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政君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唯物
  • 5篇唯物史观
  • 3篇主义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古史
  • 2篇史家
  • 2篇史学
  • 2篇史学理论
  • 2篇非马克思主义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学理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理念
  • 1篇学术转型
  • 1篇再审
  • 1篇战时
  • 1篇治学
  • 1篇治学理念
  • 1篇中国传统史学
  • 1篇中国历史

机构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南开大学

作者

  • 9篇李政君
  • 1篇孙卫国

传媒

  • 2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中国史研究动...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北京党史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理论与史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被引量:2
2014年
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致力于打破旧有上古史系统。1930年,发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文,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顾颉刚的学术宗旨已经改变,这是不正确的。顾颉刚研讨汉代的政治和历史观念,是他整个古史探研计划的组成部分。顾颉刚一直关注文献中的"古史观念"。他应对考古学及社会史研究的一些进展,而提出学术上各有"分工"之说,在治史活动中做出自我说明和某些调整,但其根本学术理念并未因此改变。我们不应把学术界关注视角的转变,也视为顾颉刚学术理念的转变。
李政君
关键词:学术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述要被引量:1
2018年
2017年9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为论坛开幕式发来书面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代表院长宣读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主持。本次论坛围绕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历史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李政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中国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1949年后,顾颉刚面临的主要学术困境,不是要不要接受唯物史观,而是如何论证考据工作具有正确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以获得主流认同。这一时期,顾颉刚在古史研究中运用了唯物史观,但他对"中国古史层累造成"的基本认识,并未因此改变。他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主要是将之作为一种解释工具,服务于其古史考辨的宏观主旨。从顾颉刚的例子可见,以"接受"和"排斥"为标准衡量民国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史家在1949年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固然重要,但对于"接受"者而言,他们因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对唯物史观所表现出的不同认同方式,同样值得探讨。
李政君
关键词:唯物史观
“始善终隙”:顾颉刚与胡适关系再审视被引量:1
2016年
顾颉刚与胡适在学术上结缘,与当时中国学制转型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前期,他们在学术事业上相得益彰。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们首先在治学理念上出现分歧,后才发生古史分歧。1930年前后,中国古史学、考古学的发展,造成了胡适古史观转变,使得二人发生了诸多古史分歧。但其中两次公开争辩,则带有各自的主观动机。1930年后,二人渐行渐远。其间,傅斯年的阴影和担心胡、顾关系破裂的危机感,始终困扰着顾颉刚。1949年分别时,疏远已成事实。在政治运动中,顾颉刚最初只为澄清"疏远"的事实,而随后的政治压力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则使他对胡适逐渐淡漠。但是,不能确知胡适由"善"转"隙"的原委,成了他晚年的一个心结。
李政君
关键词:学术转型社会变革
民国时期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态度被引量:3
2016年
结合新近所出材料可见,顾颉刚在学术上并不排斥唯物史观。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对唯物史观的史学著述表示赞赏;30年代初,更在其日记中表示,愿意接受唯物史观;他还积极支持《食货》半月刊的创办;此后,唯物史观更在其古史研究中有所体现。当然,他对社会史论战也有所批评,但他的批评,主要针对论战者将唯物史观"定于一尊"的态度和"公式化"的弊病。因此,民国时期,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持一种兼容态度。
李政君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社会史论战
唯物史观与抗战时期的中国通史书写被引量:2
2017年
梁启超"新史学"以后,学界对中国通史书写的探索,为抗战时期中国通史的书写提供了重要学术资源;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则影响了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通史书写。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国通史书写的重要特点和价值,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通史体系;而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相比,他们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对考古学和史料考订的重视、中外比较视野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这一时期出版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史家较有代表性的通史著述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史观的影响。这些特点,既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史学界在学术取向上的某种趋同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唯物史观的影响力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李政君
关键词:唯物史观抗战时期中国通史
儒家思想如何左右中国历史思维?——读黄俊杰《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2016年
中国传统史学长期浸润于儒家思想之中,欲审明其特质,须先对儒学有相当把握。正如张之洞所言:'由经学而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书目答问补正》附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古代历史与史学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不小成绩。如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黄山书社2002年版)等。
孙卫国李政君
关键词:中国传统史学古代儒家儒家思想历史思维史学理论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的修订与其治学理念
2015年
顾颉刚在1955年出版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对原书《汉代学术史略》的修订,其修订后的呈现形式不足以证明其学术思想出现了变化。该书的大部分改动只是使语言更为通俗、表述更严谨以及增订了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少部分符合时代话语规范的改动也属于当时学界的普遍现象。但该书的叙事体系、著述宗旨及对关键问题的解说都没有改变,他依旧将禅让说归于墨家编造,认为传统古史系统定型于王莽篡政时期,而当时的主流学界对此已另有不同解说,这表明其学术思想根基没有转变。但这并不代表顾颉刚反对唯物史观,不反对唯物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是顾颉刚的基本态度,但他坚持历史研究有"下学"与"上达"分工的治学理念,认为自己的"下学"工作与唯物史观的"上达"研究有裨益而无冲突,无需过于强调唯物史观指导。面对当时政治运动的压力,顾颉刚虽作出一些调整,如引用唯物史家的论述,但此时尚未放弃这一理念。《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出版正是他在现实压力下坚持学术思想与治学理念的体现。
李政君
关键词:唯物史观
顾颉刚的沿革地理研究与“古史辨”关联发覆被引量:2
2018年
顾颉刚的沿革地理研究与其"古史辨"宗旨一脉相承。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对古代地理问题的征实性考证,并非转向"建设"或"释古"的表现,而是其辨伪视角在历史演进方法基础上的调整,即顾颉刚研究沿革地理,乃是要利用比此前所用思想、观念等历史演进系统,更为客观可靠的古代地理知识为依据,来拆解传统古史说与客观上古史的关联,进一步坐实其战国、秦、汉造伪说。围绕顾颉刚及"古史辨"而出现的诸如"破坏"、"建设"、"疑古"、"释古"等概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不宜仅取其字面意思随意使用。
李政君
关键词:古史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