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灵波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早古生代
  • 2篇碎屑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盆地
  • 2篇陆源碎屑
  • 2篇古近纪
  • 2篇古生代
  • 2篇沉积相
  • 1篇地质构造
  • 1篇地质历史
  • 1篇地质历史时期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海陆架盆地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断陷
  • 1篇断陷盆地
  • 1篇新生代

机构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6篇李灵波
  • 5篇许淑梅
  • 4篇吴鹏
  • 4篇张威
  • 4篇刘智
  • 4篇张海洋
  • 3篇冯怀伟
  • 3篇李萌
  • 3篇李健伟
  • 2篇徐琦松
  • 1篇戴黎明
  • 1篇季阳
  • 1篇叶清
  • 1篇李建伟
  • 1篇崔红庄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地质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被引量:7
2013年
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许淑梅吴鹏张威张海洋刘智戴黎明李健伟李灵波
关键词:沉积环境沉积相
贺兰山下古生界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现象分布广泛,但由于混合沉积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受不同沉积条件的制约,研究相对薄弱。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发育了陆源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建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贺兰山地区的混合沉积现象的研究至今没有涉及。研究区早古生代混合沉积狭义上表现为混积岩,主要类型包括:泥质灰岩、含泥灰岩、灰质砾岩、灰质粉砂岩;广义上表现为混积层系,主要类型包括: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陆源碎屑岩、混积岩-碳酸盐岩。本文从沉积相变关系、区域地层间接触关系、残余地层展布、物源分析等方面对研究区下古生界混合沉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区寒武纪和奥陶纪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混合沉积样式:寒武纪为"拼贴式"混合沉积,而奥陶纪为渐变式混合沉积。板块运动、全球海平面变化、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等因素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早古生代混合沉积的形成。从研究区早古生代不同时期特有的沉积样式人手,分析了研究区早古生代盆地类型及演化。研究区早古生代经历了寒武纪大洋和克拉通盆地共存-早奥陶世的局限克拉通盆地-中、晚奥陶世的前陆盆地雏形这样一个演化过程。
李灵波许淑梅冯怀伟李萌毕海明季阳叶清
关键词:早古生代
贺兰山早古生代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
贺兰山地处阿拉善地块、华北地块及秦岭-祁连造山带的过渡区域,构造条件复杂,沉积建造独特,其早古生代发育了陆源碎屑岩夹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建造。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现象分布广泛,但由于混合沉积的研究起步较晚,且...
李灵波
关键词:早古生代地质构造
文献传递
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被引量:3
2014年
中卫及周缘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华北板块、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之间,该区上古生代受区域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地层发育与华北地区有较大差异。通过收集整理3条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及19条剖面资料,根据剖面岩性、沉积结构、构造、沉积旋回等,对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岸线变迁、沉积范围、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纵向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石炭系地层划分为三角洲、堡岛、碳酸盐岩台地、浅海4类沉积体系。早石炭世早期,南秦岭洋的海水开始入侵研究区南部,沉积范围呈狭长带东西向展布;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范围逐步向北、向东扩大,于早石炭世形成由阿拉善古陆、鄂尔多斯、北祁连围成的祁连海沉积区。早石炭世海水较深,沉积物以厚层灰岩为主,碳酸盐岩台地和堡岛沉积体系较为发育。晚石炭世海侵继续向北、向东扩大,晚石炭世晚期研究区祁连海与华北陆表海在中央古隆起北部汇合;早二叠世早期,中央古隆起没于水下,祁连海与华北海已广泛连通。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平面变化频繁,海水较浅,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灰岩,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堡岛沉积体系以及浅海沉积体系。
刘智崔红庄许淑梅吴鹏张海洋张威冯怀伟李灵波李健伟徐琦松李萌
关键词:石炭纪沉积相
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菲律宾海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三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三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的原因,且前者是主导因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幔流自西向东蠕动并上涌,使岩石圈拉伸、减薄、破裂,在中国东部盆地产生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进一步影响并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为亚洲东部的岩石圈向东伸展、蠕散提供了应变空间,太平洋板块晚始新世俯冲方向的改变对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向东的构造跃迁及沉降中心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淑梅张海洋张威吴鹏刘智李灵波李健伟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
从陆内到陆缘:中国东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深部背景及沉积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张威蒙轸许淑梅李灵波李建伟冯怀伟徐琦松李萌张海洋吴鹏刘智
关键词:新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