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远海

作品数:66 被引量:23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天文地球
  • 9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洞穴
  • 22篇岩溶
  • 11篇旅游
  • 10篇天坑
  • 9篇地貌
  • 8篇地质
  • 8篇岩溶洞
  • 8篇岩溶洞穴
  • 8篇发育
  • 6篇岩溶地貌
  • 6篇旅游开发
  • 5篇旅游资源
  • 5篇景观
  • 3篇地质特征
  • 3篇溶洞
  • 3篇水文地质
  • 3篇资源特征
  • 3篇流域
  • 3篇景区
  • 3篇发育特征

机构

  • 61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肯塔基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桂林市气象局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句容市教育局

作者

  • 62篇张远海
  • 27篇陈伟海
  • 15篇韩道山
  • 15篇邓亚东
  • 14篇黄保健
  • 11篇朱德浩
  • 9篇朱学稳
  • 8篇罗书文
  • 7篇史文强
  • 5篇翟秀敏
  • 4篇沈利娜
  • 3篇孙成国
  • 3篇韦跃龙
  • 3篇张晶
  • 3篇闫志为
  • 2篇蒋忠诚
  • 2篇吕勇
  • 2篇侯满福
  • 2篇洪增林
  • 1篇张振球

传媒

  • 14篇中国岩溶
  • 4篇全国第十五届...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广西科学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全国第十三届...
  • 2篇全国第十四届...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南方国土资源
  • 1篇Journa...
  • 1篇中国信息技术...
  • 1篇世界遗产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省洞穴资源的主要特征及保护利用
2013年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在特殊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发育了十分珍贵的洞穴资源.在此,本文论述了该省洞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景物标志和保护利用的现状.
史文强陈伟海黄保健廖如松张远海
关键词:资源特征
河北临城崆山山顶钟乳石遗迹成因分析
2007年8月,笔者参与'河北省岩溶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项目,对白云洞进行了重新测量,同时对白云洞所在的崆山山脊地形进行了测量,在山顶发现了更多的钟乳石遗迹.之前,在2000年8月第16卷第3期的'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之...
张远海陈伟海邓亚东
关键词:岩溶洞穴钟乳石发育特征风化作用
重庆金佛洞堆积序列、形成年龄及其意义初探
通过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金佛洞进行洞穴调查和测量,发现洞内由胶结砾石层、崩塌堆、地下河冲积层和洪积物组成的堆积序列;取样选择宇宙核素埋藏测年、铀-铅测年法、不平衡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光释光(O...
黄保健张晶翟秀敏张远海陈伟海
关键词:OSL
地球物理方法探索隐伏岩溶古河道——以湖南郴州万华岩为例被引量:12
2018年
为探讨湖南郴州万华岩景区上游岩溶古河道的存在性,丰富景区岩溶洞穴科普知识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索性地应用高精度磁法、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EH4)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景区上游进行了探测研究,其结果发现几处磁、电异常部位,并结合区内岩溶垮塌地貌形态、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及野外地质调查成果,认为景区上游存在岩溶古河道,同时确定出岩溶古河道的剖面位置及平面走向。整个研究思路表明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研究岩溶古河道时具有可行性。
杜成亮甘伏平张远海赵伟梁东辉
关键词:综合地球物理方法
绥阳双河洞发育对区内地表水系变迁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双河洞是我国已探明长度最长洞穴,也是世界第一长白云岩洞穴。为全面了解其形成机理,本研究基于双河洞探测和地表调查资料,以双河洞发育特征,区内地表河床地貌、地形和现代水系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双河溶洞发育演化模式为基础,开展双河洞发育演化对区内地表水系变迁影响研究。认为:(1)研究区地表水系随双河溶洞发育演化而变迁;(2)双河洞穴发育,使让水沟地表水通过洞穴向池武溪排泄,将独立的让水沟和池武溪两个流域变成一个流域;(3)双河洞发育引起地下水袭夺地表水,形成断尾河4处;(4)随着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水力梯度增大,地下水运输能力增强,加剧洞穴发育,为地下水袭夺地表水提供良好的水势差与过水条件,是研究区水系变迁的主要动力。
罗书文罗书文张远海张远海邓亚东周文龙张弘智罗时琴
关键词:岩溶地貌水系变迁
陕西天佛洞景观老化变色机理与保护研究
旅游洞穴在开放后,大量游客涌入和游览设施的应用,使洞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造成洞穴次生CaCO3沉积物老化变色,直接影响了洞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陕西天佛洞的CaCO3沉积物老化变色机理研究分析,针对洞穴老化变色...
邓亚东张远海梁永平
关键词:洞穴旅游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业发展
文献传递
侵蚀型天坑演化研究
2021年
中国天坑研究学者通过系统调查,确立“tiankeng”作为标准地貌术语,并规范其形态特征,提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种成因类型。文章以重庆武隆箐口天坑、陕西汉中伯牛天坑、马达加斯加安卡拉那高原的曼格里(Mangily)天坑、巴布亚新几内亚穆勒高原的阿底(Atea)天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4个天坑(群)发育的地层结构、地貌演化和水文地质特征等,论述侵蚀型天坑系统演化的共性特征,即三元或二元地层结构、深厚包气带和巨大地势差异、覆盖型岩溶分布、覆盖层对雨水的汇聚或夹层对地下水的汇聚等。基于侵蚀型天坑的成因条件,认为其发育阶段可分为:落水洞-竖井(地下河)阶段、侵蚀-竖井状大厅阶段、崩塌-天坑形成阶段和天坑退化阶段,并对侵蚀型天坑演化机理提出新的认识。
翟秀敏张远海李发源史文强韦昊星
关键词:崩塌
基于流域水文地貌系统的清江流域地貌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对清江流域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河流水文特征进行概括,从流域水文地貌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该地区最具特色自然景观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峡谷、石柱式峰林形成的主要动力和控制因素。根据石柱式峰林的形成机理不同于其他喀斯特地貌,认为它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
罗书文张远海陈伟海黄保健杨桃邓亚东
关键词:清江流域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珍稀濒危和特有生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
2014年
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是地区生物物种的重要组成,研究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多样性对生物保护和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护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生物物种调查的基础上,对提名地内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生物物种及其受威胁级别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从种群、群落和生境3个层面对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保护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在167.5hm2范围内共有高等植物754种,脊椎动物525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443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67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45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55种,并包括部分古老孑遗植物,珍稀濒危生物多样性较高;此外提名地还拥有87种特有种,是动植物特有种的重要资源地。在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上,应根据提名地的珍稀濒危物受威胁级别,有计划地开展种群调查和生境分析,确定不同级别珍稀濒危物种的最小生存种群和最小动态区,并采取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的措施,以促进小种群的发展;加强顶级群落的保护和监测研究,实施封山育林和群落恢复工程,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划定珍稀濒危和特有种群和群落保护范围,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其生存繁衍所必需生境量;此外着重加强对野生兰科植物的研究及生存空间保护,加强洞穴、峰林、峭壁等独特生境的保护。
沈利娜侯满福张远海陈伟海向垂升李晓娜
关键词: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多样性
疫情背景下桂林市芦笛岩空气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2021年
当天然洞穴开发为旅游洞穴,人为活动输入到洞穴的能量与物质影响了洞穴本体环境。文章以桂林市代表性旅游洞穴芦笛岩为例,以2020年9月1日至10月8日洞穴温度、湿度、CO_(2)以及游客人数作为重点参数,定时、定位观测洞穴环境关键要素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而探究疫情防控背景下洞穴空气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活动对洞穴环境的影响以及洞穴自净能力。观测结果表明:(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观测期内游客人数较往年明显减少,游客活动对洞穴温度和湿度影响并不明显,洞穴内外温度和湿度曲线变化趋于一致,主要受洞外空气环境的影响;(2)游览高峰期短时间内洞内CO_(2)浓度仍会随游客量的增多呈现规律性变化,但在旅游活动结束以后,洞内CO_(2)浓度能迅速回归至洞穴环境背景值,未观测到明显的CO_(2)累积现象;(3)芦笛岩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观测期内受降雨和降温的影响,洞外温度显著降低,促使芦笛岩洞穴通风模式发生改变,洞穴内外气流交换加强,提高了该洞的自净能力。
潘天望史文强梁建平陈伟海汤建伟张远海廖如松伍艳军李成展张雅君赵荣燕秦景莫
关键词:自净能力旅游活动芦笛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