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引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黑碳
  • 5篇沉积物
  • 3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污染
  • 2篇有机污染物
  • 2篇泥质区
  • 2篇总有机碳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粒度
  • 2篇陆架
  • 2篇持久性有机污...
  • 1篇东海内陆架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源解析
  • 1篇受体模型
  • 1篇碳排放
  • 1篇通量
  • 1篇农业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烟...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昌航空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7篇方引
  • 6篇陈颖军
  • 4篇林田
  • 4篇田崇国
  • 3篇潘晓辉
  • 3篇唐建辉
  • 2篇张干
  • 1篇薛志钢
  • 1篇支国瑞
  • 1篇蔡竟
  • 1篇孟凡
  • 1篇郭志刚
  • 1篇胡利民
  • 1篇李剑
  • 1篇崔敏
  • 1篇李军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的黑碳及其与POPs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在莱州湾海岸带采集了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C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含量范围为0.02~9.35 mg/g,平均为0.98 mg/g,低于欧美和我国其他海岸带区域;(2)河流沉积物中的BC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是受点源排放、河流本身的特征和沉积物粒度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 BC分布不仅受到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河流输入和沉积速率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3)由于 POPs 的来源和理化性质差异, POPs与BC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六氯苯(HCB)与BC、TOC的相关性最好。就河流和海洋分区而言,海洋沉积物中POPs与BC、TOC的相关性明显好于河流沉积物,但都没有表现出POPs与BC的相关性优于POPs与TOC的相关性的现象。
方引陈颖军林田潘晓辉田崇国唐建辉李军张干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黑碳总有机碳粒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基于PMF受体模型的渤黄海表层沉积物黑碳的源解析研究
黑碳是当前气候和环境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涉及到气候变化、碳循环、环境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1].黑碳来源于陆源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黑碳排放后,可通过大气传输和河流搬运等途径进入海洋,最终...
方引陈颖军田崇国
渤黄海大陆架表层沉积物的黑碳含量、通量及渤海黑碳收支
在渤黄海大陆架采集19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含量、通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天津和砣矾岛大气、环渤海河流和渤海海峡水体BC含量,构建了渤海BC收支.结果表明:(1)渤黄海表层沉积物BC含量范围为0...
方引陈颖军林田田崇国
关键词:黑碳通量表层沉积物大陆架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黑碳分布及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本文采用化学热氧化法测定了25个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探讨了沉积物中黑碳与总有机碳、粒度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范围为0.21~0.88 mg.g-1.沉积物中黑碳和总有机碳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两者具有不同的来源.区域内沉积物在粒度上有明显的空间分异,黑碳的空间差异则较小,表明黑碳的沉积过程受颗粒物分选过程的影响较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滴滴涕的含量与黑碳无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与东海内陆架环境中强烈的水动力过程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来源的复杂性有关.
林田方引陈颖军胡利民郭志刚张干
关键词:黑碳总有机碳粒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沉积物东海内陆架
北黄海泥质区多环芳烃与黑碳的沉积记录被引量:4
2015年
在北黄海中部泥质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对多环芳烃(PAHs)和黑碳(BC)的含量和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PAHs的含量变化范围为207~611ng/g;BC的含量变化范围为0.560~1.32mg/g;(2)对比低分子量(LMW)和高分子量(HMW)PAHs含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发现1980s之前的PAHs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的低温燃烧,之后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热解;(3)1920s之前,PAHs与BC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且处于较低值。1920s-1980s,PAHs含量受工业化和煤炭发展的影响较大,开始出现增长趋势。1980—1990s,由于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PAHs和BC的含量迅速升高并达到最大值(1996年)。1990s初期-2000s初期,由于清洁能源的使用等原因,PAHs与BC含量都开始下降。(4)对PAHs和BC含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在1920年之前和1920—1980年之间,BC和PAHs含量无显著性相关(r=-0.25,P〉0.05,n=34;r=0.06,P〉0.06,n=11);而1980年之后,BC和PAHs含量呈显著性相关(r=0.90,P=0.04,72—5)。
崔敏陈颖军方引林田田崇国潘晓辉唐建辉
关键词:多环芳烃黑碳北黄海
黑碳在渤海泥质区的百年沉积记录被引量:7
2014年
在渤海泥质沉积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结合n。Pb年龄测定,探讨百年尺度黑碳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分别为0.24--0.49mg/g[平均为(0.32±0.07)mg/g]和0.026~0.053mg/(cm2·a)[平均为(0.040±0.008)mg/(cm2·a)],黑碳含量与我国东海内陆架等海区相当,但远低于美国港湾和瑞典大陆架等污染较严重地区;(2)黑碳通量在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一90年代末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于两个阶段的生物质燃烧量和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量的急剧增加;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较低的黑碳通量以及21世纪初黑碳通量下降的趋势则分别与黄河改道事件、我国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及污染控制减排措施逐步实施等有关;(3)通过比较本文结果以及国内外其它海域和湖泊的研究资料,证明黑碳沉积记录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地球化学指标,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
方引陈颖军林田田崇国潘晓辉唐建辉
关键词:黑碳柱状沉积物泥质区
中国秸杆焚烧及民用燃煤棕色碳排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BC(黑碳)和OC(有机碳)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有弱吸光能力的OC,因大多显棕黄色而被称为BrC(brown carbon,棕色碳).广泛存在的秸杆焚烧和冬季大量民用燃煤的使用,使国内BrC排放严重,但鲜见对其排放量的测算.采用七波段黑碳仪(aethalometer)方法,对夏季小麦秸杆焚烧过程及冬季民用炉燃煤过程产生的烟气进行现场监测,根据BrC与BC的光谱关联性差别,分化出RBrCBC(总光学衰减中BrC和BC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麦秆焚烧和民用燃煤烟气的RBrCBC分别为1.754±0.278和0.183±0.142.借助RBrCBC值,结合现有的BC排放清单(2000年),初步推算出中国民用燃煤和秸杆田间焚烧BrC的排放总量(以BC当量计,下同)为(270.6±101.6)Gg,接近同期BC排放量的一半;其中秸杆焚烧的BrC排放量为(175.4±27.8)Gg,约占二者总量的65%;民用燃煤的BrC排放量为(95.2±73.7)Gg,约占35%.该研究结果可为更全面的BrC排放测算奠定基础,并为研究BrC的大气化学及辐射强迫提供依据.
蔡竟支国瑞陈颖军孟凡薛志钢李剑方引
关键词:民用燃煤排放量估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