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庭硕

作品数:136 被引量:652H指数:14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经济管理
  • 47篇社会学
  • 20篇文化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农业科学
  • 12篇历史地理
  • 9篇生物学
  • 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水利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9篇文化
  • 43篇生态
  • 16篇主持人
  • 16篇民族
  • 13篇人类学
  • 13篇文化生态
  • 13篇化生
  • 12篇社会
  • 10篇生态建设
  • 10篇民族文化
  • 10篇民族学
  • 9篇土司
  • 9篇农业
  • 8篇生态环境
  • 8篇生态人类学
  • 8篇生态维护
  • 8篇生态文明
  • 8篇土司制
  • 8篇土司制度
  • 7篇生态民族学

机构

  • 132篇吉首大学
  • 6篇贵州大学
  • 6篇贵州民族大学
  • 3篇凯里学院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怀化学院
  • 1篇铜仁职业技术...
  • 1篇水利部中国科...

作者

  • 136篇杨庭硕
  • 12篇罗康隆
  • 10篇彭兵
  • 6篇杨曾辉
  • 4篇杨成
  • 4篇马国君
  • 3篇舒瑜
  • 3篇罗康智
  • 3篇谢景连
  • 2篇唐生周
  • 2篇皇甫睿
  • 2篇农仁富
  • 1篇李银艳
  • 1篇李文华
  • 1篇李凌霞
  • 1篇孟和乌力吉
  • 1篇秦红增
  • 1篇邵侃
  • 1篇吴正彪
  • 1篇孙庆忠

传媒

  • 29篇原生态民族文...
  • 15篇吉首大学学报...
  • 11篇贵州民族研究
  • 7篇贵州大学学报...
  • 6篇云南师范大学...
  • 6篇怀化学院学报
  • 5篇中央民族大学...
  • 5篇云南社会科学
  • 4篇人与生物圈
  • 3篇中国农史
  • 3篇贵州社会科学
  • 3篇广西民族大学...
  • 3篇鄱阳湖学刊
  • 2篇当代贵州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三峡论坛
  • 2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南开学报(哲...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16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人群体质与民族文化的交叉作用及其后果被引量:6
2009年
在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中,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是两门研究任务、对象、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科。文化人类学致力于研究文化的建构、功能和演化,体质人类学则研究人类体质差异的时空分布及人类体质的遗传变异。这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而,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不能简单地套用。然而,这两门学科的对象都是人,而人类又必然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并存,人类的这两种特性又会客观地存在于相关民族文化的建构中。人群的体质差异肯定会对民族文化的建构起作用。必然是文化建构中需要加以适应的客观对象。相反的,一种长期延续的民族文化,由于要直接规约着相关人群的社会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又会使相关的民族成员获得某些后天的体质特征。不注意到体质与文化的交叉作用,某些文化事实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某些共同的后天体质特征也无法得到正确的说明。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对文化人类学有价值,对体质人类学也有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有多重的应用价值。
杨庭硕谢景连
关键词:体质民族文化
从“塔拉”一词透视内陆干旱区域游牧民族水资源观的共有共享——来自湿地生态系统变迁的验证
2023年
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拥有连片的内陆干旱草原,从内陆干旱这一名称着眼就不难看出当地生态结构的关键性脆弱缺环正在于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于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围绕着水资源短缺的化解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应对策略,这当然是学术界的幸事。但其间的不足和缺漏同样不容忽视。在蒙古语“塔拉”一词中,本身就隐含着可用水资源的富集。但这一深层含义,如果不从文化的主位立场出发,借用甚至误用其他民族的水资源观去展开相应的探讨,从一开始便注定不可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这是因为“塔拉”一词所隐含的本位水资源观,不仅属于蒙古族,乃为诸多干旱草原游牧民族共有共享的水资源哲理。在倡导文化事项共有共享的今天,从主体本位出发去探讨历史上水资源观念的共有共享历程及由此引发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变历史,当然就显得必不可少。
孟和乌力吉杨庭硕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
亟待深入探讨的研究空间——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态问题被引量:2
2013年
由于历史和自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对青藏高原的认识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青藏高原论坛》的面世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由于世人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所知甚少,对青藏高原的民族文化所知也有限,因而不管从其中哪一个视角去探讨青藏高原的学术问题都可以丰富人们的认识拓展人类的视野。然而,立足于我国学科体制和教学体制而言,文化生态问题无疑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而且是直接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研究领域。
杨庭硕
关键词:青藏高原文化生态
生态维护中的民间传统知识被引量:4
2010年
民间传统知识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经验智慧,它具有现代知识不可替代的特性,我们的生态建设需要从中汲取资源。由于民间传统知识本身的各种特征,使得它在直接针对特定环境的生态维护的同时,既能最有效地维护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维护成本,并且还可以长期有效、持续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民间传统知识的多样性使其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格局,从而有利于分散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压力,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罗康隆杨庭硕
关键词:传统知识生态维护生态环境现代知识生态建设人类社会
麻山地区频发性地质灾害的文化反思被引量:1
2013年
经过前后三十余年的反复田野调查,发现崩岩和山石滚落是贵州省麻山地区极为普遍的频发性地质灾害。它们对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一直是重大的威胁,但此前做过的多次田野调查竟然没有关注过这一事实。通过反省必然注意到,文化对所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适应,客观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和对策手法上的差异。更由于文化是以一个有序的整体而存在,并为外来者所感知,因而即使是那些对当地居民威胁最大的环境因素,只要相关的民族文化能做出有效地适应,并成功化解这样的风险,那么这样的环境因素在相关文化中的表达就会变得隐而不显,以致粗浅的田野调查无法发现类似成功适应的客观存在。
杨庭硕
关键词:频发地质灾害文化适应
重修万春圩之技术解读被引量:3
2014年
在我国江河下游平原兴建圩田,将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建为连片的稻田生态系统,乃是水稻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基础工程。圩田技术日臻完善,不仅为我国确立了另一样式的经济支柱,还推动了汉文化的重构,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万春圩的重建,无论从时代,还是从地理区位上看,技术难度较高,修复成功后,可以带动更大面积的圩田兴建。因此,解读其间包含的本土知识与技术,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圩田的认识,还有助于后人正确认识汉文化的这一重构过程。
杨庭硕杨文英
农业遗产的当代创新:葛类作物栽培传统在废矿渣堆积场生态修复中的可行性探索被引量:1
2020年
如何处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废弃矿渣堆积,使之恢复生态活力,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界高度关注的环境难题。当下已有的对策,更多的是关注除害,而较少关注如何利用,更较少关注我国农业遗产在其中的特殊利用价值。与此同时,葛类植物曾是中华各民族成功驯化并广为栽培和利用的藤本粮食作物,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随着大田禾本科农作物的政策性推广,最终使这种极为有用的作物退变为"野草",甚至被视为有害的农田"恶草"。但如果将历史传统与当代作出有效的对接,助推传统与当代科技的高效兼容,那么,那些看似无解的废弃矿渣堆积生态修复难题,同样可以找到两全其美的可行性技术对策。
杨庭硕
关键词:生态修复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被引量:2
2020年
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问世以来,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当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乃是重建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和谐性。生态文明是立足于工业文明之上的人类文明样态,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淘汰别的文明,而是要把所有的文明形态整合起来,保证各种文明都能够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各得其所,各得其用,相互协调,在人类面对共同生态问题的时候,能够有协调的行动,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罗康隆杨庭硕
关键词:文化生态生态文明
多民族政治体制确立新证——基于《史记》和《汉书》天文史料的对比研究
2014年
星野观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方法之一,它导源于"天人合一"的儒学理念。其要点是说,地上的地域空间,包括行政区划在内,必然与天上的特定星宿一一对应,也与时间的进程相匹配。由于星野观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各朝正史及各地地方志均编有"天文志"和"星野志",以此综合揭示社会的特征,其中也必然包括各民族平等意识。因而,凭借这样的特殊史料,去认证多民族政治体制在中华大地确立的具体时代,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对《史记》和《汉书》天文史料的对比,最终可以确认,多民族政治体制在我国历史上的确立发端于西汉王朝的鼎盛时代,也就是《史记》成书的时代。
杨庭硕张文静
关键词:西汉王朝
苗族传统生态知识的演变——杨庭硕教授访谈录被引量:7
2016年
中国生态人类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兴起,目前国内已经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学者。一些学者对地方族群的传统生态知识有着详实而深入的考察,为传统知识的传承和抢救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杨庭硕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从苗族的支系文化差异切入到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山区作了大量的传统生态知识与技术调查,挖掘了当地丰富的民族生态知识。之后他又立足全国视野,筹备进行中国东、中、西不同区域文化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力图构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生态信息库。本次访谈聚焦于杨教授早期对喀斯特山区的苗族传统生态知识与技术的探讨,以及这些传统生态知识所遭遇的误读和流变。杨庭硕教授指出,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是两个不同逻辑的体系,有着各自的运行规律,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于千百年来民族世代积累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地方性生态知识犹如中国社会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他还形象地举例说明自己的调查过程,告诉我们:生态人类学的学科方法,是以人类学、民族学的方法为基准,借助于其他多种学科方法进行交流、整合。他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到生态人类学的学科魅力。
杨庭硕王婧
关键词:生态知识生态人类学学科方法文化生态系统苗族文化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