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家林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基因
  • 5篇转基因
  • 5篇棉铃
  • 5篇棉铃虫
  • 5篇基因漂移
  • 4篇棉花
  • 4篇基因棉花
  • 3篇转基因棉
  • 3篇转基因棉花
  • 3篇交配
  • 3篇交配行为
  • 2篇蛋白
  • 2篇对转
  • 2篇性信息素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安全
  • 2篇趋光行为
  • 2篇抗虫
  • 2篇昆虫
  • 2篇基因逃逸

机构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6篇北京出入境检...
  • 4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柳州市农业技...

作者

  • 15篇朱家林
  • 11篇张青文
  • 11篇刘小侠
  • 7篇闫硕
  • 5篇朱威龙
  • 5篇贺娟
  • 3篇张璟
  • 3篇秦萌
  • 3篇刘慧
  • 2篇赵守歧
  • 2篇潘李隆
  • 2篇牛建群
  • 2篇李慧婷
  • 2篇王璐
  • 1篇李贞
  • 1篇汪飞
  • 1篇许匡
  • 1篇刘彦君
  • 1篇刘振春
  • 1篇曹永斌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口岸卫生控制
  • 1篇Agricu...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速对转基因棉花基因漂移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在转基因作物全球商业化推广的20年间,公众对基因漂移生态安全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本试验以转基因双价棉SGK321(Cry1Ac/Cp TI)为花粉供体,常规棉"石远321"和"中棉35"为花粉授体,借助PCR和蛋白检测技术,研究温室中3种风速(0.54、0.92和1.27 m·s-1)条件下的Cry1Ac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石远321"作为花粉受体时,基因漂移频率受风速影响,低风速下最高,高风速下最低;"中棉35"作为花粉授体时,基因漂移频率整体较低,不受风速影响;基因漂移频率与所选择的花粉受体品种有关,"石远321"(转基因棉亲本)(10.63%)作为花粉受体时基因漂移频率高于"中棉35"(2.50%);转基因棉花基因漂移频率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区与非转基因作物之间距离的增加而下降。本试验为风介导的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闫硕朱家林朱威龙秦萌刘慧赵守歧王璐张璟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基因漂移转基因棉花生态安全
棉铃虫复眼中Clock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克隆并分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复眼Clock(Clk)生物钟基因的c DNA序列,探讨棉铃虫复眼中Clk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及其表达水平的影响因子,以确认其在复眼中是否起着调节生物节律的功能,为理解复眼中生物钟基因网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2日龄棉铃虫复眼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末端扩增技术克隆棉铃虫Clk生物钟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得到的棉铃虫CLK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棉铃虫成虫不同器官(头、胸、腹、足、翅、脑、触角、复眼)中Clk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设置不同的光周期环境,检测复眼中Clk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通过在暗期设置6 h不同波段光(UV、蓝光和绿光)照射,检测复眼中Clk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设置棉铃虫雌雄蛾交配处理,检测交配结束0 h和3 h复眼中Clk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饥饿处理棉铃虫雌雄蛾,检测复眼中Clk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得到棉铃虫Clk生物钟基因的c DNA序列,命名为He CLK(Gen Bank登录号为KM233158),开放读码框1 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理论推测分子量(Mw)为69.32 k D,等电点(p I)为5.71。推导得到的氨基酸序列具有3个跨膜拓扑结构,包含多个昆虫CLK蛋白的保守区域(PAS和HLH),其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7%和74%。与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和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53%和52%。q RT-PCR结果表明在检测的成虫器官中,He CLK在复眼中表达水平最低,触角中表达水平最高。在14L﹕10D光周期下,复眼中He CLK的表达量在白天增高,夜晚下降。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在1 d黑暗下可以持续,而在持续黑暗下固有表达节律消失。复眼中He CLK的表达水平�
闫硕闫硕张馨方张馨方秦萌刘慧朱家林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棉铃虫复眼光感受器外周组织
低剂量^(60)Co-γ辐射对棉铃虫蛾羽化、寿命、趋光行为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阐明低剂量辐射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生长发育、成虫趋光行为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影响,本试验设置5个辐照剂量,记录棉铃虫蛾羽化率、畸形率及寿命;通过趋光行为学试验和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检测了辐照(50Gy)前后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20Gy剂量辐照下,雌雄棉铃虫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6.67%和20.00%,畸形率均升高了10.00%,10,30,40和50Gy辐照对棉铃虫蛾羽化率、畸形率、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2)无论是光期还是暗期,辐照后的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均有所上升,其中趋光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光期3日龄雌虫(28.33%±3.33%至91.67%±4.41%);性信息素滴度提升量最大的是暗期5日龄雌蛾(36.27±4.26ng至59.13±4.63ng)。50Gy辐照剂量会促进棉铃虫蛾的趋光行为和信息素的合成,且棉铃虫蛾趋光率在设置的5个辐照剂量下无显著性差异。(3)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随着羽化日龄的增加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趋光率变化最大的是辐照组光期雌虫和辐照组暗期雄虫(二者均为91.67%±4.41%至3.33%±1.67%);性信息素滴度变化最大的是辐照组暗期雌虫(71.00±5.22ng至3.63±1.47ng)。(4)在大多数处理中,羽化率、畸形率、寿命及趋光率不存在雌雄差异。本研究为探讨辐照后棉铃虫趋光行为和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利用物理、化学通讯信息调控棉铃虫行为提供了新思路,对害虫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闫硕朱家林张璟朱威龙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棉铃虫羽化趋光行为性信息素
光对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力求建立一种准确鉴定室内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烟青虫H.assulta(Guenée)及其杂交种的分子技术,探讨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的可能。【方法】室内暗期设置0.5 lx黑光灯和白炽灯,测定不同配对模式下3日龄处女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杂交率;筛选可区分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交种家族的微卫星位点;于架设有黑光灯的温室内释放棉铃虫和烟青虫混合种群,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子代微卫星位点大小。【结果】两种蛾类在任何一种配对模式下均可杂交,混合种群处理杂交率为2.92%,且均为烟青虫雌蛾与棉铃虫雄蛾配对交配;黑光灯、白炽灯和黑暗条件下杂交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的Har SSR1、Har SSR9和Har SSR10在两种蛾类上的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不一样;两年温室实验共鉴定360头子代,混合种群中未检测到杂交后代。【结论】交配笼中棉铃虫和烟青虫能进行种间杂交,弱光不能提高二者杂交率;混合种群处理只发现一种杂交配对模式,说明了棉铃虫雄蛾的交配竞争能力更强;成功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种家族,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两年温室实验未检测到杂交种,说明2种蛾类之间存在着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
闫硕李慧婷朱家林刘彦君张璟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光强度黑光灯交配行为微卫星分子标记杂交
夜蛾复眼视觉与灯诱反应被引量:8
2017年
昆虫栖息环境复杂多变,从山川到峡谷、从平原到河流、从沙漠到洞穴,复杂的光环境与昆虫发达的视觉系统相适应。蛾类视觉对于搜寻食物和配偶、躲避天敌和不安全因素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夜蛾复眼宏观结构入手,综述视觉基因表达模式及其生物学意义,意在探讨夜蛾在田间灯诱环境下的趋光和交配繁殖行为,一方面从分子角度上揭示夜行性蛾类对光的高度适应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灯光诱杀技术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加深基层农技人员对灯诱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闫硕秦萌赵守歧王璐朱家林刘慧
关键词:夜蛾灯诱趋光行为交配行为
风、蜜蜂因素对转Cry1Ac基因棉花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在温室内人工创造风力和释放传粉昆虫蜜蜂的条件下,应用PCR和蛋白试纸条结合的方法检测外源Cry1Ac基因通过花粉漂移至非转基因棉的频率和距离。结果表明:风力处理和蜜蜂处理的基因漂移频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漂移至非转基因亲本棉石远321的频率显著高于陆地棉中棉所35和海岛棉吉扎1号。漂移至石远321的频率随距离远近差异显著,而漂移至中棉所35和吉扎1号的频率在不同距离上差异不显著。风力处理共检测到阳性样本72个,在检测范围内,漂移至石远321的最远距离为25.6 m,漂移至中棉所35和吉扎1号的最远距离均为19.2 m。蜜蜂处理中共检测到阳性样本75个,在检测范围内,漂移到常规棉的最远漂移距离均达到设置最远处36 m,并在此处达到峰值。本研究可为转基因棉花基因漂移生态风险性评估提供参考。
贺娟朱威龙朱家林潘李隆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转BT基因棉花基因漂移安全性评估
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模式检测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并检测棉铃虫α、β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棉铃虫3龄幼虫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HeTubA),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棉铃虫α、β-微管蛋白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成虫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得到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JQ069957)。序列分析表明,HeTubA开放阅读框1 353 bp,编码45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氨基酸序列包含多个α-微管蛋白保守区。与其它一些昆虫的一致性分析表明,HeTubA与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及家蚕(Bombyx mori)的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α-微管蛋白基因在长期进化中非常保守。荧光定量PCR表明,棉铃虫α、β-微管蛋白基因不具有生长发育阶段及成虫器官特异性,且二者均在复眼表达高,腹部表达低;HeTubA在末龄幼虫期和蛹期高水平表达,HeTubB在末龄幼虫期和成虫期高水平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对2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检测,进一步进行了蛋白质3D结构的构建,可用于深入研究2种微管蛋白基因的功能及开发新型杀虫剂。
闫硕朱家林朱威龙潘李隆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棉铃虫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光强度对棉铃虫交配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为阐明光强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交配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4个光照强度(0,0.5,5.0和50.0 lx),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分别通过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和解剖雌虫受精囊的方式,检测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的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和交配率。【结果】在强光(50.0lx)下,棉铃虫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长,求偶持续时间最短,求偶次数最少,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交配率也属于最低。在微光(0.5 lx)下,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短,求偶持续时间最长,求偶次数最多;雌蛾性信息素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暗期后段求偶率高达40%。【结论】强光(50.0 lx)可以抑制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性信息素的合成及交配;微光(0.5 lx)可以促进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相对黑暗环境(0 lx),微光(0.5 lx)还可以促进棉铃虫快速(1 h)完成交配,微光(0.5 lx)对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求偶和性信息素的合成没有必然联系。本研究可为探讨光对夜蛾交配行为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可为利用物理、化学通讯信息调控夜蛾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闫硕李慧婷朱威龙朱家林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棉铃虫光强度求偶行为交配行为性信息素
Comparison between Two Methods for Detecting Gene Flow an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2011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test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wo commonly used methods PCR detection and protein detection for detecting gene flow,and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istency.[Method] 1 769 samples of three varieties under three treatments(wind,bee and control)were detected with both methods.[Result] There was phenomenon in field that Bt gene was transferred into F1 generations but couldn't express,that meant,the result of PCR detection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protein detection.By compar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it was proved that wind and bee treatments didn'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gene flow.However,the Bt gene expression rate in bee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wind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gene flow.
贺娟朱家林刘小侠张青文
关键词:PCR
风向因素对转基因抗虫棉花基因漂移效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在转基因作物获准进行环境释放并实行大面积商品化推广的同时,基因漂移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以含有双价抗虫基因(Bt/CpTI)的转基因棉花SGK321为花粉供体材料,以常规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石远321、中棉35、吉扎1号为花粉受体材料,在温室中人工创造定向风和非定向风条件,应用PCR与蛋白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外源基因发生基因漂移的效率。结果表明:随着与转基因棉花SGK321距离的增加,外源基因转移至非转基因棉花的基因漂移频率呈现波动性变化。在定向风处理中,基因漂移频率在距离转基因棉花6.4m处达到峰值33.33%,在测定范围内基因漂移最远距离为25.6m;而在非定向风处理中,基因漂移频率在距离转基因棉花12.8m处达到峰值36.67%,在测定范围内基因漂移最远距离为36m。非定向风可显著提高转移至海岛棉吉扎1号的基因漂移频率。外源基因从SGK321转移至其非转基因亲本石远321的基因漂移频率显著高于转移至陆地棉中棉35和海岛棉吉扎1号的漂移频率。为转基因棉花的生态安全性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朱家林贺娟牛建群张青文刘小侠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BT基因基因逃逸生物安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