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增嘉

作品数:206 被引量:2,972H指数:3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7篇期刊文章
  • 43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8篇农业科学
  • 18篇经济管理
  • 8篇文化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0篇玉米
  • 54篇小麦
  • 46篇土壤
  • 33篇套作
  • 30篇耕作
  • 22篇秸秆
  • 21篇冬小麦
  • 21篇农业
  • 21篇还田
  • 20篇间作
  • 19篇保护性耕作
  • 18篇秸秆还田
  • 14篇水分
  • 13篇生育
  • 13篇农田
  • 11篇土壤呼吸
  • 10篇栽培
  • 9篇水分利用
  • 9篇免耕
  • 8篇少免耕

机构

  • 199篇山东农业大学
  • 20篇河南科技大学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微山县农业局
  • 7篇东营职业学院
  • 7篇山东省农业科...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龙口市农业技...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山东轻工业学...
  • 4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榆林学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山东省作物生...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威海市农业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205篇李增嘉
  • 145篇宁堂原
  • 43篇焦念元
  • 33篇赵春
  • 30篇韩宾
  • 29篇韩惠芳
  • 28篇田慎重
  • 21篇江晓东
  • 17篇王瑜
  • 16篇李凤超
  • 14篇王芸
  • 13篇邵国庆
  • 13篇陈国庆
  • 12篇迟淑筠
  • 11篇仲惟磊
  • 11篇王浩
  • 10篇徐静
  • 10篇张智猛
  • 10篇赵秉强
  • 10篇米庆华

传媒

  • 13篇山东农业科学
  • 1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2篇作物学报
  • 11篇作物杂志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8篇山东农业大学...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玉米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第3届全国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耕作与栽培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高等农业教育
  • 3篇山东农业教育
  • 3篇现代农业与农...

年份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13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8篇2010
  • 10篇2009
  • 21篇2008
  • 19篇2007
  • 15篇2006
  • 15篇2005
  • 10篇2004
  • 1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省节水农作制度发展战略对策
在调查和分析了山东省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水环境恶化加剧、农业与非农业用水矛盾难以缓解等问题是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建立山东特色节水农业理论框架、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节水高效...
李增嘉宁堂原
关键词:节水农业农作制度
不同耕作措施对华北地区麦田CH_4吸收通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0年
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农田土壤CH4的吸收与排放对我国准确合理的估算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制定合理的农业减排和适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华北地区麦田5种不同耕作模式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CH4通量的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耕作模式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CH4通量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耕作处理都表现为CH4的净吸收汇。整个生育期,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耙耕≈旋耕>深松耕>免耕。CH4吸收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吸收通量白天高夜晚低。处理间比较,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免耕。结论: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CH4的吸收通量较高,但此种耕作方式不利于土壤耕层的保护,而耙耕、旋耕这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使表层土壤具有较好的保墒保肥能力,对土壤扰动小,且只比常规无秸秆还田的CH4吸收值低5.35%和6.31%,较有利于农业减排,所以从环境效益和土壤保护这两个方面来看,耙耕和旋耕这两种保护性耕作处理较为理想。
田慎重宁堂原李增嘉王瑜李洪杰仲惟磊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华北平原秸秆还田
现代循环农业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被引量:9
2010年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4R+3U+2E→1RUE"的现代循环农业原则与目标体系:即新4R原则包括再利用(Reuse)、再联合(Reunit)、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制化(Regulating);3U分别为用养统筹(Unification of land use and soil improvement)、农牧统筹(Unification of crop and livestock)和城乡统筹(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2E是指循环农业强调经济效益(Economic)和改善环境(Environment)的同步实现;1RUE是指循环农业要实现最高的资源利用效率(Resource Use Efficiency),显著提高肥、水、土、光、热等的资源利用效率。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循环农业在粮食生产中的功能及主要发展模式。提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正确处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政府与市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区域间循环、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的理论与保障体系创新。
宁堂原李增嘉韩惠芳
关键词:现代循环农业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
少免耕模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土壤耕作影响土壤呼吸。为了研究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高产灌溉农田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了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土壤耕作模式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土壤呼吸速率翻耕>旋耕>耙耕>免耕,平均分别为515.70,491.08,485.63,455.65 mg/(m2.h),模式间差异显著。各模式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最大。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全年秸秆腐解率分别为91.94%,89.72%,86.86%和66.22%,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3年定位试验后,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66,8.62,8.93,8.07 g/kg,皆高于定位试验开始时的7.61 g/kg,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农田土壤为碳汇,旋耕和耙耕两种模式的碳汇功能最强。
江晓东迟淑筠宁堂原李增嘉
关键词:少免耕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含量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沼液还田、有机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施肥),以常规玉米郑单958为对照,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高油玉米5580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秸秆还田方式下高油玉米5580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均大于常规玉米郑单958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变化与玉米生育进度保持一致,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4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贡献为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还田>沼液还田>常规施肥,而对它们间关系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则为有机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沼液还田>常规施肥。结果表明,种植用于饲用途径高油玉米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秸秆经过不同处理还田后对玉米均有增产效果,尤其有机肥还田增产效果显著(高油5580增产9.25%,郑单958增产27.43%)。可见,土壤碳氮及产量的变化不仅受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玉米用途对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刘玲刘振杨贵运李晓莎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商艳丽马俊然
关键词:土壤碳土壤氮
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研究被引量:33
1993年
1984年秋—1991年秋连续7年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还田比对照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提高生物活性的作用,使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提高了作物单产。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加长,培肥与增产效果愈明显。但秸秆直接还田有可能使农田杂草和某些病虫危害加重。土壤肥力系统测定亦表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近800kg的农田上,常规施肥的对照区,其肥力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配合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则在增产粮食的前提下,农田土壤肥力水平逐渐提高,是用养结合的好途径。
薛坚赵秉强李凤超李增嘉
关键词:秸秆还田肥料
优质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品质差异被引量:7
2005年
用10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在山东分属5种土壤类型的11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优质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表现较好的分别为河潮土、棕壤和砂姜黑土,河潮土上表现较好的品种为PH96-39、优麦2号、济麦20;棕壤土上为PH96-39、优麦2号、PH988-2;砂姜黑土上为PH96-39、优麦2号、济麦20,但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有所不同。变异分析表明,品质性状普遍看好的品种在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变异系数较大。
王浩马艳明赵春刘志勇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
关键词:小麦品种(系)土壤类型
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1年
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设置了除草和不除草处理,研究了其对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杂草与小麦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麦田杂草主要有7种,分别是麦蒿(Descum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k)、燕麦(Avena sativaL.)、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L.)、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Bieb.)、繁缕(Stellaria media(L.)Vill.)、麦家公(LithospermumarvenseL.)。在未除草条件下,免耕、深松的杂草总密度显著提高;而在除草条件下,杂草密度显著下降。免耕、深松、常规耕作在未除草条件下,优势杂草种类为麦蒿、荠菜,旋耕、耙耕条件下的优势杂草为麦蒿;而除草后各处理的优势杂草均只有麦蒿。耙耕、常规耕作措施在未除草条件下杂草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无论哪种耕作措施,除草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其中以深松耕作结合除草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在小麦抽穗期,未除草处理杂草株高接近或高于小麦株高,会造成杂草与小麦间的光竞争,对小麦的生长状况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
田欣欣薄存瑶李丽徐东东宁堂原韩惠芳田慎重李增嘉
关键词:耕作措施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小麦产量
不同耕作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被引量:31
2012年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常规耕作处理和免耕处理土壤表现为CH4的吸收汇、CO2、N2O的排放源。CH4日均吸收通量: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免耕(PZ);CO2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N2O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相关性分析表明,常规耕作及免耕条件下CO2、CH4、N2O通量日变化与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温室气体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矫正系数和回归分析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4—6月),CO2的最佳观测时间段在8:00—10:00,CH4为8:00—10:00,N2O为8:00—12:00。
田慎重宁堂原迟淑筠王瑜王丙文韩惠芳李成庆李增嘉
关键词:耕作措施温室气体日变化
粮果立体种植种的关系的研究
李增嘉李凤超冷寿慈
关键词:种植业粮食作物果树作物果树间作作物立体农业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