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华兴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口香糖
  • 3篇糖醇
  • 3篇麦芽
  • 3篇麦芽糖
  • 3篇麦芽糖醇
  • 3篇木糖
  • 3篇木糖醇
  • 3篇菌斑
  • 2篇牙菌斑
  • 2篇细胞
  • 2篇咀嚼
  • 2篇菌斑指数
  • 1篇牙髓
  • 1篇牙髓损伤
  • 1篇牙髓炎
  • 1篇牙髓炎症
  • 1篇牙周
  • 1篇牙周膜
  • 1篇牙周膜成纤维
  • 1篇牙周膜成纤维...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徐华兴
  • 4篇钟滨
  • 4篇易敏
  • 4篇李秀娟
  • 4篇王小平
  • 2篇张旗

传媒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口腔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咀嚼无糖口香糖对成年人菌斑指数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评价麦芽糖醇口香糖对菌斑集聚水平的影响。方法60名年龄于25-50岁之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按照性别、Qu igley-Hein(Turesky改良)菌斑指数(MPI)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人,3组分别为麦芽糖醇口香糖组(MCG)、木糖醇口香糖组(XCG)、单纯胶基口香糖组(GB) 指导志愿者咀嚼口香糖,每天5次,每次2粒(约1.4 g/粒),持续12周。通过记录MPI来评价菌斑集聚水平的变化,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处理因素,时间因素,以及处理与时间交互因素进行分析(P〈0.05)。结果与基线值相比,MCG组、XGG组、GB组受试者MPI分别下降了48.1%、52.4%、21.6%,MCG组与XCG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CG组、XCG组与GB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传统木糖醇口香糖与麦芽糖口香糖对菌斑抑制有着相似的功效。
徐华兴钟滨易敏李秀娟王小平
关键词:菌斑指数
细胞自噬在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大鼠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自噬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60只8周龄SD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开髓后直接盖髓,术后第1、3、7、14天取材,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牙髓损伤修复情况,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D68以及自噬蛋白LC3B和Beclin1的表达。分别提取损伤牙髓组织及体外培养牙髓细胞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炎症、矿化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第3天炎症浸润逐渐减轻,第14天炎症明显好转,有新胶原纤维形成( P <0.05)。这一过程可见自噬蛋白LC3B、Beclin1主要表达在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及胞膜上。mRNA水平表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D68、TNF-α在损伤后3天表达达高峰,随后降低;矿化指标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1)、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及牙本质基质蛋白1 (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表达逐渐升高。自噬基因LC3B与Atg5在损伤后12 h表达量至高峰,24 h表达量最低,随后逐渐升高;Atg12与Beclin1在损伤后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体外细胞与体内组织mRNA趋势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自噬参与牙髓炎症的发生发展,并促进牙髓组织修复。
陈杰徐华兴程抒华张旗
关键词:细胞自噬牙髓炎症
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对牙菌斑原位pH值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后牙菌斑原位pH值的变化趋势。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胶母口香糖组(C组)。通过微电极原位接触法对牙菌斑pH值进行检测,观察咀嚼口香糖4W前后菌斑pH值的变化趋势。结果三组受试者分别在咀嚼口香糖后,菌斑pH值于各个时间点均呈上升趋势,约20min达到最高值,随后仍保持高于基线值水平。咀嚼口香糖4周后,三组各时间点牙菌斑pH值均上升,与咀嚼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在各个时间点pH值上升幅度(△pH)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对牙菌斑pH值的作用同木糖醇口香糖一样较为明显。
李秀娟钟滨徐华兴易敏王小平
关键词:麦芽糖醇木糖醇口香糖
消退素E1调控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改善牙周组织炎症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究局部应用消退素E1(RvE1)在小鼠牙周组织炎症中的作用,及其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牙周炎+PBS组和实验性牙周炎+RvE1组,采用结扎法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每2d局部注射RvE11次,10d后观察牙周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状态;分离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检测牙周组织及hPDLCs中RvE1受体ChemR23的表达情况;以1μg/mL脂多糖模拟体内炎症环境,选取不同浓度梯度的RvE1干预hPDLCs,6、24、72h后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IL-8的表达水平。结果:RvE1的局部注射降低了小鼠牙周组织内炎症浸润程度(P<0.05);ChemR23在正常及炎症牙周组织中广泛表达,分布于hPDLCs胞核周围;1nmol/LRvE1可抑制hPDLCs中IL-1β、IL-6、IL-8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结论:RvE1通过调控PDLCs影响炎症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炎症的消退。
程抒华徐华兴陈杰张旗
关键词: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牙周炎
麦芽糖醇口香糖对青少年牙菌斑的抑制效果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价麦芽糖醇口香糖控制青少年牙菌斑集聚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受试者随机分为A、B、C组,根据分组分别每天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木糖醇口香糖、胶母基口香糖5次,每次10 min。采用改良Quigley-Hein菌斑指数记录法分别于基线、4周时检查受试者的菌斑指数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咀嚼口香糖4周后,3组受试者的菌斑指数都有明显下降,与基线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6);3组菌斑指数变化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A组与B组菌斑指数变化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菌斑指数变化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7)。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对青少年牙菌斑的抑制效果与木糖醇口香糖相似。
李秀娟钟滨徐华兴易敏王小平
关键词:麦芽糖醇木糖醇口香糖菌斑指数
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三种致龋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菌培养计数观察咀嚼口香糖前后3种致龋菌(变链、乳杆、黏放)数量的变化。结果:与咀嚼前相比,咀嚼口香糖4周后A、B、C 3组变链、乳杆、黏放致龋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01);与C组相比,咀嚼口香糖4周后A、B 2组更能显著降低变链数量(P<0.05);3组间乳杆菌数量和黏放数量的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抑制牙菌斑内变链菌数量较为明显,对乳杆菌、黏放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李秀娟钟滨徐华兴易敏王小平
关键词:麦芽糖醇木糖醇口香糖口腔致龋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