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冰
- 作品数:38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江淮丘陵天长岗丘区小麦高产灌排技术和土壤水肥关系
- 叶乃杰张玉民曾建军俞建和王慰曾张本坚陈传麟袁先江章启兵李金冰曹秀清顾丛林
- 依据天长二峰试验站1993-1998年小麦排水指标、田间地面灌排水技术、土壤水肥关系等项试验资料结合该市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和多年来水利工程运用实践、皖东及天长市岗天区自然条件,经过分析论证,提出适合该区小麦生长的排水指...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灌溉排水
- 淮北平原区基于大沟蓄水技术的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被引量:10
- 2008年
- 通过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大田原型试验,分析了利用农田排水大沟进行控制蓄水的可行性及其对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调控效果,提出了平原区依托大沟控制蓄水的农田水资源调控系统成套技术参数和模式。结果表明,单位长度大沟年调蓄水量为1.9×10^4m^3/km左右,其影响范围内的农田地下水位较无控制大沟平均抬高约0.3~0.5m,每年可增加作物对地下水的直接利用量50-80mm,区域年农田水资源调控总量110mm左右,约占当地年均降雨量的13%;只要控制合理、管理得当,不会因此而影响排水系统对农田涝渍的有效控制或降低原有排水工程的除涝降渍标准。以大沟控制蓄水进行农田水资源调控这一技术模式,是适合淮北平原区特点的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调控区域水资源时空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
- 汤广民王友贞王修贵李金冰
- 关键词:水资源调控淮北平原
-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针对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建议,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 李金冰方婧刘怀利郭鑫
-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
- 高压摆喷灌浆在永堌水库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为了对永堌水库进行加固,在分析了永堌水库渗漏位置、坝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4种垂直防渗方案的对比,选择了高压摆喷灌浆防渗墙方案加固永堌水库.介绍了高压摆喷灌浆在防渗墙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结果表明,加固后墙体连续,搭接良好,墙体材料较均匀,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该技术可为类似地区大坝防渗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
- 李金冰潘强周松刘鹏
- 关键词:水库加固高压摆喷灌浆工艺参数围井
- 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形式适用性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李金冰曾建军方建军赵红艳
- 关键词:节水灌溉工程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 伸缩节管件在泵站工程中的应用
- 2009年
- 一、伸缩节管件的构造
伸缩节管件是一个有一定长度的管道,主要由外套管、内插管、止水橡皮和连接法兰等构成。阀体材料可以是球墨铸铁,也可以是钢材。
- 胡美珍李金冰
- 关键词:伸缩节泵站工程管件止水橡皮球墨铸铁外套管
- 利辛县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被引量:2
- 2002年
- 一、概况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地区的中南部,国土面积2160km2,其中耕地面积约12万hm2.由于该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降雨时空分配不均,且与农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尽一致,经常出现水旱灾害.该县境内过境河流主要为茨淮新河与西淝河,地表水资源多由汛期集中降雨而形成,其中80%的地表水资源均由茨淮新河阚瞳闸枢纽控制;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埋藏浅、水质好,垂直交替是本区浅层地下水运动的主要特征,为典型的"入渗-蒸发-开采"型,地下水开采条件较为便利.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辛县工农业用水量激增,水资源紧缺现象日益加剧.
- 曾建军李金冰王子吾
- 关键词:节水灌溉地下水资源喷灌滴灌
- 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发展对策被引量:9
- 2006年
- 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农村饮水不安全类型在全国均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分析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国其他省份农村饮水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 曾建军李金冰夏小林沈涛
-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
- 安徽省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依据安徽省 10余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的设计和运行管理资料 ,对各种节水灌溉工程进行系统经济效益的分析表明 ,安徽省节水增效示范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优越 ,效益显著 。
- 曾建军李金冰
- 关键词:节水项目可行性
- 安徽省干旱分布特征与抗旱保障能力分析
- 2015年
-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需水迅猛增加和水体污染等影响,我省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充分认识我省干旱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与抗旱应急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城市应急水源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生态补水、抗旱应急体系建设等工作,提高我省综合抗旱减灾能力,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 李金冰
- 关键词: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