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素娟

作品数:9 被引量:34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冬小麦
  • 6篇土壤
  • 6篇小麦
  • 5篇土壤温度
  • 5篇温度
  • 5篇华北平原
  • 5篇耕作
  • 4篇不同耕作
  • 3篇免耕
  • 3篇保护性耕作
  • 2篇生长发育
  • 2篇土壤水
  • 2篇麦田
  • 2篇耕作措施
  • 2篇耕作方式
  • 2篇不同耕作措施
  • 2篇不同耕作方式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有机碳
  • 1篇越冬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李素娟
  • 8篇张海林
  • 7篇陈阜
  • 3篇陈继康
  • 3篇李琳
  • 2篇张宇
  • 2篇李琳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华北平原免耕土壤积温特征对冬小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积温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将土壤积温与冬小麦的生育时期结合,合理评价免耕农田热量资源的利用状况,为该技术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于2005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设置了翻耕、旋耕、免耕处理,系统测定了冬小麦田耕层土壤温度和冬小麦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免耕各生育时期土壤平均温度最低;土壤活动积温在出苗期高于翻耕,幼苗期和返青拔节期高于旋耕,但耗时较长;免耕越冬期寒冷度较低,具有保温效应;免耕农田低温使冬小麦出苗晚1d,分蘖晚3d,返青推迟2d;免耕冬小麦株高降低,分蘖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在各时期均显著低于翻耕和旋耕,且显著降低产量37.3%和33.7%。免耕农田土壤低温阻碍作物生长,推迟冬小麦生育时期是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主要原因,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议发挥免耕节约农时的作用适时早播,利用强分蘖力品种提高免耕冬小麦产量。
陈继康李素娟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冬小麦
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生长季农田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及其与土壤温度的关系被引量:63
2007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生育期农田CO2排放通量,并对CO2排放通量和土壤温度进行了回归模拟.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CO2排放速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平均分别为343.69、337.54和190.47 mg.m-2.h-1.各处理冬小麦生育期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翻耕地CO2排放通量与10 cm地温相关性最高,旋耕地和免耕地则与10 cm和20 cm地温相关性较高.CO2排放通量和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P<0.01),利用10 cm地温对冬小麦生育期农田CO2排放通量进行估算表明,翻耕、旋耕和免耕地CO2排放分别为1.88、1.89和1.03 kg.m-2.
李琳张海林陈阜李素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呼吸土壤温度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被引量:70
2009年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cm土壤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陈继康李素娟张宇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土壤温度气温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其土壤水热状况的研究
华北平原农业面临水资源缺乏,玉米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而免耕利用秸秆还田覆盖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与水分有效性,对于华北平原免耕的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免耕麦田存在早春温度偏低,冬小麦出苗差、分蘖差、生长发育...
李素娟
关键词: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土壤温度华北平原
文献传递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被引量:121
2006年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的总碳、活性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其0~30cm平均总有机碳含量大小为旋耕〉免耕〉翻耕〉对照,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耕层总有机碳,旋耕和免耕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活性碳平均含量为旋耕〉翻耕〉对照〉免耕,旋耕和翻耕提高土壤活性碳,免耕则降低土壤活性碳,尤其是10~20cm土层活性碳比旋耕下降了27.33%。华北平原0~30cm土层的碳库各项指数受表层的影响比较大,其中保护性耕作(少免耕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层的总有机碳、稳态碳和碳库指数;而翻耕秸秆还田则提高了土壤的A和AI,少免耕则降低了土壤的A和AI;就碳库管理指数来讲,秸秆还田的贡献大于耕作措施。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总有机碳活性碳碳库管理指数
不同耕作方式冬季土壤温度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越冬期的土壤温度变化及分布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影响,明确免耕农田的增温效应规律,于2005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免耕处理,系统测量了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冬小麦群体动态。结果表明:不...
陈继康张宇李素娟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土壤温度冬小麦越冬
文献传递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被引量:61
2008年
2004—2006年在河北栾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冬小麦基本苗数和分蘖率在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处理冬小麦分蘖成穗率高于翻耕和免耕处理,但基本苗数低,2004—2005生长季比翻耕和旋耕处理分别低28.9%和29.7%,2005—2006生长季分别低11.7%和10.0%;免耕处理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低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其中叶面积指数在2004—2005和2005—2006生长季的最高值分别为2.9和6.0,产量比翻耕降低30.1%和27.19%、比旋耕降低15.3%和25.20%。免耕可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总体上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处理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耕层土壤日均温度低于翻耕和旋耕,冬小麦出苗和返青较翻耕和旋耕分别晚1~3d和4~5d。
李素娟陈继康陈阜李琳张海林
关键词: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华北平原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5
2007年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李素娟李琳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措施对麦田CO<,2>排放通量的影响
本文对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措施的农田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预测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的CO<,2>排放通量平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CO<,2>排放通量与...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温度华北平原温室气体减排麦田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