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洁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起搏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房颤
  • 2篇动脉
  • 2篇心脏
  • 2篇心脏起搏
  • 2篇起搏器
  • 1篇低灌注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短暂意识丧失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尖
  • 1篇心尖部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室
  • 1篇心室同步

机构

  • 8篇天津市胸科医...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作者

  • 8篇张洁
  • 6篇吴冬燕
  • 5篇马薇
  • 5篇许静
  • 5篇卢凤民
  • 3篇樊少博
  • 3篇何乐
  • 3篇王林
  • 2篇李丽华
  • 1篇邵独婧
  • 1篇骆永娟
  • 1篇张帆
  • 1篇林云佳
  • 1篇郝晓东

传媒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医师在线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的主动脉夹层1例
2020年
主动脉夹层(AD)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和中层弹力膜撕裂,主动脉内膜与中膜分离,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内膜和中膜之间,主动脉腔被分为真腔和假腔,体循环血量会减少。高血压、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或退变、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先天性二叶主动脉脉瓣、动脉炎、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和医源性损伤等是主动脉夹层主要危险因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对治疗方法选择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Stanford分型和Debakey分型(见图1)。
张洁王林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急性心肌梗死循环血量主动脉腔假腔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心房颤动时间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2022年
目的评估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中记录的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及抗凝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IED患者,基础心律均为窦性心律,收集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或经腔内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心房激动频率≥250次/min,持续时间>6 min)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心房高频事件(AHRE)信息,记录随访最长房颤/房扑持续时间和抗凝药物使用情况,记录脑卒中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比较不同持续时间房颤及抗凝方案对患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结果共植入2342例双腔CIED,2136例完成随访,年龄(68.9±9.6)岁,其中男868例随访(42.4±16)个月,24.3%的患者记录到AHRE。根据房颤/房扑最长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无房颤组(75.7%,1618/2136)、<1.0 h(3.7%,79/2136)、1.0~5.9 h(4.4%,93/2136)、6.0~23.9 h(6.3%,135/2136)、≥24.0 h(9.9%,211/2136)5个组。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与无房颤患者比较,6.0~23.9 h房颤组的脑卒中事件增加3.8倍(P=0.04),≥24 h组房颤增加脑卒中风险17.3倍(P<0.001),该2组患者抗凝治疗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P=0.044)。结论房颤持续时间6 h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规律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房颤持续6 h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节点。
吴冬燕李丽华何乐张洁马薇樊少博许静卢凤民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起搏器脑卒中抗凝
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方案选择
2021年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完全恢复。晕厥在人群患病率很高,总体估计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本文通过病例探讨如何明确晕厥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张洁吴冬燕
关键词:短暂意识丧失低灌注晕厥一过性治疗方案选择病例探讨
不同起搏部位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HBP)组14例,左束支起搏(LBBP)组10例;右室间隔起搏(RVSP)组15例;深部室间隔起搏(DVSP)组14例。测量术后QRS宽度及左室激动达峰时间(LVAT)。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评价心室电极参数并行心脏彩超检查及临床不良事件随访。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胸骨旁短轴水平左室18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平均值(Trs-AVG)、标准差(Trs-SD)及最大差(Trs-Dif),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QRS时限、LVAT、Trs-AVG、Trs-SD、Trs-Dif相比,HBP与LBBP起搏组无明显差异;DSVP组较希浦系统起搏组上述时限均延长并出现统计学差异。DVSP组较RVSP组患者上述时限均显著缩短,两组术后QRS时限:(120.7±7.4)ms∶(152.1±7.4)ms,LVAT:(80.6±6.6)ms∶(108.1±3.4)ms,Trs-AVG:(366.5±32.3)ms∶(422.3±43.9)ms,Trs-SD:(43.5±8.4)ms∶(67.6±9.7)ms,Trs-Dif:(146.6±35.3)ms∶(257.6±47.2)ms,P<0.01。起搏术后QRS宽度与Trs-SD强相关(r=0.895)。与LBBP、DVSP、RVSP组相比,HBP组导线起搏阈值高(2.4±0.9 V/0.4 ms),R波振幅低(4.6±1.1)mV,P<0.01。RVSP组患者术后LVEF较其余3组相比略减低(P=0.023),4组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希浦系统起搏及DVSP的左室电及机械收缩同步性均优于RVSP。
张洁吴冬燕何乐马薇骆永娟林云佳卢凤民张帆樊少博许静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心室同步性
起搏器安置术后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的远期随访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首次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至2008年初次安置永久起搏装置窦性心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以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房颤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共入选1 344例,经过(75.7±24.5)个月的随访患者房颤发生率21.1%,其中持续房颤发生率10.8%。经Cox风险模型筛选出与房颤发作关系最为密切的5个因素:既往有阵发房颤病史、病因为病窦综合征、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年龄≥65岁、VVI起搏模式,其风险比分别为3.43、1.86、1.65、1.4、1.3,经Kaplan-Meier方法分析,前述因素在随访中位数77个月时分别增加房颤风险31%、15.9%、6.1%、4.8%、5.5%。结论房颤在老年、VVI起搏、病窦综合征、阵发房颤病史、肺动脉压力增高的患者中发生比例高。
吴冬燕郝晓东张洁王林马薇卢凤民许静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室心尖部起搏心房颤动
当代心脏植入装置记录的高频心房事件腔内电图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估当代具备心腔内电图存储功能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中记录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与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的2109例患者记录的2440份AHRE腔内电图,记录心房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并分析其种类。结果平均随访2.3年,有23.9%的患者记录到了≥30 s的AHRE,2440份AHRE腔内电图中房扑/房颤发作2111份图(86.5%,2111/2440),交叉感知21份图(0.9%,21/2440),噪声干扰64份图(2.6%,64/2440),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37份图(9.7%,237/2440),重复性非折返性室-房同步节律5份图(0.2%,5/2440),2份未确定类型(0.1%,2/2440)。AHRE持续时间>6 h并且频率≥250次/min对房扑/房颤的阳性预测值为99.9%。结论结合时间和频率分析的AHRE是诊断房颤、房扑的可靠工具。
吴冬燕李丽华何乐张洁马薇樊少博卢凤民许静
关键词:心房颤动
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观察右室心尖起搏后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情况并筛选术前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1 343例既往无心衰发作、初次安置永久起搏装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统计术后心衰的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术前可能增加心衰发生危险的因素,以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与心尖起搏术后心衰发作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平均(76 ±24)个月的随访后发现,1343例患者心衰发生率22.6%.经COX风险模型筛选出与心衰发作关系最为密切的5个高危因素:年龄≥65岁、陈旧心肌梗死病史、VVI起搏模式、左室射血分数(EF)<50%、基础病因是房室传导阻滞或房颤伴缓慢心室率(风险比分别为2.37、2.16、2.07、2.00、1.43,经Kaplan-Meier方法分析前述因素在随访中位数71个月时分别增加心衰风险19.4%、33.0%、20.9%、38.4%、17.2%或25.9%.结论 右室心尖起搏术后心衰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基础心功能情况、基础病因和年龄有关,具有心衰发生高危因素的患者尽可能使用其他生理起搏部位.
吴冬燕张洁王林马薇邵独婧卢凤民许静
关键词:心力衰竭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危险因素并有效控制,以提高介入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对456名PCI患者随访1年,以1年内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为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收集患者的吸烟状况、体质指数、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血脂水平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超重、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1.37%、86.76%、80.08%、67.43%,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11.871、176.540、73.089、8.514,P<0.01,P<0.05)。超重和高血糖与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相关。结论 PCI治疗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戒烟、减肥、控制血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提高PCI治疗的预后效果。
张洁
关键词:冠状动脉再狭窄介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