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文震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疫苗
  • 6篇病毒
  • 5篇腮腺炎
  • 4篇腮腺炎病毒
  • 3篇减毒活疫苗
  • 3篇核苷酸
  • 3篇核苷酸序列
  • 2篇连续传代
  • 2篇流行性
  • 2篇流行性腮腺炎
  • 2篇流行性腮腺炎...
  • 2篇麻疹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效果
  • 2篇风疹
  • 2篇传代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浓度
  • 1篇液相
  • 1篇疫苗株

机构

  • 5篇上海生物制品...
  • 4篇上海生物制品...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作者

  • 9篇杨文震
  • 6篇徐闻青
  • 3篇陈志慧
  • 3篇王兵
  • 3篇许乐燕
  • 3篇陈哲文
  • 2篇徐帆洪
  • 1篇沈坚
  • 1篇袁力勇
  • 1篇金于兰
  • 1篇陈震
  • 1篇邱平
  • 1篇赵玉麟
  • 1篇程鹏飞
  • 1篇马相虎
  • 1篇石玮
  • 1篇齐嘉

传媒

  • 3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国际生物制品...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国外医学(预...
  • 1篇第九次全国生...
  • 1篇第七次全国生...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被引量:42
2005年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导致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目前基于其SH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区分出A~K 11个基因型。一般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逆转录酶(RT) - 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病毒的基因。不同疫苗株的免疫效果有区别,1剂接种与2剂接种的效果也在监测中。已初步建立动物模型可供病毒致神经毒性研究。有报道认为病毒基因型之间存在抗原性差异,但病毒各基因型间有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所以目前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
杨文震陈志慧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基因分型疫苗有效性安全性
S_(79)株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不同代次的序列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MuV)S79株各代病毒的蛋白基因在传代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对比S79株主代病毒(S79-1-3)、蚀斑纯化病毒(S79-1-P7-3③)及ME(Enders株)病毒的基因差异。方法S79株主代病毒及蚀斑纯化病毒在原代鸡胚细胞(CEC)上连续传递12代,观察每代病毒培养特性及高变区SH基因序列,又选择其中的CEC5、6、10、15代,以及在鸡胚尿囊腔中传代的ME株病毒,测定各个主要基因序列(N、NS1/P、M、F及HN基因),对核苷酸序列和它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以及基因差异进行计算机分析。结果S79株主代病毒及其蚀斑纯化病毒在CEC上连续传递12代,其培养特性、致细胞病变(CPE)及病毒滴度基本稳定。S79株主代病毒及其蚀斑纯化病毒与ME株病毒同属A基因型。S79株疫苗各个代次之间高变区SH基因未见突变。S79株的5、6、10、15代病毒在各个主要基因区域有散在基因的有意义突变比例极低。S79-1-3中不同亚株之间的比例可能会随传代而发生变化,比较认为经过蚀斑纯化的S79-1-P7-3③株在传代中较S79-1-3株更为稳定。结论S79株病毒与文献报道的JL2株十分相似,经连续传代总体的核苷酸差异<0.5%。S79-1-3主代病毒在药典规定代次范围内甚为稳定。经纯化的各代S79病毒则更为稳定,从分子水平上提示其在CEC15代内都可作为工作代毒种使用。
杨文震徐闻青徐帆洪王兵陈志慧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核苷酸序列
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0年
目前广泛使用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株有Jeryl Lynn株、Leningrad-3株以及它们的衍生株.疫苗的免疫效果为80%-100%,差异较其他同类疫苗大,可能的原因首先是这些病毒株是几个亚株形成的混合物.在某些疫苗生产用细胞上连续传代,亚株的比例会出现变化 但最近发现,人类HLA和免疫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样性对腮腺炎疫苗接种效果有重要影响 有可能是以上两者结合导致了现阶段腮腺炎免疫效果的较大差异,而后者也许是更主要的原因.2004年以来,英国、美国和西班牙均发生了疫苗接种人群中的腮腺炎流行,疫苗的保护效果随时间而减弱是其主要原因.目前仍应遵照WHO的建议,提供及时的追加免疫机会以维持人群的免疫水平.
杨文震徐闻青
关键词:腮腺炎疫苗腮腺炎病毒免疫系统
蛋白浓度对干扰素γ原液纯度测定(HPLC法)的影响
目的:确定重组人干扰素γ原液纯度测定(HPLC法)时蛋白浓度影响的范围及原因,提高检测准确性.方法:对HPLC纯率测定结果≥95.0%的干扰素原液进行梯度稀释后再测定其纯度.结果:因HPLC系统在测定低蛋白浓度样品时以降...
杨文震陈哲文金于兰
关键词:干扰素Γ色谱法高效液相蛋白浓度
文献传递
S79株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不同代次的序列研究
目的:观察腮腺炎病毒S79株疫苗各代病毒的蛋白基因在传代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对比S79株疫苗主代病毒(S79-1-3)、蚀斑纯化病毒(S79-1-P7-3③)及ME(Enders株)病毒的基因差异。 方法:S7...
杨文震徐闻青徐帆洪王兵陈志慧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核苷酸序列基因差异计算机辅助分析生物制品
文献传递
沪191麻疹病毒疫苗株连续传代的基因稳定性
2014年
目的研究沪191麻疹病毒疫苗株(S191)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连续传代的基因稳定性,为评估和控制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取S191的22代冻干主种子批在SPF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代获得的23、26(用于生产的疫苗代次)、29、31和33代病毒液,提取病毒RNA,RT-PCR扩增后,进行全序列测定,并对病毒关键的保护性抗原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与22代全基因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26代为99.96%,33代为99.9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26代为99.98%,33代为99.89%。26代疫苗病毒仅M蛋白第12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赖氨酸,33代病毒有5个氨基酸差异。结论 26代S191麻疹疫苗疫苗病毒的基因结构高度稳定,疫苗可保持主种子病毒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徐闻青许乐燕杨文震王兵赵玉麟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腮风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中水痘病毒滴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麻腮风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 combined vaccine,live,MMRV)中水痘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MRC-5和2BS)上蚀斑的形成情况,建立不中和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滴度,并进行验证。方法观察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形成的细胞病变形态,以及风疹病毒对水痘病毒蚀斑形成的影响;通过完全中和、部分中和以及未中和等方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的滴度,最终建立不中和法检测水痘病毒滴度,并对方法进行重复性和准确性验证。结果风疹病毒不高于4.0 lg CCID50/孔时,水痘病毒在MRC-5或2BS细胞中产生的蚀斑形态发生微小改变,但蚀斑数量与完全中和风疹病毒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采用完全中和、部分中和以及未中和等方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且不中和法检测水痘疫苗病毒滴度的重复性(RSD为2.3%)和准确性(回收率为97.8%-100%)均较好。结论在人二倍体细胞(2BS或MRC-5)上,不使用抗血清中和直接进行四联疫苗中水痘病毒的滴度检测完全可行,可替代MMRV中经典的使用抗体中和的病毒滴定方法。
陈震杨文震邱平许乐燕石玮陈哲文程鹏飞袁力勇徐闻青
关键词:二倍体细胞水痘病毒蚀斑法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生产场地变更的质量可比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比较生产场地变更前后生产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的关键质量指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新老车间同步各生产3批麻腮风疫苗,比较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关键指标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对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比较研究。结果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成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其中新车间生产的疫苗的水分为1.6%~1.8%,其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滴度分别为4.1~4.3、4.8~5.0和3.9~4.1 lgCCIDs/ml,与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水分为1.6%~2.1%,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滴度分别4.0~4.3、4.8~5.0和4.1~4.2 lgCCID50/ml)相似。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成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且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稳定性实验结果相似,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抗生素残留量(t=3.46,P〉O.05)和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t=2.00,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腮风疫苗生产场地变更未对其制品质量产生影响。
沈坚杨文震齐嘉马相虎陈哲文
关键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质量指标
BRD-Ⅱ风疹病毒疫苗株的连续传代及其基因稳定性
2015年
目的观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BRD-Ⅱ风疹病毒株(S-BRD-Ⅱ株)在MRC-5细胞中连续传代的基因稳定性,并比较该毒株与其他上市风疹毒株E1基因的差异。方法将S-BRD-Ⅱ株病毒在MRC-5细胞中连续传10代,检测每代病毒的培养特性和E1基因序列,第28、29、33和38代病毒的ORF序列及第28、38代病毒的5′-和3′-末端序列,同时测定B-BRD-Ⅱ株(北京天坛)及进口疫苗风疹病毒株(RA 27/3)E1基因,并对各基因的核苷酸及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S-BRD-Ⅱ株病毒在MRC-5细胞上连续传10代,其培养特性、细胞病变(CPE)程度及病毒滴度基本稳定,S-BRD-Ⅱ株病毒E1基因未发生变异,与Gen Bank中登录的BRD-Ⅱ株比较,有一个特异性的沉默突变,与RA 27/3疫苗株病毒比较,有122个核苷酸位点及其相应6个氨基酸发生突变。第28、29、33、38代S-BRD-Ⅱ株病毒的ORFⅠ和ORFⅡ基因区域与Gen Bank登录的BRD-Ⅱ株病毒比较,有5个位点发生变异,且P150非结构蛋白编码区域基因出现大片缺失。第28和38代S-BRD-Ⅱ株病毒的5′-末端与Gen Bank中登录的BRD-Ⅱ株序列的5′-末端一致,而3′-末端有一个氨基酸发生突变。结论 BRD-Ⅱ风疹病毒疫苗株在MRC-5细胞中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所有上市风疹病毒株的E1基因氨基酸序列差异不大。
许乐燕杨文震毛树宝徐闻青
关键词:核苷酸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