对土地进行施肥整地,在4月10‑30日之间同时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大豆形成大豆带,播种的玉米形成玉米带,所述...
杨晓琳刘英博
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7
2012年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主要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70—1999年间显著下降9.21-18.90mm.10a 1;冬小麦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52.4 mm;灌溉需要量在不同亚区间变化不同,其中在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和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10.02-13.48 mm;生育期降水耦合度仅为0.40。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在空间上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最高,分别为457.32 mm、335.33 mm;在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最低,分别为363.24 mm和247.51 mm。50年来,黄淮海农作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不显著下降,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下降;冬小麦需水量下降主要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太阳辐射量下降,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冬小麦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平均湿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杨晓琳宋振伟王宏石全红陈阜褚庆全
关键词:气候变化冬小麦气象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