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有光

作品数:45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文学
  • 8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诗学
  • 11篇释学
  • 11篇解释学
  • 7篇诗学解释学
  • 7篇文本
  • 6篇诗歌
  • 5篇中国美学
  • 5篇祈向
  • 5篇美学
  • 4篇代文
  • 4篇艺术
  • 4篇诗无达诂
  • 4篇文化
  • 4篇文论
  • 4篇《诗》
  • 3篇多元论
  • 3篇原意
  • 3篇诗歌文本
  • 3篇视域
  • 3篇视域融合

机构

  • 22篇湖北师范学院
  • 19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湖北师范大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45篇李有光
  • 2篇张正明
  • 1篇张金明
  • 1篇董冰雪
  • 1篇陈建坡
  • 1篇曾超
  • 1篇李也青

传媒

  • 4篇福建论坛(人...
  • 4篇湖北师范学院...
  • 3篇理论学刊
  • 3篇中州学刊
  • 3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中外文论
  • 1篇电影文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开封大学学报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5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文化经典核心范畴的意义流变研究——以“心”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07年
"心"在中国文化经典中是一个与道、气、理、天、仁等具有同等地位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中国文化经典的核心范畴这一视域出发,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的类属,对"心"这一范畴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梳理与整合,旨在说明作为中国文化经典核心范畴的"心",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流变,是一个不断提升因而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个意蕴精深内涵充沛的博大的话语体系应该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当代阐释和传承作出贡献。
李有光张正明
关键词:心性心学心源
中国诗学解释学的构建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2010年
应该承认,几乎每一个科学研究者都本有一种体系构建的冲动和理论整合的欲望,这种冲动与欲望显然植根于研究者希冀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潜在动力。本来,一个逻辑严密、体例完整,既有历时性的纵向贯穿,又有共时性的横向梳理的理论系统,不仅可以彰显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努力,更能以此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李有光
关键词:学术冲动解释学体例
论“诗无达诂”
在中国诗学中,有许多诸如“诗无达诂、以意逆志、赋诗言志、断章取义、歌诗必类、诗可以兴、诗无定解、诗无定指、诗无定鹄、诗无定论、诗为活物、诗之用在我、诗随人所诂、诗无达志”等富有解释学经验与意趣的话语和命题。在当前振兴国学...
李有光
悬象见义:古典诗歌意象的解释学旨归
2016年
从解释学的旨归和视角观照,《周易》的"符号之象"可以由观者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包括各种需要和目的去理解与阐释其包蕴的普遍意义;老子的"意想之象"凸显了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也为后来对审美意象的多元理解埋下了哲学的伏笔;儒家的"人格之象"和比德思维对中国诗歌解释中的政教美刺阐释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作为诗歌文本中特定的"语境之象",它对接受者的理解和阐释应该构成自由与限制的和谐。
李有光
关键词:解释学
论董仲舒的经学解释观之于“《诗》无达诂”生成的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李有光
关键词:《诗》无达诂
诗无定鹄——宋代诗学多元解释思想总论被引量:1
2014年
在"经学变古时代"的大气候中,受疑古思潮的激发和禅学思想的渗透,宋代诗学解释多元论开始在诗话中活跃起来。可以说,宋代是"《诗》无达诂"经学解释话语成功转化为"诗无达诂"文学解释理念的演变期,是"诗无达诂"多元解释思想的全面践行期,与前代相比,当然也是形成诸多与"诗无达诂"相类的多元理解话语的丰产期。对这些多元解释思想和话语进行举要,有利于呈现宋代诗学解释学与宋代经学解释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时代特征,当然也有利于进一步揭橥中国诗学解释学多元理解与阐释向度的构成与发展。
李有光董冰雪
关键词:宋代诗学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及其出生时域和场域探赜
2012年
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是"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和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董仲舒定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总结者和提出者,而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作为董氏思想的前理解史,将后代的不同称引和表述作为该命题的效果史。此外,《诗》作为文学的身份和特质在后代的渐次张显,中国古代《诗经》学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诗学以《诗》论诗的悠久传统,所有这些都注定了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从经学场域到文学场域的转变。
李有光
关键词:《诗》无达诂诗无达诂诗学解释学
中国诗学解释学中的神秘主义话语被引量:1
2009年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神秘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天地万物生命的诗意理解和诗性解释,是人类心灵运用直觉方式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进行的对话和沟通。可以说,中国诗学解释学注重理解的整体性和内向性,崇尚阐释的空灵性和超越性,讲求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神秘体验与直觉感悟等都与神秘主义话语的大量运用直接关联。
李有光
关键词:诗学解释学
春秋“赋诗”、“引诗”活动的解释学探析
2013年
春秋大量的"赋诗"、"引诗"活动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粗糙的解释学现象。从这一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它的解释学方法是断章取义,解释学原则是歌诗必类,解释学特征是诗以合意,性质是公共性理解,动机是交往性应用,最终目的则还是政治利益。毫无疑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解释学价值和效果就是推动了以"诗无达诂"为代表的中国历代多元解释思想及其话语的渐次出场和成熟。
李有光
关键词:春秋时代断章取义诗无达诂解释学
诗之用在我——论中西解释思想中的自我理解
2010年
在西方哲学解释学看来,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有多少个不同的自我,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理解。进一步讲,自我理解不是限定了理解的多样性而是加剧了理解的差异性。欲实现文本→他人→自我的理解路径,必须尽力祈向自我视域与作者视域、当下视域与历史视域的契通和融合,还必须注意到自我与文本的双向敞开以及自我视域的单向运动的特征。同样,中国诗学解释学也注重以"我"观诗,以"我"解诗,但在自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态度及方式上又与西方解释学有所不同。
李有光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自我理解视域融合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