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新生代
  • 2篇晚新生代
  • 2篇裂变径迹
  • 1篇新疆西准噶尔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断裂
  • 1篇晚古生代
  • 1篇晚古生代以来
  • 1篇西准噶尔
  • 1篇构造样式
  • 1篇古生代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朱自虎
  • 2篇龚俊峰
  • 2篇季建清
  • 2篇孙东霞
  • 2篇赵磊
  • 2篇徐芹芹
  • 1篇何国琦
  • 1篇陶涛
  • 1篇涂继耀
  • 1篇侯建军
  • 1篇王丽宁

传媒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博格达-哈尔里克山晚新生代压扭性变形与隆起成山
压扭性走滑变形是陆内变形的最主要样式之一,并且是陆内造山系统得以形成的最基本构造样式。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绵延上千公里的博格达-哈尔里克山,是研究新生代山脉形成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很多学者提出了这一地区的造山机制,但...
朱自虎
关键词:晚新生代造山带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被引量:28
2009年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一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徐芹芹季建清龚俊峰赵磊涂继耀孙东霞陶涛朱自虎何国琦侯建军
关键词:晚古生代走滑断裂西准噶尔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晚新生代压扭性变形与隆起成山被引量:6
2010年
压扭性走滑变形是陆内变形的最主要构造样式之一,并且是陆内造山系统得以形成的最基本构造样式。位于天山东部的博格达—哈尔里克山链,横亘在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是研究新生代山脉形成理想的野外实验室。本文结合压扭造山带的研究,通过野外地质填图、遥感解译和DEM分析,裂变径迹测试等研究,确认博格达—哈尔里克山与山脉隆起相关的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压扭性走滑断裂,认为它是晚新生代压扭造山带(transpressional orogen)。主要证据是:首先博格达—哈尔里克山与山脉隆起相关的构造变形为北东东70°走向和北西西290°走向,山脉两侧呈现向盆地方向的逆冲冲断构造,体现了近南北向为构造主压应力场特点;其次天池河床砂岩屑AFT分析出的年龄峰值集中在42.8 Ma(62.8%)、18.8 Ma(29.0%)、3.2 Ma(8.2%),表明样品所代表的流域地质体在42.8 Ma、18.8Ma、3.2 Ma经历了3次冷却事件。依据裂变径迹等年龄投影圈闭图显示博格达山裂变径迹年龄存在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基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压扭造山模式也可以解释整个天山晚新生代山脉强烈隆升。
朱自虎季建清徐芹芹王丽宁孙东霞龚俊峰赵磊
关键词:裂变径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