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韩英
- 作品数:7 被引量:109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结构稳定的胞外多聚物关键组分研究
-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类物理结构致密、沉降性能优异的生物聚集体,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对其形成与结构稳定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污泥EPS提取与分析方法存在...
- 戚韩英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胞外多聚物
- 溶藻菌发酵液及其溶藻产物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被引量:5
- 2012年
- 应用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溶藻菌(Streptomyces sp.HJC-D1)发酵液及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抑制产物的生物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溶藻菌发酵液本身对发光细菌具有一定的低毒性,发酵3~5 d时其相对发光度为(67.59%±3.11%)~(72.35%±2.76%);体积分数5%的溶藻菌发酵液可有效抑制初始质量浓度高达(0.148 3±0.003 2)mg·L-1的铜绿微囊藻生长,其抑藻率达85%以上,且藻液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微囊藻毒素为主要溶藻产物进行毒性试验发现,其半抑制质量浓度为1 096.92μg·L-1,水体藻毒素质量浓度低于20μg·L-1时其生物毒性较低。
- 孔赟朱亮徐向阳戚韩英陆慧锋
- 关键词:溶藻菌铜绿微囊藻藻毒素
- 一种处理难降解废水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难降解废水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法。启动初期进水以蔗糖为碳源,有机负荷控制在1~1.6kg m<Sup>-3</Sup> d<Sup>-1</Sup>,表面气速为1.2~1.5cm s<Sup...
- 朱亮俞言文戚韩英徐向阳
- 废水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胞外多聚物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2年
- 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包括絮体污泥、生物膜、颗粒污泥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包裹于微生物细胞壁外,其理化性质及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生物聚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综述了EPS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以及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的相关研究,分析认为EPS组成与结构特性改变污泥表面电位、疏水性等,进而影响污泥沉降与脱水性能、膜污染程度;以好氧颗粒污泥为典型的生物聚集体代表,总结了EPS组分含量与分布对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在EPS提取方法标准化、现代理化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生物絮凝体形成过程EPS的产生与调控机制.
- 俞言文朱亮戚韩英徐向阳田志娟
- 关键词:胞外多聚物颗粒污泥废水生物处理膜生物反应器
-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水环境修复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38
- 2012年
-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情况日益严重,其引发的水华问题频发,藻类生长代谢过程释放的各类衍生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原水处理工艺性能造成影响。为此,分析环境水体、废水处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的组成、性质和来源,对水环境安全及水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三维荧光光谱技术通过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上扫描发射荧光谱以获得激发-发射矩阵(EEM),基于EEM数据构建三维立体图或等高线(指纹图)描绘监测对象特性,可分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藻类及藻毒素等,近年来已在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湖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及废水生物处理性能评价等方面得到应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试剂消耗量少等优点。文章从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出发,对三维荧光峰的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技术在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污染控制、污染环境修复提供先进可靠的分析方法。
- 孔赟朱亮吕梅乐徐向阳戚韩英
- 关键词:环境水体废水处理溶解性有机物
- 一种处理难降解废水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难降解废水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法。启动初期进水以蔗糖为碳源,有机负荷控制在1~1.6kg m<Sup>-3</Sup> d<Sup>-1</Sup>,表面气速为1.2~1.5cm s<Sup...
- 朱亮俞言文戚韩英徐向阳
- 文献传递
- 生物膜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探究被引量:47
- 2013年
- 生物膜是一种依附于载体材料的特殊微生物聚集体,其大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在水质净化、废水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生物膜形成基本原理,综述了有关载体界面性质、胞外多聚物(EPS)关键组分对生物膜形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各学科交叉研究生物膜提供技术思路。
- 戚韩英汪文斌郑昱朱亮徐向阳
- 关键词:生物膜胞外多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