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良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折
  • 1篇性关节炎
  • 1篇阳性
  • 1篇预后
  • 1篇入路
  • 1篇生物力学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全膝关节
  • 1篇全膝关节表面...
  • 1篇人工全膝关节
  • 1篇人工全膝关节...
  • 1篇踝骨
  • 1篇踝骨折
  • 1篇膝关节
  • 1篇膝关节表面置...
  • 1篇后踝
  • 1篇后踝骨折
  • 1篇骨性

机构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李学良
  • 1篇吕萍
  • 1篇李澎
  • 1篇赵文志

传媒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于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李澎李学良吕萍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骨性关节炎并发症
阳性支撑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研究阳性支撑、阴性支撑、中性支撑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6年1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54~88岁,平均71. 4岁。根据复位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中股骨干内侧皮质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组,即股骨干内侧皮质位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外侧(阳性支撑组46例)、股骨干内侧皮质位于内侧(阴性支撑组19例)、近似解剖复位(中性支撑组15例)。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小转子完整性、术后及时尖顶距(TAD)以及术后3个月后TAD、颈干角、股骨颈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小转子完整性、术后及时TAD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阳性支撑组的TAD、颈干角改变较小(平均1. 24mm和2. 87°),而阴性支撑组变化较大(平均5. 55mm和6. 21°),中性支撑组变化最小(平均1. 04mm和2. 81°),阴性支撑组TAD、颈干角改变与阳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阳性支撑组与中性支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长度变化的平均值在阳性支撑组、阴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中分别为4. 89mm、5. 03mm、2. 86mm,中性支撑组股骨颈长度变化与阳性支撑组、阴性支撑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阳性支撑组与阴性支撑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在复位时,应尽量解剖复位(中性支撑),若达不到解剖复位,允许骨折远端向外轻度移位,使股骨内侧皮质位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的外侧(阳性支撑),如此能为骨折端提供有效
冼树强李学良潘德悦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后踝骨折:面对多样化的治疗方式如何选择?被引量:12
2018年
背景:踝关节在所有人体关节中负重最大,所有的踝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多为合并韧带损伤或者关节脱位的复杂损伤机制。其中后踝骨折占踝关节损伤的7%-44%,且当骨折累及后踝时,创伤性关节炎多发,其预后常常不能使人满意。后踝骨折的治疗对于恢复踝关节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后踝骨折的具体分型及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目的:总结并讨论各种后踝骨分型以及对于各型后踝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至2017年)和Medline(2000至2017年)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踝关节骨折、后踝骨折、胫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分型、生物力学、诊断、治疗"和"malleolar fractures,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distal tibial fracture,Pilon fracture,classification,biomechanical,diagnosis,treatment",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后踝的解剖、生物力学特性及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固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后踝骨折的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 890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5篇文章。结果表明后踝骨折个体差异较大,且很少单独出现,经常伴随有内外踝或胫腓骨干的骨折,现阶段对于后踝骨折的分型错综复杂,各种分型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众说纷纭,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且每一种治疗方式的不足均很突出。现阶段需要追寻一种新的分型方式,对后踝骨折进行系统、实用的分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张永铎潘德悦李学良赵文志
关键词:生物力学内固定后踝骨折手术入路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