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泽 作品数:42 被引量:623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更多>>
青藏高原南北向断裂带向阿拉善高原/贝加尔湖输水的同位素证据(摘要) 40a以来江河源头的气温上升了0.7-0.8℃,降水量和融雪量都增加了,试验表明水面蒸发量减少了126mm,但近20年来的观测表明,江河源头的径流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22%,江河源头减少的水源到底补给哪里了是... 陈建生 李孝泽文献传递 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气候变化过程 被引量:22 2017年 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锦界剖面磁化率、有机质含量、Ca CO3含量的分析,重建了7.5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环境与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7.5~4.6 ka BP,夏季风占主导,气候暖湿,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4.6~3.3 ka BP,气候突变为干冷并波动频繁;3.3~2.5 ka BP气候以干冷为主。另外,存在5次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7.0~6.8 ka BP、6.6~5.7 ka BP、4.6~4.1 ka BP、3.7~3.5 ka BP、3.3~2.5 ka BP。研究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杨帆 靳鹤龄 李孝泽 耿建伟 刘冰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磁化率 CACO3 全新世 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2006年 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是我国古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干旱环境的存在可据地层中风成沉积、风化沉积、水成沉积、古生物等信息综合确定。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的中、新生界干旱环境沉积记录分析表明,我国西北干旱沉积及其时代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约160Ma以来),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i1)晚侏罗世至古近纪(约160~24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为主;2)晚第三纪(约24.0~2.5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向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为特征;3)第四纪(约2.5Ma以来),以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为主。干旱环境在晚侏罗世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侏罗纪全球气温回升、北亚热带北界北推引起的。相比可见,新近纪温带干旱环境的形成主要与古特提斯海关闭、青藏高原及盆地外围山脉的隆升等构造运动引起内陆盆地干旱效应的加强有关。进而推知。我国西北在新近纪出现的温带内陆干旱环境既是盆地外围高原、山脉隆升的重要直接结果,也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直接形成因素。 李孝泽 董光荣关键词:干旱环境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带2012年“720”极端暴雨事件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9 2013年 2012年7月下旬,处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降水事件,使该区气象与气候预测面临新问题.7月20日河套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两个台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一个台站超历史阈值,属极端天气事件.利用常规及精细化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天气背景看,贝加尔湖低槽内冷空气侵入副高西侧的暖空气中,在对流层低层激发出低涡系统,低涡前侧的南风急流使南来水汽到达41°N以北,并在河套地区聚集.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维持在8~10 g·cm-1·hPa-1·s-1,大气比湿达12~17g·kg-1,为极端降水事件提供了丰沛的水汽.该事件是通过MCC强烈发展形成的,河套西北部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东移,河套南部新生的β中尺度系统发展并入MCS中,MCS系统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MCC中心的TBB值达-40~-83℃.近地面雷达监测显示,河套东北部、中部存在强雷达回波群,回波群内对流单体中心的反射率因子均达到50~55dbz,构成超级对流单体.地面上,不断新生的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存在于河套东北部并促发对流性暴雨.暴雨前期对流层低层增温作用显著,中高层"干侵入"使大气不稳定能量进一步增加.冷锋前暖空气强烈的上升运动促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该事件很可能与当前全球变暖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量减少,夏季风增强,雨带北移,使得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带发生前所未有的极端降水事件过程. 宋桂英 李孝泽 孙永刚 陈磊 江靖 荀学义毛沟剖面裂隙石膏ESR测年研究 2006年 用ESR测年方法,对毛沟剖面不同地层中裂隙石膏进行了年代测试,测试结果表明ESR测年数据与沉积地层年龄明显不符,测年结果可能与干旱环境和青藏高原隆起作用有关。 刁少波 业渝光 李孝泽关键词:ESR测年 临夏盆地 西藏土地沙漠化理论与防治技术体系 李森 杨萍 索朗旺堆 魏兴琥 董玉祥 张春来 陈怀顺 李孝泽 刘玉璋 张虎成 “西藏土地沙漠化理论与防治技术体系”是对西藏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20多年研究与示范工作的系统总结,其主要任务源自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成因与综合防治研究(2001-2003年)”、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关键词: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雅丹地貌研究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35 2011年 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研究较为薄弱。雅丹地貌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命名并开始研究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雅丹地貌的科学定义、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发育条件、形成发育过程、形成年代、与环境的关系和分类等8方面的进展和问题进行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明确科学定义;加强野外监测和室内定量研究;突破雅丹形成年代研究瓶颈,深化雅丹与环境关系研究;加大研究资助力度等4点建议。 牛清河 屈建军 李孝泽 董光荣 张克存 韩庆杰关键词:雅丹地貌 风蚀 兰州盆地石膏g=2.004峰平均寿命的估算 被引量:5 2004年 用热活化技术 ,对兰州盆地庄浪河剖面野狐城组地层中石膏样品的 g =2 .0 0 4峰ESR信号进行了平均寿命的估算。实验结果表明 ,一级动力学方程可能不适于 g =2 .0 0 4峰ESR信号平均寿命的估算。研究中采用几种方法估算了 g =2 .0 0 4峰ESR信号平均寿命 ,并进行了比较。用双二级动力学双活化能模式估算石膏g =2 .0 0 4峰ESR信号在 2 0℃时平均寿命为2 .2 2× 10 8a。 刁少波 业渝光 隋卫东 李孝泽关键词:兰州盆地 石膏 平均寿命 2013年夏季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两次极端降水事件对比 被引量:5 2016年 2013年夏季,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多次出现极端降水事件,引发气象灾害。为探寻其特征及成因,选择"6·30"、"7·14"两次典型极端降水事件,从天气尺度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热力动力条件、水汽来源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6·30"暴雨是华北小高压前的切变线产生;"7·14"暴雨是"北槽南涡"与台风北上共同作用的结果。2两次暴雨都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发展的结果。"6·30"暴雨突发性强,具有局地特点;"7·14"暴雨具有列车效应,持续时间长。3两次暴雨水汽来源不同。"6·30"暴雨水汽来源于南海;"7·14"暴雨是"北槽南涡"加上远距离台风输送的结果。4"6·30"暴雨是高压切变线西侧干、东侧湿,在锋区附近产生上升运动促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高空"干侵入"是"7·14"暴雨的促发机制。5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是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重要原因。 宋桂英 李孝泽 江靖 刘林春关键词:极端降水 夏季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 被引量:7 2002年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序列中的沉积构造测量、粒度分析及腐殖质夹层的14 C测年等结果 ,初步得出 :普若岗日冰原至少形成于 18kaBP ;冰原降水可能主要来自西风降水 ;18kaBP以来 ,冰原在总体上处于收缩过程 ,在约 10 8kaBP来 ,冰原西缘的零平衡线的年均水平退缩速率约为 0 88~ 1 0 2m·a-1,铅直升高速率约为 2 4~ 32mm·a-1. 李孝泽 姚檀栋 屈建军 张伟民关键词:普若岗日冰原 风沙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