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春歌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压
  • 3篇心电
  • 2篇电图
  • 2篇动态血压
  • 2篇动态血压监测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血压监测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脉压
  • 2篇高血压
  • 2篇高血压患者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僵硬
  • 1篇动脉系统
  • 1篇新药
  • 1篇新药研发

机构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太原市第二人...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曹春歌
  • 9篇王红宇
  • 3篇张晓敏
  • 3篇薛文生
  • 1篇李俊伟
  • 1篇楚建民
  • 1篇肖传实
  • 1篇杨丽兰
  • 1篇刘志宏
  • 1篇吴文军
  • 1篇齐志芬
  • 1篇张红宇
  • 1篇郭娜
  • 1篇刘霄燕
  • 1篇王建理
  • 1篇王素琴
  • 1篇张小敏
  • 1篇任笑异
  • 1篇张华
  • 1篇王靖

传媒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常人动态动脉僵硬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及与24h脉压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是新近提出的反映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动力学关系的一项指标,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正常人AASI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与24h脉压(24h PP)的相关性。方法246名正常人[平均年龄(59.7±14.6)岁,女性占38.6%]在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的情况下配戴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仪,记录从早晨6:00到晚上22:00每间隔30min和从晚上22:00到第2天早晨6:00每间隔60min的血压读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压(PP),然后按AASI=1-DBP对SBP的回归斜率计算每个个体的AASI值。结果AASI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正常人中,AASI的第95百分位数是0.56,其95%预测区间的上界在20—39岁时为0.49,40~59岁时为0.59,60—79岁时为0.69,≥80岁时为0.79。AASI与24h PP呈正相关(r=0.497,P〈0.01)。在正常人中,AASI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增加,而24hPP随年龄增长呈曲线增加。结论AASI作为反映血压关系的指标,其在正常人中表现为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与传统指标24hPP相关,提示可作为预测动脉僵硬程度的新指标。
曹春歌王红宇薛文生韩姬玲张晓敏
关键词:血压年龄因素
高血压社区管理新项目--开展动态动脉僵硬指数检查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波动和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变动情况,规范社区高血压防治综合措施。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人群动态血压监测,通过白昼、夜间血压读数,绘制个体的DBP与SBP的散点图,并计算DBP对SBP的回归斜率...
侯彦曹春歌王红宇薛文生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
社区自然人群心电图早复极改变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总结社区自然人群中早复极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3047份山西省坝陵桥社区自然人群的基本信息及心电图资料,按J波型和J点抬高型分别统计早复极的发生率,以及在不同年龄组和心电图不同导联的分布情况。结果早复极总发生率为12.80%,男性高于女性(p<0.01);J波型早复极发生率为3.41%,55~64岁年龄组最多(32例),下壁导联多见(45例);J点抬高型早复极发生率为9.39%,35~44岁年龄组最多(92例),多见于右胸导联(160例);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患者J波型早复极的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p<0.05)。结论在社区自然人群中早复极不少见,不同性别、年龄发生率不同。J波型早复极的发生率与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相关。
王红宇曹春歌郭娜张晓敏魏华侯彦肖传实
关键词:自然人群流行病学
ICH-E14指导下QT间期测量的方法学
2023年
QT间期显著延长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在新药研发中应高度重视对QT间期延长的评估。ICH-E14指南作为新药研发的指导原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规定了非抗心律失常新药上市前必须经过致QT/QTc间期延长作用的评估。这就意味着心电监测将在此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心电数据的采集与QT/QTc间期的全面分析,本文从QT间期测量时对仪器和人员的要求、测量导联的选择、QT间期起点与终点的确定、特殊情况下QT间期的测量、不同的QT间期校正方法及数据测量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QT/QTc间期测量的方法学进行介绍。
曹春歌王红宇
关键词:QT间期致心律失常作用新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
动态血压规范报告模式与临床应用
韩姬玲王红宇任笑异曹春歌眭许丽薛文生张华张小敏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为自选项目,应用于医学领域。动态血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我国许多大中型医院都配置了该设备,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和对结果不恰当的分析与判断,国内外各医院多以4项指标(24小时血压均值;...
关键词: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目的: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是新近提出的反映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动力学关系的一项指标,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AASI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曹春歌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LOGISTIC回归分析
文献传递
山西辽宁两地房性心律失常年节律的比较
2008年
目的研究山西省、辽宁省两个不同地域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季节分布规律,为时间治疗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省2313份和辽宁省966份远程心电监测的资料,采用圆形分布统计分析方法对房性心律失常发病日期进行逐月统计分析,比较这两地房性心律失常季节分布的特点。结果山西省的房性心律失常在1年的11个月份(不含2月份)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高峰时点为1月2日(P<0.05);辽宁省的房性心律失常在1年12个月份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但高峰时点为11月10日(P<0.05)。结论山西辽宁两地的房性心律失常都存在年节律,从总体来看与四季气候的变化相同步,但是地域不同年节律不完全相同。
曹春歌王红宇齐志芬吴文军
关键词:房性心律失常远程心电监测
常见慢性疾病的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及脉压的研究
2010年
许多疾病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僵硬。动脉僵硬可以导致动脉系统的弥漫性病变,对动脉僵硬的严重程度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极为重要。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作为预测动脉僵硬程度的新指标受到国外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对新指标AASI和24h脉压在慢陛疾病患者中的变化进行研究。
薛文生王红宇张晓敏曹春歌韩姬玲王素琴杨丽兰
关键词:动脉僵硬慢性疾病脉压ARTERIAL弥漫性病变动脉系统
正常人群心电图中碎裂QRS波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碎裂QRS(fQRS)的分布特点。方法连续随机选取不同地域8672例社区人群的体检结果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体表心电图中fQRS的分布部位、性别及年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部位分布依据体表心电图确定:下壁导联(Ⅱ、Ⅲ、aVF)、前壁导联(V1-V5)、侧壁导联(Ⅰ、aVL、V6);研究人群每20岁作为1个年龄梯度,共分5个年龄段。结果人群年龄16~94岁,平均年龄(52.5±12.8)岁。心电图中fQRS波总发生率为21.49%,下壁、胸前和侧壁导联fQRS的发生率分别为13.13%、6.56%和6.61%,fQRS多发生于下壁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发生率为27.37%,女性为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个年龄段之间fQRS的发生率存在差异,随年龄增长fQRS发生率逐渐增加,且二者呈正相关(r=0.7864,P=0.005)。结论 fQRS的分布存在性别及年龄的差异,老年男性人群fQRS多发,且多出现于下壁导联。
朱平辉刘霄燕王红宇赵英杰王靖王军曹春歌张红宇刘志宏楚建民
关键词:发生率流行病学调查
饮酒诱发Brugada波1例
2010年
患者男,35岁,主因"饮酒后晕厥1次"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于饮酒后发生晕厥1次,入院后心电图示:V2导联QRS波群呈rSr’型,ST段抬高0.15~0.20mV,呈马鞍型,为2型Brugada波,并间断出现1型Brugada波;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30s(图1);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膨出瘤;直立倾斜试验阴性。
王红宇常舒红王建理曹春歌李俊伟
关键词:BRUGADA波窦性停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