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丹娜

作品数:89 被引量:410H指数:11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4篇磁共振
  • 52篇成像
  • 50篇针刺
  • 46篇磁共振成像
  • 39篇功能磁共振
  • 35篇功能磁共振成...
  • 13篇FMRI
  • 12篇脑功能
  • 11篇静息态
  • 8篇疗效
  • 8篇脑功能磁共振
  • 8篇静息态功能磁...
  • 7篇针刺治疗
  • 6篇影像
  • 6篇帕金森
  • 6篇帕金森病
  • 6篇轻度
  • 6篇脑功能磁共振...
  • 6篇颈椎
  • 6篇成像研究

机构

  • 80篇黑龙江中医药...
  • 65篇黑龙江中医药...
  • 12篇哈尔滨医科大...
  • 6篇黑龙江中医药...
  • 5篇河南省洛阳正...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青岛滨海学院
  • 1篇河南省洛阳正...

作者

  • 86篇曹丹娜
  • 73篇李晓陵
  • 61篇王丰
  • 15篇曲冰
  • 12篇温颖
  • 11篇张帆
  • 11篇许宇飞
  • 10篇刘晓慧
  • 9篇李昂
  • 8篇纪亚红
  • 8篇姚家琪
  • 7篇于国强
  • 7篇徐英杰
  • 5篇李崖雪
  • 5篇曹丹娜
  • 5篇姜晓旭
  • 4篇赵桂君
  • 4篇李艳
  • 4篇徐佐宇
  • 4篇关昕

传媒

  • 13篇中医药信息
  • 13篇磁共振成像
  • 10篇中医药学报
  • 9篇中国老年学杂...
  • 7篇针灸临床杂志
  • 4篇山东医药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医药导报
  • 2篇康复学报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河北中医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药品评价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2
  • 11篇2021
  • 13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fMRI技术针刺神门穴脑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1年
通过整理、阅读与分析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研究针刺神门穴的相关文献,探索生理与病理状态下针刺神门穴特异性激活脑区的情况。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激活的脑区与经络循行密切相关,会形成复杂协调功能连接效应,激活的脑区多与自身情绪控制与情绪加工相关,印证了"心主神明"的中医理论。运用f MRI技术在无创条件下分析神经系统内的化学变化及其神经活动或行为的相关性,揭示针刺神门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失眠症及精神发育迟滞等神志方面疾病内在疗效机制。f MRI具有可精确定位的时空分辨性,结合多样化数据处理方法,以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为处理原则,为针刺脑效应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持。
李晓陵李冰昕李昂王丰曹丹娜刘晓慧蔡丽娜姜晓旭崔璇
关键词:针刺神门穴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fMRI技术对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展望被引量:22
2014年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刘力李晓陵王丰赵桂君曹丹娜
关键词:针刺腧穴功能磁共振成像
应用MRI测量乳根穴针刺深度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乳根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数据,提高针刺的安全性,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取身体健康志愿者20人,其中男、女各10人。标记乳根穴的体表定位点行MRI扫描,在影像图像上测量乳根穴到胸膜的直刺深度。结果:男性组针刺危险深度:左侧(23.65±1.95)mm、右侧(25.31±2.83)mm;安全深度:左侧(17.73±1.47)mm、右侧(18.99±2.12)mm。女性组针刺危险深度:左侧为(25.14±2.46)mm、右侧为(26.42±2.78)mm;安全深度:左侧为(18.85±2.13)mm、右侧为(19.81±2.24)mm。针刺危险深度男女性别差异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左右侧差异性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乳根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为(24.39±2.21)mm、右侧为(25.87±2.80)mm;安全深度:左侧为(18.29±1.80)mm、右侧为(19.40±2.18)mm。MRI检查为乳根穴的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许宇飞李晓陵曹丹娜吴瑶姚家琪关昕曲冰
关键词:针刺深度安全性MRI
针刺复溜穴激活脑区fMRI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复溜穴对脑的激活效应。方法:健康青年志愿者20名,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针刺复溜穴影像资料。所得数据应用SPM8软件分析处理。结果:针刺受试者复溜穴,正激活脑区包括对侧顶叶、顶下小叶(BA40),双侧缘上回(BA40),同侧颞叶、颞上回(BA42),对侧扣带回(BA24),同侧小脑前叶,对侧脑干、中脑,同侧丘脑,对侧楔前叶(BA7);负激活脑区包括双侧额叶(BA47),同侧小脑,对侧边缘叶。结论:复溜穴的脑激活区与肾经循行相关,与其临床功效相符合。
曹丹娜张帆王丰周晓张贺李晓陵
关键词:针刺复溜穴肾经FMRI
针刺膀胱经原络穴脑效应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右侧足太阳膀胱经原络穴(京骨、飞扬穴)引起的脑效应,分析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并探讨针刺京骨、飞扬穴脑效应机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4名健康受试者,针刺右侧京骨、飞扬穴(由同一操作者将针顺次刺入两穴后,同时捻针),获取Bold(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脑激活区信号的数据,由3.0 T TX MRI扫描仪采集,并应用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软件包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京骨、飞扬穴的正激活脑区包括:双侧梭状回,右侧小脑后叶、颞上回(BA22)、额上回(BA6),左侧小脑前叶、颞中回;未见明显负激活。结论:针刺京骨、飞扬穴激活脑功能区与膀胱经主一身之筋功能相关,且对听皮层联合中枢及次级运动皮层的血液循环影响较明显。
李晓陵刘晓慧李艳王丰曹丹娜许宇飞杨晶晶蔡丽娜赵旭张坤宇
关键词:针刺磁共振成像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西药组(口服奥拉西坦)、针药组(口服奥拉西坦+醒脑开窍针),各30例。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观察指标为相关安全性指标、相关临床指标、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后,西药组临床有效率为56.67%(17/30),针药组临床有效率为7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相关安全性指标肝功(ALT、AST、AKP)、肾功(Cr、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均提高,且针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指标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升高,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CGRP和VILIP-1的表达相关。
曲冰王丰李晓陵曹丹娜刘晓慧姜晓旭蔡丽娜杨旭高瑞雪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法
脑白质病变与相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MRI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通过检索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及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相关研究和两者内在关联性的文献,从引起WML的病因、WML导致认知障碍及WML引发VCI可能的内在机制等方面,逐渐深入讨论WML与VCI的内在关联性与中枢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MRI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临床认知研究中作用重大,提高VCI的检出率,为其机制研究提供可靠技术手段。
李晓陵刘晓慧曹丹娜王丰曲冰姜晓旭蔡丽娜姚春丽崔璇
关键词:脑白质病变血管性认知障碍胆碱能系统磁共振成像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究针刺内关穴治疗神志病证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内关穴为临床治疗神志病证常用的穴位,效果显著,但其神经机制复杂。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针刺内关穴的研究发现,针刺单侧穴位,不同针刺方法其脑部区域激活的趋势不同;针刺双侧穴位,不同人群的脑部区激活改变与其病理状态密切相关。针刺内关穴及其配穴可产生脑区的广泛激活及特异性功能脑网络的重叠,这可能是临床上针刺内关穴治疗神志病证的机制所在。
李晓陵聂守萍李昂李孟王丰曹丹娜刘晓慧蔡丽娜
关键词: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内关穴
膝康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磁共振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膝康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磁共振(MRI)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膝骨关节炎患者25人,病膝40例。关节腔内注射膝康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进行MRI检查,对比分析关节腔积液、软骨下骨髓水肿、软骨破坏、滑膜增厚及半月板损伤的程度。结果:治疗后关节腔积液量、软骨下骨髓水肿范围明显好转,分别为80%(32/40)、75%(30/40);关节软骨破坏得到控制67.5%(27/40),好转22.5%(9/40),仍有进展的为10%(4/40);半月板退行性改变程度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好转,但明显得到控制。滑膜增厚在治疗中得到控制占42.5%(17/40),进展和好转分别为7.5%(3/40)、50%(20/40)。结论:膝康注射液可促进膝关节腔积液、软骨下骨髓水肿的吸收,延缓软骨的破坏、滑膜的增厚及半月板的退变。MRI检查是评价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理想方法。
王丰李晓陵温颖姚家琪任树军曹丹娜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康注射液核磁共振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帕金森病患者脑活动的改变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脑活动局部一致性的改变。方法收集该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3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Philips Achieva 3.0T TX多源发射MR成像设备,对健康志愿者和PD患者均行T1WI、T2WI、FLAIR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扫描。经T1WI、T2WI、FLAIR发现异常影像学表现的受试者排除本研究。将采集的原始数据利用SPM5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工具包软件进行处理。局部一致性分析在REST软件上计算并获得脑活动局部一致性(ReHo)图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ReHo值增高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右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双侧楔前叶;ReHo值减低的脑区为右侧额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嗅皮层、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距状皮层、左侧角回。结论 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异常的脑部神经活动,这些异常的脑部神经活动可能和PD认知和行为功能障碍相关。
王丰李晓陵曹丹娜范越曲冰赵桂君徐佐宇张帆
关键词:帕金森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