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群峰

作品数:36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建筑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地基
  • 12篇淤泥
  • 9篇预压
  • 8篇固结
  • 7篇淤泥地基
  • 7篇吹填
  • 7篇吹填淤泥
  • 5篇堆载
  • 5篇堆载预压
  • 5篇真空预压
  • 5篇排水板
  • 5篇筑堤
  • 5篇加固效果
  • 5篇固结度
  • 5篇沉降
  • 4篇模型试验
  • 4篇充填
  • 3篇地基加固
  • 3篇堰塞坝
  • 3篇预压法

机构

  • 36篇南京水利科学...
  • 6篇河海大学
  • 1篇江苏省水利厅
  • 1篇南京瑞迪建设...

作者

  • 36篇朱群峰
  • 24篇杨守华
  • 19篇高长胜
  • 14篇张凌
  • 12篇占鑫杰
  • 7篇王年香
  • 6篇李东兵
  • 6篇何宁
  • 4篇顾行文
  • 4篇汪璋淳
  • 3篇黄康理
  • 3篇米占宽
  • 3篇周彦章
  • 2篇汪肇京
  • 2篇周荣官
  • 2篇章为民
  • 2篇庞彬
  • 2篇任国峰
  • 1篇王保田
  • 1篇王芳

传媒

  • 6篇水利水运工程...
  • 5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岩土力学
  • 2篇水运工程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工程勘察
  • 1篇河南科学
  • 1篇吉林地质
  • 1篇铁道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第24届全国...
  • 1篇第八届全国工...
  • 1篇第四届塑料板...

年份

  • 6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西部湖沼相淤泥工程特性研究
2022年
吉林西部湖沼相淤泥呈流塑状,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细颗粒含量高,具有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渗透性差、排水固结特性差的工程特性。由于历史沉积的原因,流塑状淤泥层埋藏深厚且空间分布不均,各区段淤泥层厚度不均且物理力学特性存在差异。本文从物理力学性质、现场监测成果、反演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湖沼相淤泥的工程特性,为工程实际提供了参考,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可推广到吉林西部类似工程建设的应用。
于仲离许小龙占鑫杰朱群峰张青民
关键词:反演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控制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采用自主研制的环形水槽试验装置,研究了水动力条件下河道底泥的污染物释放特性,开展了原位覆盖和原位固化对底泥污染物释放控制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河道水流速度直接影响底泥污染物的释放特性;底泥随流速逐渐增大分别呈现"未起动"、"少量动"和"普遍动"三种状态。流速小于起动流速时,底泥未起动,上覆水中污染物释放量、浊度与静水条件接近。流速大于起动流速时,底泥大幅起动,上覆水中污染物释放量大幅增加。原位覆盖和原位固化均能有效控制底泥污染物的释放。与未处理相比,原位覆盖后的污染物控制率能达到60%~90%,砂层的压重作用避免底泥大规模起动,进而导致上覆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幅降低。原位固化后的污染物控制率为97%,但固化会导致上覆水p H升高使水体呈碱性。
占鑫杰许小龙张青民徐超朱群峰杨守华
关键词:河道底泥污染物原位覆盖
充填泥袋筑堤关键技术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以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工程为依托,对以疏浚淤泥为充填材料的充填泥袋筑堤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的结果表明:(1)充填泥袋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竣工后变化很小,从沉降安全上考虑,黏粒含量不宜大于22%;(2)泥袋的沉降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不排水强度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3)泥袋堤体的沉降在堤体范围内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在筑堤的过程中,堤身发生比较大的压缩;(4)泥袋堤体失稳时,变形主要表现为沉降,水平变形较小,表现为圆弧滑动破坏型式.
王雪奎王年香顾行文朱群峰
关键词:离心试验
排水板施工自动记录仪的推广应用
对排水板施工长度自动记录仪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排水板施工长度自动记录仪研制成功后,曾先后地宁杭高速公路、厦门国际货柜码头、浙江里墩水库等工程的排水板施工中应用过。将其安装在几种不同型号的插板机上,共记录300万m。记...
张凌朱群峰李东兵高长胜杨守华
关键词:记录仪排水板质量管理
考虑板土相互作用的排水板通水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研究排水板在实际工况下的通水特性,研制排水板纵向通水量测试新仪器,采用室内真空预压模型试验、堆载预压模型试验和直接充灌淤泥等方法来制作板土单元体(试样),并开展板土单元体(试样)通水能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充灌淤泥法、堆载预压法还是真空预压法,高性能排水板通水量均大于现行规程试验结果,而普通排水板通水量均小于现行规程试验结果,现行规程方法高估了真空预压后普通排水板的通水能力。对比结果表明:高性能排水板在堆载预压后通水能力与真空预压后通水能力接近,而普通排水板在堆载预压后通水能力明显高于真空预压后通水能力。因此,对于变形大且固结时间长的新近吹填淤泥地基加固工程应优先选用高性能排水板。
朱群峰高长胜高长胜张凌占鑫杰明经平
关键词:模型试验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寒区筑坝工程中的应用
2023年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是中国沿海地区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但在北方地区筑坝工程中缺少工程案例和施工经验,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插板工艺、密封墙工艺对复杂地层适应性不明确,大体积坝体堆载后密封膜的密封效果未知,冬季低温冻结力会破坏饱水的密封和排水系统。为此依托中国北方某土坝工程,选取先导试验段,分别开展塑料排水板插板工艺试验、密封墙成墙试验、密封膜保护试验和坝基防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履带式振动插板工艺能有效穿透上覆硬壳层,其施工效率优于引孔+振动插板工艺;采用1.2 m双排泥浆搅拌墙方案能起到良好的负压密封效果;在密封膜表面铺设无纺布、编织布,过渡层采用轻型压实能有效保护真空密封膜。在土坝上层和坡脚填筑2 m的防冻层,可有效防止地基土层和排水系统冻结,冬歇期后真空排水系统可正常运行。
占鑫杰杨守华朱群峰米占宽赵士文于仲离滕昊
关键词:寒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土地基
连云港港区深厚淤泥地基筑堤数值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连云港徐圩港区淤泥层深厚,土质条件差,拟在淤泥地基上修筑斜坡堤。准确开展筑堤后地基固结预测分析,可优化设计,并为港区后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采用能较好反映超软淤泥性质的修正剑桥模型,模拟斜坡堤分级施工过程,采用不同涂抹效应参数进行计算,通过与实测结果对比以确定海上排水板施工的合理涂抹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当涂抹区井径比s=5,渗透系数降低比k_h/k_s=5时,原位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要满足油气管廊基础对工后沉降的要求,应保障排水板施工质量,同时堤身预压时间不低于13个月。
占鑫杰高长胜高长胜杨守华朱群峰庞彬
关键词:斜坡堤数值模拟反分析修正剑桥模型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被引量:1
2005年
介绍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大致机理,并通过工程运用实例,对工程实际中的地表沉降,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进行现场监测,实践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具有提高加荷速率、缩短工期、提高加固深度及减少工后沉降等优点.
李东兵杨守华张凌朱群峰高长胜
关键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固结度工后沉降地基强度
充填土袋堤变形与稳定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疏浚土及吹填泥作为充填料的土工织物充填袋筑堤技术得到极大关注。本文针对连云港疏浚土,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充填土袋堤体与地基的变形和整体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充填土袋堤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竣工后沉降变化很小,在堤体范围内沉降呈堤中心大、两边小的锅形分布。充填土黏粒含量对堤身的压缩变形影响较大,充填黏性土与充填砂性土相比,竣工期堤身压缩变形约高11%,竣工一个月后堤身压缩变形约高13%。堤体与地基失稳破坏为圆弧滑动破坏型式,充填黏性土堤稳定安全系数为1.19,充填砂性土堤的稳定安全系数为1.41,表明充填黏粒含量高达32.5%的黏性土筑堤能满足整体稳定要求。
王年香顾行文任国峰高长胜朱群峰
关键词:离心模型试验
冲击碾压加固松散堰塞坝料的细观机制研究
2023年
为系统研究冲击碾压过程中松散堰塞坝料的细观密实机制,基于自行设计的可视化冲击碾压模型装置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不同冲击碾压参数对堰塞坝料地基的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及颗粒位移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冲击碾压加固过程是冲击和碾压两者共同作用,由于水平冲击作用,冲击点下方地基的变形具有非对称性。“高速轻轮”的施工参数会强化冲击效果,弱化碾压效果,造成地基表面平整性差。堰塞坝料冲击轮加固过程中的最大位移发生在三边形冲击轮圆弧面较平滑处与土体接触时,随后由于模型冲击轮重心上升,地基出现部分弹性回弹。提高冲击轮的牵引速度能够促进冲击能量向深层传递,但水平影响宽度有限;提高冲击轮的质量则能促进能量向两侧水平方向传递,但影响深度有限。对于模型试验的易贡堰塞坝料地基,冲击碾压最佳牵引速度约为0.75 m/s。结果可为堰塞坝料地基的冲击碾压浅层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李文炜占鑫杰王保田朱群峰许小龙左晋宇王家辉
关键词:冲击碾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