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飞滨

作品数:1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创面
  • 8篇干细胞
  • 8篇表皮干细胞
  • 7篇愈合
  • 7篇糖尿
  • 7篇糖尿病
  • 7篇创面愈合
  • 5篇神经再生
  • 5篇P物质
  • 4篇烧伤
  • 3篇糖尿病大鼠
  • 2篇神经肽
  • 2篇负压
  • 2篇感觉神经肽
  • 2篇感觉神经肽P...
  • 1篇血液灌注
  • 1篇严重烧伤
  • 1篇移行上皮
  • 1篇引流
  • 1篇引流装置

机构

  • 11篇惠州市中心人...
  • 7篇南昌大学第一...
  • 3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5篇朱飞滨
  • 7篇刘德伍
  • 4篇彭燕
  • 4篇钟清玲
  • 3篇邵盈
  • 3篇方向京
  • 2篇李勇铁
  • 2篇张红艳
  • 2篇徐俊赐
  • 1篇王联群
  • 1篇李挺
  • 1篇蓝蔚
  • 1篇薛春利
  • 1篇宁璞
  • 1篇刘繁荣
  • 1篇周孝亮
  • 1篇杨祖贤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当代临床医刊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β-连环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特征及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SD大鼠皮肤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表皮β-连环素(β-catenin)、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角蛋白19(keratin19,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糖尿病皮肤难愈创面修复中的意义。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DM组和正常对照组。DM组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第4周取大鼠背部全层皮肤,并取正常皮肤标本作为对照,行HE染色及β-catenin、PCNA、K19和β1整合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表皮厚度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平均值。结果:DM组皮肤组织表皮β-catenin、PCNA、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皮肤(P<0.01)。DM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表皮厚度[(12.45±1.46)μm vs(22.9±2.28)μm,P<0.01]及皮肤中β-catenin(169.78±37.29vs217.88±23.51,P<0.01)、PCNA(143.17±19.82vs175.05±20.84,P<0.01)、K19(139.54±20.69vs168.96±17.97,P<0.01)和β1整合素(150.58±19.98vs181.79±15.94,P<0.01)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平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表皮β-catenin、PCNA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且创面难愈的重要机制之一。
钟清玲刘德伍刘繁荣彭燕王联群朱飞滨
关键词:糖尿病表皮干细胞Β-连环素增殖细胞核抗原创面愈合
创缘移行上皮植皮技术修复慢性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
2022年
目的 探究创缘移行上皮植皮技术修复慢性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创缘移行上皮植皮技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16例一次植皮后创面愈合,8例行二次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老年患者因创面大行五次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 应用创缘移行上皮植皮技术可修复难愈创面,是安全、无痛、有效、经济、便于推广的修复难愈创面新技术,为慢性难愈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治疗技术。
朱飞滨
关键词:移行上皮慢性难愈创面
P物质联合表皮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
<正>目的:观察P物质联合表皮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作用,为糖尿病创面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技术方法,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取健康SD大鼠皮肤标本,采用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联合消化法分...
刘德伍朱飞滨张红艳徐俊赐彭燕钟清玲李勇铁
文献传递
负压吸疱术修复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换药方法与负压吸疱术修复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负压吸疱术)和观察组(传统换药),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创面愈合率、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0、15、30d内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本次研究表明负压吸疱术修复烧伤残余创面,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感染,避免感染加深和扩大创面,且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方向京朱飞滨薛春利李挺杨祖贤徐俊赐
关键词:烧伤残余创面表皮移植
惠州市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防体系建立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分析惠州市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小儿烧伤预防体系建设要点。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惠州市内的甲等医院内的2011~2015年住院小儿烧伤病例17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对比不同性别相关指标。结果 男女不同年份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份的患儿占比呈波动变化,但总体上看呈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最高水平。男性学龄前占比58.7%低于女性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轻度烧伤占17.8%、中度烧伤占40.3%、重度烧伤占22.6%、特重度烧伤占19.3%;男性轻度烧伤占20.6%、中度烧伤占49.3%、重度烧伤占14.4%、特重度烧伤占15.7%;男女烧伤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烧伤范围1%~100%TBSA,平均烧伤(11.3±11.4)%TBSA。合计烧伤3473处,多见多部位烧伤,四肢烧伤发生率46.2%,其次为躯干19.4%,再次为头面部17.6%,男性躯干烧伤、四肢烧伤发生率高于女性,头面部烧伤发生率低于女性,男女烧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痊愈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原因中烫伤占90.3%、火焰烧伤占8.7%、其他占1.0%,地点为城市占29.4%、城乡结合部占26.2%、农村占44.4%,时间在18:00~次日8:00占13.8%、夏秋季节占48.3%。男性烫伤率低于女性,火焰烧伤率高于女性,男女烧伤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位于农村的比例高于女性,位于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的比例低于女性,男女烧伤地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18:00~次日8:00比例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惠州市烧伤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烧伤患儿中学龄前占比较高,学龄前家属管理不到位、照料不到位、意外导致烫伤多见,学龄后小儿安全意识不足,男性用火烧伤发生率上升;需加强学校内的安全意识教育,在妇幼保健院针对年轻母亲
朱飞滨
关键词:小儿烧伤流行病学
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特性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有关糖尿病皮肤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特性研究较少。目的:探索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生物特性,为糖尿病难愈创面的防治及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取成模糖尿病和正常大鼠背部全层皮肤,采用酶消化联合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培养大鼠表皮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克隆形成,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克隆形成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软件鉴定K19、β1-integrin阳性表达和测定阳性细胞的积分吸光度(IA)值。结果与结论:糖尿病组大鼠表皮干细胞原代贴壁数量较少,其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皮干细胞的K19、β1-integrin均呈阳性表达,糖尿病组阳性细胞的I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运用酶消化联合Ⅳ型胶原黏附法可以实现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较正常皮肤增殖能力弱,这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创面难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朱飞滨刘德伍张红艳彭燕钟清玲李勇铁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糖尿病体外培养创面愈合
烧伤早期应用IHF联合HP防治脓毒症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早期应用间歇性血液滤过(IHF)联合血液灌注流(HP)防治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入院治疗的烧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5)及对照组(n=25)。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进行IHF+HP治疗(伤后4、6、8、11 d)。记录两组患者伤后4、6、8、11、15 d的体温(BT)、心率(HR)和呼吸频率(BPM);白细胞数量(WBC)、中性粒细胞(NEUT)、尿素氮(BUN);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迁移率簇蛋白-1(HMGB-1);LPS和PCT。结果研究组伤后4、6、8、11、15 d的HR、WBC、BUN、IL-1、TNF-α、HMGBI、LPS和L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除伤后4 d外,其余天数BP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除伤后6 d外,其余天数B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除伤后8 d外,其余天数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HF+HP的治疗方案对严重烧伤患者是可行有效的,能够防治脓毒症的发生。
方向京朱飞滨
关键词:严重烧伤脓毒症
P物质联合表皮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生物特性,观察P物质联合表皮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的影响,为糖尿病创面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技术方法,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⑴S...
朱飞滨
关键词:糖尿病创面创面愈合干细胞移植神经再生
双歧杆菌治疗放射性肠炎的肠道菌群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治疗放射性肠炎的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收的放射性肠炎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目,并比较2组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目;统计观察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数目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数目均多于治疗前(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大肠杆菌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皮疹2例、神经毒性1例、水肿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15%(4/6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放射性肠炎可提高整体疗效,且调节肠道菌群,值得推广应用。
邵盈朱飞滨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肠道菌群变化
流体悬浮式烧伤治疗床对大面积烧伤救治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流体悬浮式烧伤治疗床对大面积烧伤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5~57岁大面积烧伤(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患者48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休克期过后使用流体悬浮式烧伤治疗床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指标、感染率(创面脓毒症和或败血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创面结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感染期体温等基本指标中,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5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0.00%,对照组死亡率8.33%。结论:流体悬浮式烧伤治疗床能够有效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快,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且强度小,创面感染控制好,感染期平均体温低,病程生命征稳定,生存率高。
朱飞滨邵盈方向京
关键词:大面积烧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